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隔離太無聊?看航天員如何度過隔離期

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674

在抗擊新型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隔離”成為了一個熱詞,大家已經形成了返程歸來在家“自我隔離14天”的共識,認真隔離也是在為防疫工作做貢獻。

對於隔離,有一個群體並不陌生,那就是航天員。航天員在執行航天任務的前後一般都要經歷至少三個階段的隔離。航天員的隔離期都在幹什麽呢?

飛天前的隔絕訓練

在選拔及訓練階段,航天員會接受隔絕訓練。隔絕訓練,是航天員心理訓練中最重要和最具特色的內容之一,目的是了解航天員的個體心理特點和行為方式,培養航天員在狹小環境中的工作能力、耐受和適應能力,發現潛在的問題,挖掘受訓者的潛能。

隔絕訓練既是心理訓練的項目,又是訓練期心理選拔的重要內容。隔絕訓練通常使受訓者單人住在一間狹小的隔離室裡,按事先設計好的作息時間表進行心理、生理測試。受訓者在隔絕期間不僅要進行儀器操作,還要進行寫作和體育鍛煉,用餐食品由隔離室傳遞窗口按時供應。這種訓練通常採用連續3~7天不間斷工作方式進行。

起飛前的醫學隔離

航天員進入太空前容不得半點馬虎,尤其是航天員身體是否攜帶有細菌或病毒上天是十分敏感的。如果航天員不慎將一些病毒攜帶上天,不但會影響任務的進行,甚至會威脅到航天員的安全。

為了盡量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在起飛前的7到10天,航天員就要進行醫學隔離,以盡量減少接觸到易導致航天員生病的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此外,在航天員進艙前,還要對航天員進行全面檢疫,為航天員的安全再上一層保險。

返回地面後的隔離

航天員返回地面後,對於大多數航天科研工作者來說意味著圓滿完成了任務。但還有一項重要工作也隨之悄然展開,那就是飛行後恢復工作。其主要目標是幫助航天員身心狀態恢復到飛行前水準,確保航天員完成重力再適應,順利向重返正常訓練過渡。

隔離恢復是航天員飛行後恢復工作的重要內容。

隔離恢復階段工作目標是促進航天員對地面環境的再適應和體質恢復,消除航天飛行環境對心理狀態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工作重點是醫學檢查與評估、醫學恢復及體質恢復訓練;末期進行健康綜合評估,以神經-前庭系統、體液成份及電解質、立位耐力等心血管功能相關指標恢復為依據,確保航天員身體狀況可以轉入下一階段。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任務航天員乘組景海鵬和陳冬在執行完33天的航天飛行任務後,順利返回。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介紹,航天員返回後重點關注心血管系統、運動系統、平衡和協調功能改變,尤其是立位耐力下降問題;隨後逐步將關注重點聚焦到心肺儲備功能、運動系統功能和結構變化(骨質疏松、肌肉萎縮)以及身心狀態的全面恢復。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成功著陸

之後,科研人員采取因人製宜、循序漸進的方式對航天員實施飛行後恢復措施,主要包括:

1.預防隔離制度:在消毒檢疫方面,由飛行返回後第1周參照執行Ⅲ級傳染病預防隔離制度,第2周至第3周參照執行Ⅱ級傳染病預防隔離制度,此後調整為Ⅰ級傳染病預防隔離制度。在此期間進行衛生檢疫、衛生監督和衛生處理等,包括對航天員實施隔離,對與航天員密切接觸人員進行檢疫,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場所內的環境、設施設備等實施消毒和衛生監督等。

2.作息飲食措施:採用合適的工作/休息時間比例模式,從充分休息模式到等時休息模式再到適度休息模式,使其逐漸適應地面上的工作與生活;飲食上食用一些易消化、高營養、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豐富的新鮮食物,逐步適當增加優質蛋白的攝入;根據個體化特點,避免咀嚼過硬食物、控制辛辣油膩或者生冷食物攝入等。

3.運動功能康復由返回後的仰臥位-坐位下肢肌力訓練、坐位-站立位起立訓練、站立位平衡訓練、水中行走訓練,到行走中平衡訓練、仰臥位功率自行車訓練、步行鍛煉以及核心穩定肌功能鍛煉等,經功能鍛煉、體質恢復訓練過渡到正常的體質訓練。

總之,航天員從訓練期一直到飛行任務結束,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所經歷的考驗以及付出都是常人難以想象的。隨著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和人類航天活動的不斷深化,未來航天員將承擔越來越多且日趨複雜的任務,在空間科學實驗和空間資源開發利用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戰疫必勝,中國加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