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雙11”十年記:從新零售到新金融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洪偌馨

  十年“雙十一”是零售業演進到新零售最好的注解,它也是消費更新、技術革新、產業重構集體推動的結果。

  沒有意外,步入第十年的天貓雙11再一次刷新記錄,把新零售的各項指標又往上提了一大截。

  數據顯示,今年天貓雙11的最終成交額鎖定在2135億元,首次突破2000億大關,同比大增26.9%;全天物流單量為10.42億單,同樣首次突破10億大關。

  另外幾家也不落後,京東公布了雙11全球好物節(11月1日-11月11日)累計下單金額1598億元,再次創造新的紀錄,相比去年的1271億元增長25.7%;而蘇寧易購在雙11期間的全管道銷售同比增長132%,除了線上電商之外,線下門市銷售額同樣增長迅速。

  這個起源於阿里巴巴的電商促銷活動已然演變為了一年一度跨平台、全管道的全民消費盛宴。“雙11”的異塵餘生範疇也從線上延展到了線下,從國內拓展到國外,從電商蔓延到餐飲、娛樂、出行等場景。

  發展至今,“雙11”的內涵和外延已經遠遠超越了它成立之初的設想。刷新記錄的數據背後是橫跨零售、物流、金融、供應鏈等多個行業,整合線上、線下多個管道,借助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綜合結果。

  所以,複盤“雙11”的十年發展歷程,不僅可以一窺中國零售業的變革,更有意思的是,這個突如其來的年度銷售和交易高峰無形中倒逼了很多行業和企業加速了自己的迭代更新。

  1

  消費盛宴引爆產業革命

  在這十年間,電商並沒有如它出現之初外界所預言的那樣取代實體店面,反而在兜兜轉轉之後,線上和線下大一統於新零售的大旗下。

  自2016年10月馬雲在一次演講中提出“新零售”概念以來,零售行業線上線下全管道融合的發展趨勢已成共識。如果說2017年是新零售大幕開啟的元年,那麽2018年則是線上+線下完成初步整合,相關產業完成迭代更新,新零售正式揚帆出發的一年。

  那麽,什麽是新零售?找了幾個來自不同機構的描述:

  阿里巴巴:新零售是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泛零售形態。

  貝恩谘詢:新零售重新定義了人、貨、場三大零售核心組成要素,並重構了三者之間的關係。

  國信證券:新零售是多業態、多產業的融合,線上+線下,商品+服務,零售+科技,以消費者為核心,通過數據驅動+人工智能+萬物互聯,實現消費方式逆向牽引生產變革。

  麥肯錫:新零售具備全管道體驗、多場景出發、社交植入、超出標準產品和常規服務的需求、以及數據驅動的深度個性化等五個特點。

  已經進入第十個年頭的“雙11”便是新零售最好的注解。

  從今年各家平台的雙十一活動來看,呈現出了管道全(線上線下、多個平台聯動),國際化(參與活動的用戶、商家擴展至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周期長(不再局限於11月11日當天),場景多(從購物場景延展到“吃喝玩樂”一站打通)等特點。

  以場景多為例,今年天貓“雙11”活動就覆蓋到了旗下的優酷、高德、飛豬、蝦米、大麥、盒馬、餓了麽、大潤發、銀泰等共計26個消費場景。打通了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全場景。

  再以周期長為例,為了充分抓住雙11這個拉動銷售的最佳契機,各個平台的雙11活動都在逐年延長,今年更是從10月便開始了預熱和推廣。例如,蘇寧10月17日召開的啟動儀式,天貓“雙11”從10月20日便拉開了序幕,京東好物節則要持續27天。

  在開篇便提過,“雙11”刷新記錄的數據背後是橫跨零售、物流、金融、供應鏈等多各行業,整合線上、線下多個管道,借助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綜合結果。

  所以,隨著新零售的整合與發展,“雙11”內涵和外延的變化,它背後所涉及的那些產業、技術、服務等等也隨之迭代更新,變革重構。

  從只有27個品牌參與的淘寶商城(天貓)“雙11”,到今年線上線下數十萬品牌、商家參與的全民購物節;從第一年5000萬交易額,到今年僅阿里全平台就實現交易2135億元;從早期“雙11”後的物流頻頻爆倉、延誤,到今年,物流體系可以平穩消化主流電商平台產生的13.52億件訂單....

  2

  新零售時代的“新金融”

  當然,與“雙11”的演進關係最為密切的還有我們一直關注的金融科技。複盤“雙11”十年發展歷程,就是一部中國金融科技的進化史。

  今年的“雙11”我掐在零點的交易高峰付了款,順便體驗了一次刷臉支付,出乎意料的流暢。今天看了一組數據,這次天貓“雙十一”有60.3%的交易是通過指紋、刷臉支付完成。

  從用戶體驗的角度,指紋或者刷臉支付自然是比輸入密碼要快很多。前兩者只需要1秒,而輸6位密碼平均要3秒。只是,這個更優的用戶的體驗背後所涉及的技術和流程可就複雜多了。

  螞蟻金服副CTO胡喜在接受採訪時也提到,每年的雙11,不僅是一場消費盛宴,也是技術的練兵場。雙11“逼”出了許多新技術,這些新技術不僅服務著雙11,也成為行業和社會的財富,方便了用戶的日常生活。

  在這十年間,從早期的網銀支付到快捷支付再到移動支付、生物支付。與此同時,支付的效率、體驗、安全性等也在不斷優化。而這些變化的背後,是各家電商平台、支付機構、金融機構、清算組織等共同迭代更新的結果。

  例如,今年第一次正式參與到“雙11”的網聯,就在一天之內處理了跨機構交易筆數11.7億筆,跨機構交易處理峰值超過9.2萬筆/秒。這是什麽概念呢?根據公開可查的資訊,VISA的交易處理峰值大約在2.4萬次/秒。

  除了支付,伴隨著“雙11”交易規模的增加,配套的金融服務和產品也在日益完善、不斷創新。從給商家備貨提供的小微貸款產品,到給用戶提供的消費金融產品,再到給供應商提供的供應鏈金融產品等等,還有與之配套的各類保險。

  此外,這兩年比較熱門的區塊鏈技術也首次出現在了“雙11”中。例如,今年,天貓國際商城裡包括鑽石、奶粉、保健品等來自上百個國家和地區的1.5億件商品以及茅台等高端酒都用上了區塊鏈的溯源技術。

  如果再把視野放寬一些,“雙11”這天集中爆發的交易洪峰和用戶需求也是對各家平台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能力的一次大考。換個角度,這是對於金融科技公司一次特別的“壓力測試”。

  商業生態的進化和技術能力的提升總是相互作用,天量交易倒逼金融、物流、供應鏈等行業加速更新,而這些環節的優化和效率的提升又反過來推動了交易規模再上一個台階。

  走到第十年的“雙11”,有人關注它創下的成交新紀錄,也有人擔憂它不可持續的高增速。但我想,比結果更重要的是,這十年裡它經歷了從PC到移動互聯網的變遷、從零售到新零售的演進、用戶消費習慣的改變、金融科技的爆發.....

  忘了在哪裡看到一句話,深以為是:“雙11”就像是一幕中國十年經濟社會變遷的濃縮劇,而數據就是最好的見證。

  (本文作者介紹:洪偌馨,資深財經記者、主持人,自媒體“馨金融”創始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