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說宋朝雖然是“重文”,但也絕不可能會“輕武”

唐末藩鎮割據,國家不安,五代十國更是天下大亂。鐵打的兵權,流水的皇帝。及至趙匡胤陳橋兵變而建立宋,已經將近100年。殷鑒不遠,歷史的教訓和自身的經歷,使宋朝開國始便有意識對“文”與“武”進行調整。

宋人從來不掩飾自己的“重文”,或者說“重儒”。宋太祖對宰相趙普說,你做了宰相,要帶頭多讀點書啊,因此後人有“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當然可信度不高。但是宋朝皇帝確實在科舉上做了苦功,最直接的一條:放低門檻,有才就可以來應考。同時增加錄取名額,考上了(進士及第)馬上安排工作。這與水深火熱的五代十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彼時,人要想出人頭地,只有去當兵,亂世之中只有敢拿命去賭才有希望。

現在,只要勤奮讀書(不傷性命),按時應考(有人安排),就有機會光宗耀祖(工作穩定),一次考不上還可以重來(宋初科舉每年舉行一次)。而且宋太祖說了:不得殺士人及上書言者。士人大多讀書人出身,這又等於有了免死金牌。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這條遺訓,所以宋初大部分想當兵的人都跑去讀書。兵乃利器,能護人,也能傷人,一旦有機會,連皇帝都給擼下來(宋太祖就是這樣乾的)。而讀書人受統治者改造過的儒家思想影響(洗腦),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高的理想還是在忠君的前提下爭取進步,要他們造反,恐怕連自己都說服不了。

圖1 《中興瑞應圖》裡的宋軍

科舉興盛,文官就多起來。范仲淹、司馬光、王安石、蘇軾、蘇洵、歐陽修、沈括等都是科舉出身,那就安排職位吧。宋朝的中央政府機構為“兩府”。一為中書省,是國家最高行政部門;一為樞密院,是最高軍事機構(《宋史·職官志二》宋初,循五代之製,置樞密院,與中書對掌文、武二柄,號為“二府”。)中書省是宰相辦公機構,宋太祖自立國就說了,宰相必須是讀書人。(《續資治通鑒·宋紀·太祖乾德四年》:帝乃歎曰:宰相須用讀書人。)這就為國家用人定了規矩。而樞密院管軍事,剛開始的還是武將擔任,到了宋真宗時期,武將逐漸減少,宋英宗時期,基本就是一班書生在指點江山了。至此,國家高級決策,無論文武,文官集團有極大影響力。

至於地方政府則分三級,最高一級叫做“路”,最低的是“縣”,五代十國時候,這些地方行政統統由武將掌權。宋太祖一上台,全部換成文官,武將則作其他安排。

圖2 宋朝專製主義集權官製體系

宋朝的軍製很奇葩。宋太祖立國後,把全國的精兵都拉到京城(開封),由中央(皇帝)統一指揮,是為禁軍。說起來這應該是被藩鎮給嚇的,有支軍隊在身邊心裡踏實。禁軍分三個衙門,稱“三衙”,各個衙門的統帥是武將。武將統兵,但不可出兵,因為要有調令,即調兵權。這個調兵權就是出自樞密院,樞密院的調令來自於皇帝。有這樣一支軍隊在手,不懼地方老弱病殘造反,安全感油然而生。

但親近的也怕背叛(宋太祖未兵變前也和皇帝很親近),皇帝乾脆讓將帥(武將)定期調動,互換防區,是為“更戍法”。其後果是將和兵剛記得雙方名字,又要去認識新的領導或者下屬,久而久之,雙方都沒動力認識對方了,這就是後人所詬病的“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其實就是皇帝就是怕將兵一家親,造反起來容易,歸根結底依然是被藩鎮給嚇的。這裡要提一下嶽飛,“莫須有”的罪名裡其實就暗含一個“嶽家軍”的理由。政府的軍隊,卻給天下百姓以私人化的感覺,軍民越是親近擁戴嶽家軍,在宋朝皇帝心裡,其實就是藩鎮,這豈能讓他長存。

圖3 《大駕鹵簿圖書》中的北宋重騎兵

除了禁軍,在地的方叫做廂軍,名義上是軍隊,但是之前說了能打的都去京城了,剩下老弱病殘,沒有戰鬥力。皇帝也知道他們的斤兩,隻讓他們當地方當雜差。地方政府(文官)要修個橋什麽的,就喊他們去,其實就是苦力,也不解散他們,政府養著。

宋朝沒有統一全國,邊境時刻有戰事,誰去?中央禁軍去!誰指揮,樞密院(還是文官)。這就給人一個這樣的感覺:在這個政府,文官要比武將來的實在(有權)。所以當時的社會輿論是偏向“文”,這是沒有爭議的。

如宋真宗時有個狀元叫陳堯谘(中學語文課文《賣油翁》主角之一),讀書厲害,武藝也不錯,文武雙全,皇帝哄他說,你如果願意去做武將,給個節度使(最高軍銜)你當。陳估計也有點心動,回去報告其母親,結果陳母大發雷霆,又打又罵,說你堂堂全國公務員考試第一,當什麽狗屁武將。(《湘山野錄》: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為名臣,汝欲叨竊厚祿,貽羞於閥閱,忍乎?)。宋仁宗時期,皇帝試著把范仲淹從文官改為武官,范仲淹也不樂意,說把我劃為武官被人看不起,不乾!(《宋史·范仲淹傳》:臣守邊數年,羌人頗親愛臣.呼臣為‘龍圖老子’,今退而與王興、朱觀為伍,第恐為賊輕矣。辭不拜。)

圖4 宋代重騎兵武士的鎧甲,精美華麗,長達腳踝,防護力十分強大

但正如剛剛提到的,“輕武”很大程度反映在社會層面,而社會認識並不代表統治者的意圖,即“重文”不代表“輕武”。宋朝邊疆一直有隱患,時刻準備戰事,單就這個角度而言,統治者就不可能“輕武”。數據顯示,宋太祖開國時全國20萬軍隊,宋太宗時有66萬,宋仁宗時已經有125萬。倘若輕武,軍隊起碼不會如此暴增。而從中央機構設置“兩府”,一文一武,“文武”並言,也可見統治者初衷仍以文武立國,即使有所偏頗,也未達到“輕”的程度。這可從一些史實中可證實。

宋朝共舉行了118次科舉考試,指的是文科考試,但同時也舉行了72次武舉考試,說明了文武差別在統治者心裡並沒有特別懸殊,要不然也不會出現宋真宗慫恿陳堯谘、宋仁宗勸說范仲淹改為武官事件。宋朝還有一個令其他朝代羨慕的地方——政府優養軍隊。一旦當了兵,不輕易退伍,政府養到六十歲,待遇還非常的優厚。舊的兵不退,年紀大了沒有什麽戰鬥力,又招新的進來,結果兵越來越多,花費自然就多。南宋高峰時的財政有6000萬貫,而單嶽家軍的年軍費就達到近700萬貫,可政府還是養著。這說明了宋朝統治者是“防武”(怕造反),而不是“輕武”。軍人保家衛國,其實就是保護自己的江山,這一點,統治者心如明鏡。

圖5 宋朝的繁榮商業

除了養軍隊,還要養著龐大的文官集團、戰事經費、議和被敲詐的錢等,花費巨大。但宋朝還有一個特點——巨有錢。這裡面就有文官的功勞。讀書風氣盛行,人才輩出,懂得經營管理,使宋朝表面看起來很弱雞,其實是個大富豪。單舉城市發展一條,北宋都城開封和南宋都城臨安,城市人口都超過百萬,工商業發達,紙幣出現,商貿繁榮。除此外,宋朝天文學、醫學、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造船技術等領先世界,當然還有與“唐詩”並立的“宋詞”。這些都是政府重文的結果。

文武兼治,手上有錢,內部不出大事,與周邊打打和和,沒能力收拾別人,人家也乾不掉自己。表面風雨飄搖,實際沒有威脅其統治根基,或許,這本來就是宋朝統治者所期待或者滿意的。只是來了一個戰鬥力爆表的蒙古,風卷殘雲,統一了全國,這應該也是宋朝統治者沒有想到的。

文:恆星

參考文獻:《湘山野錄》《宋史》《續資治通鑒》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