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方經濟被南方碾壓 源於市場化程度相對不高

特約撰稿人 平川

近期,南北經濟差距不斷拉大,成為輿論聚焦熱點。

以2018年各省GDP增速觀察:增速排在前十的省份、只有陝西屬於北方地區,另外九個均屬南方;但增速墊底的五個省份,分別是天津、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和遼寧,都位於北方。

以最近幾年的新增人口佔比觀察:2015年-2017年,南部城市新增人口佔全國比重為78.7%,北方僅為21.3%。2018年,人口流入前五的省份分別是廣東、浙江、安徽、重慶和陝西,除陝西之外均為南方省份。

北方經濟,尤其是以東三省及內蒙,天津為代表的省、直轄市,為何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衰落?遼寧、內蒙、天津之前也均被曝出經濟數據造假。

很多分析認為這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國有經濟比重高”的緣故。畢竟僅從表象觀察,南方不少省市正積極利用新一輪產業革命,大力推動人工智能、互聯網、智能製造等新經濟發展,但北方除了北京之外,並沒有誕生出任何新經濟形態。

為什麽北方經濟日漸衰落,與南方差距越來越大?產業結構缺陷、創新能力不足等這些分析都對,但太流於表面。

我們不妨繼續追問,北方為什麽創新能力不足?

答案很簡單,因為不需要創新。

北方基本都是 TO G(政府)生意,缺乏 TO C(消費者) 生意。

比如房地產、環保、鋼鐵、機械等,本質上都是 TO G 的生意:要麽客戶是政府或者國企、央企,要麽核心競爭力在於拿到土地、牌照或者審批。即使如電信服務、啤酒、牛奶等少數 TO C 生意,也基本處於沒有競爭對手的壟斷地位。

以上這些生意,拿到訂單之後,商品品質或者服務質量只要“過得去”就行,根本不會精益求精。因為沒有必要,精益求精會增加成本;此外,TO G 生意,注定只是少數人的生意。

沒有有效競爭,哪裡來的品質和效率;沒有品質和效率,又哪裡來的生產率提升?北方經濟長期在這種氛圍之下,生產率必然無法有效而持續的提升。

真正意義上的TO C 生意,比如手機,國內面臨著激烈到慘烈的競爭:華為、O&V、小米,三星、蘋果等大亂戰;國內消費者、而非政府、央企、國企,是生意能否做大的決定性力量。在這種競爭環境下,不斷創新、才有機會戰勝競爭對手。也只有這個時候,創新才“有必要”。

南方經濟之所以能夠碾壓北方,除掉氣候、區位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核心原因就是真正意義的市場產生。比如珠三角、長三角等東南沿海城市,發跡於國際貿易,直面國際市場,自然會逐漸習慣於自由競爭,也尊重規則和法制精神。

北方就沒有這種氛圍。因為北方大部分產品或服務是 TO G 的,所以企業家的核心精力放在搞定人、而非搞定產品或服務上;相應的,北方人做事普遍也比南方人粗放,但更注重關係。

說到底,這些都是經濟形態作用的結果。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其實也簡單,那就是減少 TO G 生意佔比,擴大 TO C 生意佔比,讓普通消費者、而非政府、央企、國企來決定生意的成敗。培育真正意義上的市場,通過市場來提升生產率,以此拯救北方經濟。

說得更直接一些,就是放鬆管制。

北京之所以能夠傲立北方,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這裡是首都,是所有 TO G 生意大訂單的策源地。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北京孵化出了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即自由競爭的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產業基本沒有什麽管制,而且主要是 TO C 生意,由網友來決定這款產品的成敗,而且門檻相對較低,普通人可以在這個行業實現自我。

換句話說,北京之所以能夠傲立北方,可能跟其是 TO G 生意大訂單策源地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北京有真正意義上的市場。

僅用“因為是首都”簡單描述北京成功原因,不僅不公平的、而且會產生誤導。比如有分析認為,把上交所放在東北,讓阿里巴巴遷到東北……東北就可以振興,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北方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要解決差距越來越大的問題,核心就是培育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由普通消費者,而非政府、央企國企,來決定產品或者服務的成敗。

【本文系騰訊財經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