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保障行人安全,IIHS向車企拋出新“考驗”

在各類交通事故中,行人由於沒有任何保護、直面汽車或其他交通工具的衝撞,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美國一份研究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的交通事故中行人死亡人數高達5977人,這一數字比2009年的最低點高出整整45%。

近日,美國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 IIHS)新發布的行人防碰撞評估系統(Pedestrian crash prevention ratings)正是針對行人安全問題提出的。其目的在於測試車輛探測行人並緊急製動的功能,從而減少行人碰撞事故的發生。

行人防碰撞:防碰撞系統的擴展

提到自動緊急製動系統( AEB )很多人並不陌生,作為一項智能安全輔助功能在很多車型上都已是標配,行人防碰撞系統便是在其基礎上強化汽車對行人的探測識別。此外,還要盡可能在緊急製動介入前發出警報,提醒司機注意。

一般而言,行人檢測系統使用安裝在後視鏡附近的前向單聲道攝影頭或立體攝影頭以及車輛前格柵中的雷達傳感器,以連續掃描行人和自行車的道路和地平線。算法會對掃描對象進行分類,如行人,騎自行車者或動物,預測他們的行進路徑並確定車輛相對於他們的速度。如果即將發生碰撞,系統通常會向駕駛員發出警報,並且可以比人類反應更快地施加製動。

行人防碰撞系統的作用毋庸置疑,美國公路損失數據研究所(Highway Loss Data Institute,HLDI)舉出了一個典型案例:斯巴魯曾在數年前發布了帶有行人探測功能的EyeSight駕駛輔助系統。通過分析2018年的數據,他們發現,與沒有安裝這套系統的同車型相比,安裝了EyeSight系統的車輛在行人相關的保險索賠中,賠率降低了約35%。

評測方法及標準

行人防碰撞評估系統共包含三項測試。

1. 模擬道路右側的成年行人(6英尺,約1.82米高的假人)橫穿街道(人行橫道)時,面對垂直於其運動方向而來的車輛。這是涉及到行人的最為常見的撞車類型。

2. 模擬兒童行人(45英寸,約1.14米高的假人)從兩輛側方停車的汽車的前面突然衝出,面對垂直於其運動方向而來的車輛。這是三項測試中最具挑戰性的。

3. 模擬成年行人走在靠近公路邊緣的行車道上,其後方有車輛逐漸接近的場景。

評估系統將根據乾燥路面上五次重複實驗的製動減速情況對車輛進行評分。第一項和第二項測試分12英裡/小時(19.3公里/小時)和25英裡/小時(40.2公里/小時)兩種車速進行,第三項測試則分別為25英裡/小時(40.2公里/小時)和37英裡/小時(59.5公里/小時)。

最終計分時,前兩項測試的比重為70%,第三項測試的比重為30%。

根據最終得分評測結果被劃分為四級,分別為優秀(Superior),良好(Advanced),及格(Basic),不及格(No Credit)。

評測結果

在這次測試中,IIHS從各品牌的主流車型中選取了11輛小型SUV,之所以選取SUV作為首批測試的對象,是因為IIHS此前的一份報告曾指出,SUV及皮卡等車型由於車頭高、尺寸大等原因,在碰撞事故中對行人的傷害往往要大於轎車和跑車。

從結果看,11輛車中有4輛車獲得了“優秀(Superior)”評級,5輛獲得了“良好(Advanced)”評級,三菱歐藍德與寶馬X1則分別為及格(Basic)和不及格(No Credit)。

過去與未來,行人安全問題的新變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行人安全問題變得愈發突出。首先,汽車的數量持續增長,大城市內的路況也變得越來越複雜。隨著汽車智能化程度不斷提升,司機對路況以及緊急情況的處理開始部分依賴於輔助駕駛系統,這就對汽車系統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去年就曾發生過Ube自動駕駛測試原型車撞死路人的事故)。

其次,智能手機的普及造就了大量的“低頭族”,在過馬路時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而便攜式個人出行工具(如電動滑板車、平衡車等)的流行也增加了路面情況的複雜性。

其實,對行人的安全問題的關注由來已久,比如在歐盟的新車碰撞測試(Europe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EURO-NCAP)中,就有相關的項目。

之前的關注點也多在車身結構、設計和材料上。如可吸能式發動機罩、懸浮式翼子板結構、隱藏式雨刮。

以及吸能泡沫、支撐板的運用等。

而今天,隨著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日益普及,保障行人安全也得到了新的助手,因此,相關的評估系統也就應時而生了——EURO-NCAP在2016年推出了行人緊急刹車系統(AEB Pedestrian)評測項目,而號稱擁有最嚴格安全測試標準的IIHS,也推出了自己的評估系統。這種“督促”無疑也有利於自動駕駛整體性的進步。

相信隨著這種技術的不斷發展,駕駛員、乘客和行人的安全都將得到更好的保護。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汽車獨家稿件,版權為騰訊汽車所有。歡迎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騰訊汽車)及作者,否則必將追究法律責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