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比爾·蓋茨:我十年來讀過最好的書

蓋茨推崇的思想家史蒂芬·平克

一個人的氣質和個性在生命早期就會顯現出來,並在整個生命歷程中保持著相當強的穩定性。

詩人和小說家的藝術作品...他們的文字要麽是對人性的想象,要麽是對現實生活中人性的深刻洞察。

——史蒂芬·平克《白板》

作者簡介: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世界著名實驗心理學家、認知科學家和科普作家,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TED演講人、世界語言學家,被譽為“當代偉大思想家”。

2004年,當選《時代周刊》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2010—2011年,兩度被《外交政策》雜誌評為全球頂尖思想家。在2013年《前景》雜誌“最偉大思想家”的評選中,名列第三。

平克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書備受比爾·蓋茨的喜歡,蓋茨這樣評價道:多年來我一直說史蒂芬·平克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我十年來讀過最好的書。如果我只能向人推薦一本書,那就是它了。

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書中,平克開創性地運用了最前沿的心智理論研究人類歷史,啟發讀者更進一步反思對進步、現代性和人性的觀念。引導我們用全新的角度看人性、看歷史、看世界,讓我們深思人類社會的未來命運。

寫在前面:

今天我們選讀的,是平克的另一本經典思想著作《白板》,這是一本需要讀者調動理解力和思考去深度閱讀的書,適合具備一定思想底蘊和較高認知的讀者。

書中的思想是對主流人性論的顛覆性反叛,闡明人性的本源、內涵及局限,追溯人類諸多苦難的根源,撥開道德錯覺的迷霧,破而後立,進而建立新的意義和道德觀念~

複雜的心靈源自虛無?

摘自《白板》|作者:平克

01

每個人都持有自己的一套人性論,據此對他人的行為做出預測,也就是說,我們都需要一種理論來解釋“是什麽原因激發人們做出某類行為”。認為思想和情感會引發行動,這是一種被默認的人性論,它深深影響著我們看待人性的方式。

我們所持的人性論是我們生活的重要源泉。在準備對他人進行勸說或者威脅時,或是決定告知其真相還是欺瞞時,我們都會從人性論的角度加以考慮。我們所持的人性論還引導我們如何經營婚姻、養育子女以及調整自己的行為。

人性論中關於學習的假設影響著教育政策的制定,關於動機的假設影響著經濟、法律以及犯罪等問題的政策制定。人性論界定了什麽是人們輕而易舉就能夠獲得的,什麽是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或艱難的努力才能獲得的,甚至什麽是人們根本不可能企及的。

因此,人性論從根本上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作為個體或社會而言,什麽是值得為之奮鬥的。

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政治體制中,相互對立的人性論往往交織在一起,這也正是歷史進程中許多衝突的根源所在。數千年來,關於人性的諸多理論多源於宗教。每個社會都必須圍繞一種人性論來運作,而知識主流則致力於另外一種理論。

這種理論很少被清楚地闡述出來或者被其他人公然接受,但它卻能夠在諸多宗教信仰和政策中居於核心地位。

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寫道:“一個人無論他走到哪裡,都會被一大堆安撫性的信念包圍著,就好像夏天到處都會有蚊子在耳邊嗡嗡叫一樣。”對當今的知識分子來說,很多這樣的信念都與心理學以及社會關係相關。我將那些理論歸類為“白板說”,“白板說”認為,人的大腦並不存在固有的結構,而是可以由社會或者人類自身隨意塑造。

上述這種人性論(白板說)認為,幾乎不存在什麽先天的人性。由於各種宗教都有其各自的一套人性論,因此各種人性論也承擔了宗教的部分功能,“白板說”也成了當代知識分子的世俗信仰。

白板說被視作價值觀的來源,因此,即便該理論是建立在“複雜的心靈源自虛無”這一奇跡之上的,它的地位也沒能被撼動。“白板”是對古老的拉丁語“tabularasa”一詞的一種比較寬泛的解釋,從字面來看,“tabularasa”意指“被擦得乾乾淨淨的寫字板”。

02

通常,這一說法要追溯到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下面是選自其經典著作《人類理解論》中,非常著名的一段話:

讓我們假設,人類的心靈如同通常所說的那樣,是一張沒有任何印跡的白紙,不存在任何思想。那麽,人的心靈是如何形成的呢?人類大腦中所具有的複雜且無窮無盡的想象力是從哪裡來的呢?人類擁有的推理知識和能力又從何而來呢?對於該問題,我的回答是來源於“經驗”。

洛克針對的是那些強調先天觀念的理論。這些理論認為,數學理念、永恆真理以及關於上帝的概念都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洛克提出的另一套理論,即經驗論,既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心理學理論(即人類的心智是如何運作的),又可以被看作一種認識論(即我們是如何認識事實真相的)。

上述雙重目標激發了他的政治哲學思想,而這通常又被人們尊奉為自由民主的基石。

既然思想來源於經驗,而每個人獲得的經驗都是不同的,那麽觀點的差異就並不是因為一種思想掌握了真理,而另一種思想存在缺陷,而是因為這兩種思想都有其不同的歷史成因。因此,這些差異應該被包容而不是被壓製。

洛克的“白板說”瓦解了皇室世襲製和貴族特權,因為這些皇親貴族和其他人一樣,大腦原本都是白板一塊,他們無法再聲稱自己擁有先天的智慧和優越性。“白板說”還抨擊了奴隸製,認為不能把奴隸看成是天生低人一等或者原本就應該居於受奴役的地位。

從人類的思維方式來看,一系列數量不斷增加的概念(諸如情感、血緣關係、性行為、疾病、天性和世界等)似乎是天生就有的,而現在卻被認為是“被創造的”,或者是“由社會建構而成的”。

“白板說”也已成為政治理念和倫理觀念的聖典。依照這種學說,我們看到的有關種族、民族、性別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任何差異,都並非源自先天素質方面的不同,而是源自經驗上的差異。

通過改變個人經歷,包括重塑父母養育子女的方式、教育、媒介和社會獎勵機制,就能改變個人本身,而學業不良、貧困以及反社會行為等問題也能得到改善,而不這樣做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依據所謂先天性別或者種族特質而造成的歧視,也是非常盲目和不理性的表現。

03

大部分社會科學都對本能和進化這兩個概念非常反感。很多傑出的社會科學家都在反覆強調,大腦就是白板一塊:

埃爾斯沃思·法瑞斯(1927)

本能不能創造出風俗習慣。恰恰相反,是風俗習慣創造了本能。那些被認定的人類本能從來都是後天習得的,而不是與生俱來的。

喬治·默多克(1932)

文化現象……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不能先天地遺傳給個體,個體只能通過學習來掌握它,毫無例外。

奧爾特加·加賽特(1935)

人類沒有本性,有的只是歷史。

阿什利·蒙塔古(1973)

除了在嬰兒時期會對突然失去父母的依靠以及突如其來的巨大聲響做出類似本能的反應之外,人是完完全全沒有本能的……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沒有本能,因為他的所作所為以及他擁有的一切,都是從他所處的文化和環境中經由人類加工過的部分和其他人那裡學習和獲得的。

當然,學者們不再使用“擦得乾乾淨淨的寫字板”或者“白紙”這樣的隱喻來指代大腦了。也許最時髦的隱喻當屬孩子們玩的“彩色橡皮泥”,既可以拷貝印刷好的東西(就像一塊白板),也可以把它捏成自己想要的任意形狀。可塑性隱喻在博厄斯的兩個最有名的學生那裡再次浮現出來:

魯思·本尼迪克特(1934)

大部分人都是按照他們的文化模式而被加以塑造的,因為他們有著與生俱來的可塑性……絕大多數個體很輕易地就接受了他所面臨的文化。

瑪格麗特·米德(1935)

我們不得不得出結論說,人類本性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可塑性,能夠對不同的文化環境加以區分並做出準確的反應。

其他一些人則將人的心理比作過濾器:

萊斯利·懷特(1949)

所謂的“人類本性”,僅僅是文化經過人的神經、腺體、感覺器官、肌肉等過濾網篩選之後的產物。

或者把心理比作工廠加工的原材料:‍

瑪格麗特·米德(1928)

人類本性是最原始、最沒有差別的原材料。

克利福德·格爾茨(1973)

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價值,我們的行動,甚至我們的情感,像我們的神經系統自身一樣,都是文化的產物—它們確實是由我們與生俱來的欲望、能力和氣質製造出來的。

或者把心理比作沒有安裝程序的計算機:

克利福德·格爾茨(1973)

人類顯然是這樣一種動物,極度依賴於那些超出遺傳的、在其皮膚之外的控制機制和文化程序來控制自己的行為。

或者把心理比作一些無確定形狀的東西,很多事物都可以作用於它

理查德·施威德(1990)

文化心理學研究的是文化傳統和社會活動是如何對人類心理進行調控、表達、改造和變更,從而造成不同種族而非個體在理智、自我和情感方面的不同的。

結語:

上文摘選的是《白板》一書中對人性“白板說”的概述。而本書提出的思想恰與此相反,作者同時論述了源自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盧梭的“高貴的野蠻人”和來自著名科學家、數學家兼哲學家笛卡爾的“機器中的幽靈”這另外兩種人性觀,然後指出:

一個人的氣質和個性在生命早期就會顯現出來,並在整個生命歷程中保持著相當強的穩定性。而且,在他們自己的文化背景當中,無論是個性還是智力都沒有受到兒童所處的特定家庭環境的影響......

最後,神經科學研究逐步表明,大腦基本結構是在基因的控制下逐漸形成的。學習和可塑性的重要性是經不住考驗的,大腦的各個系統顯示出了與生俱來的專門化跡象,並且相互之間的功能是不可隨意替代的。

接著在這一人性事實的基礎上,作者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不平等、不完美和虛無主義、認知能力、道德錯覺、苦難根源,以及政治、暴力、性別、藝術等進行了一番新的思考和發現~

文章轉自正反讀書

— END —

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圖文只為交流分享,源自網絡的圖片與文字內容,其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有疑問敬請聯繫我們刪除,感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