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鄭州特大暴雨背後:兩天5次紅色預警與不輕易下達的“三停”措施

7月21日,河南防汛新聞發布會介紹了防汛救援最新情況,據不完全統計,16日以來,此輪強降雨造成全省89個縣(市、區)560個鄉鎮1240737人受災,鄭州市因極值暴雨致25人死亡7人失聯。

據中央天氣台專家介紹,17日以來,河南省天氣部門發布雷電、暴雨、大風等預警信息1427條,暴雨紅色預警信息162條;鄭州自19日夜間起發布暴雨橙色、紅色預警信號共11條,短信接收總人次達1.2億,向2.25萬名應急責任人發送預警54萬條。

一份天氣災害預警文件顯示,鄭州市天氣台於7月20日6時2分曾發布過暴雨紅色預警,提示鄭州市區及所轄縣市降水量將達100毫米以上,並附有防禦指南。這樣的紅色預警兩天共有5次。

根據中國天氣局發布的《天氣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辦法》,暴雨預警信號分四級,紅色為最高級預警。對於暴雨紅色預警的防禦指南,其一是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暴雨應急和搶險工作;其二是停止集會、停課、停業(除特殊行業外);此外,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防禦和搶險工作。

在多次暴雨紅色預警之下,遭受暴雨的當地相關各方是如何響應並采取措施的?

鄭州市天氣局:19日晚10時許發布第一條暴雨紅色預警

對於此次鄭州嚴重城市內澇以及次生災害,天氣部門早有預警。

鄭州市天氣局的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他們從7月19日起就發布了多條暴雨紅色預警信息。“鄭州天氣”微博账號顯示,鄭州市天氣台於7月19日21時59分發布第一條了暴雨紅色預警信號。

此後,鄭州市天氣台又分別於20日上午6時2分、9時8分和11點50分,發布了第二、第三和第四次暴雨紅色預警信號。

鄭州市民高先生的手機短信記錄顯示,在7月19日23點30分左右,他收到了鄭州市天氣台的預警消息。該短信提示,鄭州市區局部降水已達50毫米上,預計累計降水量將達到100毫米以上,請注意防範。

7月20日12點52分,高先生收到了鄭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的提醒,建議市民們在暴雨氣象減少外出或選擇公共交通出行;駕車出行應攜帶應急器材,通過橋涵、隧道、積水路段不冒險涉水,行走盡量繞開積水區域。

鄭州市天氣局在7月20日16時24分再次發布了暴雨紅色預警信號,“鄭州市區及鞏義、登封、滎陽未來3小時內降水持續,累積降水量將達100毫米以上。請注意防範。”這是第五次暴雨紅色預警。

據中央天氣台介紹,河南省天氣局最早於7月15日報送的《重要氣象報告》指出,“17到19日我省北部、中東部有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需加強防範”。

此後,河南省天氣局陸續發布《重要天氣信息》《天氣信息快報》等決策服務材料,開展聯合會商8次,並聯合水利廳、自然資源廳發布山洪、地質災害天氣風險預警預報,並對省防汛辦、省應急廳、省地質環境總站開展了叫應服務,“省市縣三級天氣部門均第一時間將相關信息送達本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

中央天氣台專家介紹,17日以來,河南省天氣部門發布雷電、暴雨、大風等預警信息1427條,暴雨紅色預警信息162條;鄭州自19日夜間起發布暴雨橙色、紅色預警信號共11條,短信接收總人次達1.2億,向2.25萬名應急責任人發送預警54萬條。

鄭州市應急局:需層層批準 不到萬不得已不輕易“三停”

根據中國天氣局發布的《天氣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辦法》,暴雨預警信號分四級,分別以藍色、黃色、橙色、紅色表示,其中紅色為最高級預警。暴雨紅色預警的標準為,3小時內降雨量將達10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

上述文件中對於暴雨紅色預警的防禦指南,其一是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暴雨應急和搶險工作;其二是停止集會、停課、停業(除特殊行業外);此外,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防禦和搶險工作。

2011年5月,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鄭州市天氣災害應急預案》(以下簡稱“應急預案”)中提到,當發生跨縣(市、區)大範圍的天氣災害並造成較大危害時,由市應急指揮部決定啟動應急響應,統一領導和組織天氣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應急處置工作。各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根據分災種響應的相關規定,啟動本部門應急響應,做好應對工作。

其中,市應急指揮部負責指揮協調天氣災害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工作,在災害性氣象可能形成或已出現天氣災害時,綜合研判各類信息,決定是否進入應急狀態。進入應急狀態後,負責指揮、協調、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做好防災、減災和救災工作,視情況成立現場應急指揮部,負責現場應急處置工作。制定並公布天氣災害應急處置的具體工作方案,決定天氣災害應急預案的啟動和終止。

此外,應急預案還規定需建立天氣災害應急響應啟動機制。依據天氣部門提供的天氣災害預警信息,市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組織相關部門及專家會商,按照天氣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範圍,經過綜合分析研判後,向市應急指揮部提出是否啟動相應級別應急響應的建議。

鄭州市應急管理局宣傳處工作人員向紅星新聞表示,應急管理局一直在發布預警信息。而對於收到天氣局暴雨紅色預警信息後,是否要停工停學,“這個決策要經過指揮部層層批準之後才能做出,一般會根據不同的情況,不同的等級做出預警。對於降雨時長、降雨大小都會有提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輕易下達停工停產的指令。”

鄭州地鐵:19日啟動防汛預案 20日18時許全網停運

7月20日17時起,鄭州市防汛指揮部將防汛II級應急響應提升至I級。幾乎與此同時,網絡上陸續出現乘客被困在地鐵車廂中的求助信息。

據多名在鄭州市區的上班族介紹,他們在獲知暴雨預警後提前下班,時間大都集中在下午3點至5點,而這一時段鄭州已有多處道路灌水,已經無法按平日的路線回家。在20日18時10分鄭州地鐵下達全線網停運指令前,還有多人寄希望通過乘坐地鐵回家。

鄭州市民王先生告訴紅星新聞,在下午兩三點鍾,他還看見地鐵正常運行。不過,從15時40分起,“鄭州地鐵”微博账號陸續發布地鐵站出入口關閉的信息。

對於訊情,鄭州地鐵曾有所準備。

據“鄭州地鐵”微博發布的文章,因7月19日大範圍強降雨影響,鄭州地鐵第一時間啟動防汛應急預案、惡劣天氣應急預案,組織客運、車輛、供建等應急搶險隊伍駐守車站和相關安全關鍵點,並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加大對車站內外的巡視力度。線網各車站配備充足的沙袋、防水膨脹袋、防淹擋板、移動排水泵等專用防汛物資和器具,全力做好應對暴雨氣象的各項準備工作。

鄭州地鐵一名工作人員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採訪時稱,地鐵公司在7月17日就發了防汛通知。當時河南地方天氣台發布預警,稱鄭州降雨要持續14天。通知下發後,地鐵站按照“大雨”級別來準備防汛,備有一些沙袋和其他封堵材料。

但根據中央天氣台,降水強度劃分為7個等級。一天之內10毫米以下為小雨,10-25毫米為中雨,25毫米以上為大雨,50毫米以上降水為暴雨(豪雨),75毫米以上為大暴雨(大豪雨),200毫米以上為特大暴雨。

紅星新聞查閱交通部印發《城市軌道交通行車組織管理辦法》,該文件第三十二條第三款規定,遇惡劣氣象時,行車相關人員可根據情況及時采取加強瞭望、限速、停運、封站等措施,並應按照以下要求組織行車調整:因降雨、內澇等造成車站進水,嚴重影響客運服務的,行車調度人員可根據車站申請發布封站命令,組織列車越站。線路積水超過軌面時,列車不得通過。

此前,據鄭州市委宣傳部官方消息,7月20日的暴雨造成鄭州地鐵5號線列車停運,隨後鄭州地鐵全線網停運,並組織救援,疏散群眾500餘人,其中12人經搶救無效死亡、5人受傷。

面對兩日內五次暴雨紅色預警,地鐵為何未提前停運,鄭州地鐵集團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目前有關領導、專家也正在對相關問題進行研討,後續或將發布信息。

專家:“三停”措施不具備強製性 可借鑒南方城市相關經驗

對於暴雨紅色預警上的防禦指南提到的“停止集會、停課、停業(除特殊行業外)”,鄭州市天氣局工作人員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這只是建議,而非要求。

“我們只是服務部門,面向所有部門和公眾,不會面向某個特定部門或行業發布預警。至於是否實施建議,要看各部門、公司的決策。”該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即便是上級部門河南省天氣局,也沒有權力讓部門停工。對於暴雨等天氣災害(應急管理),一般由防汛抗旱指揮部、應急管理局牽頭髮命令。

7月21日,中國水利學會減災專業委員會特聘專家、華南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教授黃國如告訴紅星新聞,此次鄭州遭遇的突發性極端暴雨,只靠常規工程措施難以抵禦。“這場暴雨放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城市,我相信情況都跟鄭州差不多,(但如果應對及時)有可能損失會減少。”

黃國如說,相對南方而言,鄭州這種北方城市遭遇特大暴雨的機會較少,“缺乏南方動用全部力量抵禦台風的那種氛圍”。以廣州市為例,面對暴雨紅色預警,政府往往會強製執行“三停”(停止集會、停課、停業)措施。在他的印象中,廣州近兩年有幾次暴雨預警,雖然雨勢不是很強,但也讓居民呆在家中不要出門。

“因為廣州經常有台風,遇到特大台風暴雨,(政府)就會發布停工停產通知。更重要的是會在全社會營造這樣的氛圍,通過電視、網絡、手機短信等各種媒體對市民進行提醒。小區物業會公告,在門上貼紙板通知你。”

黃國如也認為,由於目前的”三停“不具有強製禁止性,所以相關部門對於是否要“三停”一時無法做出反應。“真的很遺憾,希望能通過這次慘痛教訓,引起當地相關部門重視。如果未來形成這樣一個機制——比如說收到紅色預警信號,我就有正當理由不給老闆打工。那樣每一個群體都能接受到信息並做出反應,大家就能有意識地規避風險。”

紅星新聞記者 藍婧 實習記者 陳怡帆 實習生 鄒嘉語 林倩冰

編輯 任江波

【版權聲明】本作品的著作權等知識產權歸【紅星新聞】所有,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享有本文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