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巴曙松 等:區塊鏈推動金融變革路徑

作者|巴曙松 朱元倩 王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統計與金融系;亞洲金融合作協會。巴曙松系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文章|《中國金融》2019年第8期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指出:“金融的本質是通過資金的流動來完成資源的整合和配置,提高整個社會的福祉和效率。”正如其所總結,金融的本質就在於通過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實現資金的融通,其中,貨幣是金融運行的重要載體,信用是金融交易的基礎,風險控制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內容。基於這一內涵,金融的職能相應地主要體現在信用中介、支付結算、貨幣融通和風險管理四個方面。

互聯網技術與金融行業的結合,使得信息更加對稱,提高了金融行業的支付結算效率,降低了貨幣融通的成本,並且基於大數據技術使得風險管理更加有效,但是總體來說,互聯網技術帶來的只是形式和手段的改進,並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伴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熱潮,區塊鏈技術似乎成為開啟新一次技術革命的鑰匙,區塊鏈技術實現的價值傳遞以及無需信用中介、高安全性、去中心化以及去官方貨幣化等性質是對金融行業的一種根本性顛覆。

基於區塊鏈的互聯網技術:從信息傳遞到價值傳遞

互聯網的誕生宣告了信息時代的到來,由此信息突破時空限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處理和傳輸。這場信息革命幾乎完美地解決了信息傳遞問題,信息可在世界範圍內無限複製,信息傳遞的邊際成本近乎為零。但是,由於資產權屬的唯一性,互聯網所依托的TCP/IP協議不能實現信息確權,因而第一代信息互聯網仍有賴於通過中介機構承擔記账功能實現價值傳遞,這嚴重製約了數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引入區塊鏈分布式账本的記錄機制能夠推動互聯網從信息互聯到價值互聯的轉變。互聯網交換傳遞信息,但區塊鏈技術能夠傳遞價值,價值和信息的區別在哪兒呢?舉個例子,比如A表示要通過互聯網給B授權一個劇本的版權,B可能會有所顧忌,因為A的電腦裡面還存儲有副本,B無法確定A是否還會給其他人授權這個劇本,即使B知道別人也有這個劇本的授權後追查是否是A授權的成本也很高,所以為了維護B的權益,必須高度依賴線下的合約和第三方公正等中介機構來證明。而區塊鏈就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價值的傳遞,讓全網的每一個節點知道A把版權給了B,A手裡即使有副本,全網也不會承認這是A的版權,這就是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價值傳遞。信息通過複製進行傳遞,而區塊鏈通過全新的記錄機制進行資產確權,實現了價值轉移;從互聯網通信協議層級來看,這種價值傳遞的過程被打包定義為區塊鏈“信用層”協議。

由此,信息不再隻停留於虛擬世界,而是實現了與現實世界間產品的一一對應,互聯網開始從信息高速公路升級為價值高速公路。事實上,通過智能合約技術,區塊鏈可以用程序語言來代表金融交易中的業務邏輯,股權、債券、產權等都可在區塊鏈技術的幫助下以數字形式進行價值存儲或轉移。數字化的優勢表現在權力界限明確、交易方便,並且所有交易流程公開透明可溯源,為監管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杜絕了重複交易問題的發生。

區塊鏈對信用機制的顛覆:重構金融生態和金融基礎設施

區塊鏈的本質是一種分布式共享記账技術,通過使用全新的非對稱加密認證手段和點對點的網絡架構、維護一個無法篡改的連續账本數據庫,能夠讓區塊鏈中的參與者在無需相互認知和建立信任關係的前提下直接實現價值傳遞,而不再依賴於線下中介機構,被譽為“超越信息傳遞的第二代互聯網技術”。這種信用範式的重構,在全球化的互聯網金融基礎設施中構築起新的信用大廈,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創新來說意義重大,有望成為金融科技的重要底層技術。

分布式架構下的去中介化:挑戰傳統金融機構的信用中介角色

現代金融的核心職能是信用中介。從早期古典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約翰?穆勒等提出的“信用媒介論”,到貨幣金融學中的“信用創造論”,信用一直是金融活動的基礎;與此同時,信息不對稱問題又決定了金融交易過程中介存在的必要性。根據喬治?阿克羅夫等人的研究,不同市場參與主體之間存在較高的信息壁壘,供求雙方對產品信息的了解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從而會導致市場信息不對稱,所以“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無法避免,掌握信息全面的一方,往往會利用信息優勢攫取對方利益,信用問題隨之產生。金融領域的騙貸、騙保等現象,就是資金需求方極力掩蓋自身的不良信息,甚至提供虛假信息,而資金供給方無法識別造成的,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了資源配置效率,阻礙了金融體系正常運轉。

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信息可以實時傳遞,以移動互聯、雲計算和大數據為標誌,互聯網進入了新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類活動從線下向線上遷移,這一變革拉近了人與人、商家與客戶的距離,大大緩解了信息不對稱的不利影響。但是,互聯網時代的交易主要是信息的直接互動,而非交易雙方直接面對面進行,交易雙方相互了解不夠深入,因此存在難以逾越的信任障礙。互聯網金融中信用構建的基礎在於信用數據的收集和分析,信用評級以及風險控制模型的準確度主要取決於互聯網金融機構對數據的積累和理解,信用數據儼然已經成為互聯網金融企業競爭的核心要素。然而,傳統的信用數據獲取僅限定於特定的征信企業,受自身利益關聯和用途難以把控的影響,這些企業所獲得的信用數據往往無法有效快捷地共享給互聯網金融機構,而互聯網金融機構又因為無法獲取有關征信的資質,所以缺乏其發展客戶所需要的真實有效數據,從而陷入兩難的局面。因此,互聯網金融的大數據技術和P2P等技術在有效減少信用構建成本的同時,也造成了“數據孤島”乃至“信用孤島”的問題。

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則有效化解了這一難題,區塊鏈技術通過共識算法、非對稱加密等技術可在完全陌生的節點間建立信用,重建了征信行業的信用機制,所有的信用數據都在區塊鏈上,各個企業只要有客戶提供的私鑰就可以訪問相關信息,且信息難以被篡改、安全可靠、公開透明。區塊鏈中分布式的账本經由去中心網絡中的各節點共同維護並處理所有權的記錄,價值轉移的方式不再依賴於信用中介所維護的集中式账本。這種新的信用機制,以算法而不是線下中介機構或第三方平台為信任背書,通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交換和權屬轉讓等操作,使得“去中介化”成為可能,互聯網金融逐漸逼近與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相對應的無金融中介或市場情形,進而在底層架構上對傳統金融機構建立在簡單信息中介之上的業務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數字貨幣對法幣的反思:引發貨幣融通方式的變革

金融的目的就在於實現貨幣資金的融通。自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市場和政府這“兩隻手”的關係及定位,幾乎就是不同經濟學流派爭論的焦點與核心。隨著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的興起,以哈耶克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再次進入經濟學理論與實踐的聚光燈下。在周期性金融危機的陰影下,人們重新提出了哈耶克當年提出的問題:貨幣發行權難道天然就歸屬於政府所有嗎?完全去中心化和非國家化的貨幣發行,能否通過自由競爭形成更加穩定的貨幣體系?

誕生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最初以比特幣底層技術的身份問世的區塊鏈,正是對哈耶克自由主義的擁抱。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千種加密數字貨幣的湧現,特別是首個國家法定數字貨幣——委內瑞拉石油幣的出現,引發了對當前以政府信用為背書的信用貨幣體系的思考。相較傳統貨幣,數字貨幣的發行與交易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點,隨著商業化創新和監管的完善,數字加密貨幣勢必將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同時也將豐富傳統的貨幣和支付理論。

除了貨幣的發行機制,區塊鏈還可以有效改變當前的貨幣流通機制,提升金融運行效率。區塊鏈系統將代替政府與央行掌握、控制貨幣供應量,資金由區塊鏈根據市場供需注入公共貨幣供應系統並進入交易市場,而央行則轉為直接監控公共貨幣系統運行狀況,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只需通過驗證和“挖礦”等形式獲取資金並注入交易市場。經由區塊鏈,貨幣進入交易市場的方式更為直接,對金融機構的依賴性也進一步降低,從而通過貨幣融通實現對傳統金融運行本質上的變革。

去中心化的價值轉移:奏響傳統支付結算體系變革的前奏

金融作為經濟的血液,“支付就是金融的血管”,在不同主體的金融交換和貨幣債權轉移過程中,成為“一切商業行為的入口,數據和流量的中心”。支付結算體系是金融系統的核心基礎設施,關乎金融業的效率與穩定,事實上,支付結算體系的構建與維護伴隨著銀行的誕生與發展,已成為現代經濟中各國中央銀行的基本職責之一。而傳統的支付結算體系依托清算中心進行銀行間的數據互動,通過中心化機構的背書來解決信用問題,因此受製於多中心、多環節的製約,對账、清算、結算的成本較高。同時,大量的重複性人工流程的設計,不僅效率低,而且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高企。互聯網通過技術手段提升了支付結算的效率,但並沒有改變其中心化的架構。一方面易受黑客攻擊,安全性不高;另一方面,單點故障往往導致整個系統的癱瘓,穩定性差。

區塊鏈技術的核心特質是能以準實時的方式,在無需可信第三方參與的情況下實現價值轉移。與傳統支付體系相比,區塊鏈支付使得交易雙方直接進行數據互動,實現點對點支付,不涉及中介機構,在極大地降低中心化支付方式的系統性風險的同時,還具備成本和效率優勢,同時,系統自動完成結算過程,實現了“交易即結算”。區塊鏈技術在支付結算領域,除了可以改造現有的央行支付系統,還可以在跨境支付、數字票據和智能支付領域開展創新;其中,在跨幣種、跨國界、多種經濟合約下,成本高且時間效率低的跨境支付是支付結算系統中應用區塊鏈技術的極佳場景。

技術的高安全性:優化金融市場風險管理

金融是一種不確定性和動態的經濟過程,金融風險是金融活動的內在屬性,普遍存在於現代金融行業之中。隨著金融風險管理理論的演進,除了防範損失,現代風險管理還包括風險定價等以盈利及回報為中心的活動,已成為各類金融機構的主要業務。傳統互聯網技術對信息傳輸的變革帶來信息的透明化,大數據為信息處理和信用分析提供了便捷的手段,這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風險管理的完善。但是互聯網金融本身亦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一方面,大數據本身需要龐大數據庫的支撐,隨著數據的集中,固有的數據庫存儲和加密技術難以防範數據篡改和信息盜取等風險;另一方面,信用風險高發,P2P借貸平台違約事件不斷。

區塊鏈分布式的記账手段、共識算法以及現代加密手段,使得數據在公開透明可追溯的同時,實現了去中心化,進而不易被篡改和盜取。同時,在區塊鏈構建的新的信用機制下,所有信息公開透明、真實有效,有助於建立白名單和黑名單以準確對客戶進行信用評級,在保險和貸款等行業有效進行事前風險控制。此外,區塊鏈技術還可以有效防範貸款行業的金融詐騙行為。區塊鏈獨有的分布式加密手段和數據的不可篡改技術可以保證交易信息的安全,不可逆和可追溯源頭的特性使互聯網金融交易的過程和結果可以進行唯一性認定,從而減少了重複和偽造的詐騙可能性,同時,在智能合約的協助下,所有交易過程都可以智能化執行,降低操作風險。

前景與展望

作為現代經濟的基礎和核心,金融業是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中心化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金融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和交易費用等摩擦因素,使得交易雙方間難以建立有效的信用機制,產業鏈條中大量中心化的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的存在,增加了資金的融通成本,降低了整體的運行效率。進入21世紀,儘管金融的頂層設計和業務流程創新風起雲湧,但基於信用中介這一核心職能的限制,金融運行模式的底層邏輯和基本架構並未得到本質的改進。而區塊鏈基於分布式账本、共識算法和點對點的交易網絡以及現代密碼學手段,具有信息公開透明、數據不可篡改的內在屬性,為去中心化的信用機制的重構提供了可能,具備改變金融基礎架構的潛力。

但是,當前區塊鏈仍處於朦朧和野蠻生長的階段,要真正實現在金融乃至其他領域的大規模實質應用,還需要突破共識算法的算力消耗、P2P網絡模式的效率低下等技術短板的限制,求出突破區塊鏈“不可能三角”的最優解。從實踐趨勢看,儘管理論上還存在諸多爭議,以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業界已紛紛在實踐中探索區塊鏈的應用空間,通過試點尋找去中心化與中心化結合之路,在這一過程中,私人鏈和聯盟鏈等應運而生。同時,“R3CEV”聯盟、中國分布式總账基礎協議聯盟等的成立,表明了各金融機構正加強合作、嘗試共同制定區塊鏈技術標準。此外,“監管沙盒”和“自動合規”等監管方式的創新,標誌著相關機構也在積極求解區塊鏈在開發之初就承載的自由主義理想與金融監管的兼容區間。

綜上,展望區塊鏈技術的創新發展和技術變革,需要保持審慎客觀、理性務實的態度。既不能因其技術的革命性和顛覆性,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區塊鏈可以應用在所有金融場景;也不能因當前技術的不成熟和無行業標準共識的約束,就止步不前。區塊鏈可以有效解決傳統金融領域中業務鏈條長、參與方眾多、信息不對稱嚴重的複雜場景的痛點和難題,但並不適合部分單邊、高頻的金融業務。因此,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並不是要完全取代現有的互聯網底層協議和金融基礎設施,而是根據適用條件有選擇地並行發展,在不斷解決起步階段存在的內生性技術缺陷的過程中,迎來技術更迭所帶來的社會演進圖景。

(責任編輯 賈瑛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