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深空探測:工程技術要與科學研究齊飛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月背登陸,嫦娥五號預計2019年底在月球正面最年輕區域著陸並采樣返回,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預計2020年發射……近年來我國深空探測迅速發展、成績斐然,探測技術進步全球矚目,但我們卻較少地看到對深空探測的科學研究成果的報導。

5月7日至8日,香山科學會議第651次學術討論會聚焦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來自月球與深空探測科學研究領域的40餘位專家參加會議。

科技日報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工程技術、科學研究是實現深空探測科學目標的兩翼,深空探測要想很好地“飛行”,兩翼都需要獲得良好的發展。然而,相比深空探測的工程技術,我國在深空探測科學研究成果方面的表現還不太理想。

深空探測的兩翼都要茁壯成長

“開展深空探測,發射飛行器只是第一步,我們需要加強對深空探測數據的科學研究,同時提前準備好對返回樣品分析的關鍵技術研發。”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林楊挺在會上說。

深空探測是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是人類走出地球搖籃的必由之路,關係到國家未來的發展空間、太空資源、安全等重大問題。

當前,世界各國在深空探測領域展開了激烈競爭,美國、日本、歐盟、俄羅斯等制定了一系列的深空探測計劃,並繪製出建立月球村、登陸火星、全面探測太陽系等宏大的路線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新提出了“月球軌道平台—門戶”計劃,不僅要實現首次載人登陸火星,而且還將再次登月。

與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相比,我國在深空探測的工程技術方面發展迅速。但是,我國在深空探測的科學研究方面卻沒有產生系列重大成果。“與深空探測的工程技術顯著進步相比,深空探測的科學研究有明顯不足,與其他航天強國相比也有顯著差距。”林楊挺作報告時說。

在與會專家看來,我國深空探測的科學研究進展緩慢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國的比較行星學研究隊伍仍在建立之中,人才培養需要一定的時間,也需要部分地球科學的研究人員充實深空探測隊伍;另一方面,我國尚未建成完整的研究體系來為深空探測的科學研究提供支撐,沒有穩定的經費支持,以及沒有在探測任務立項之初就形成一個與工程配套的科學研究隊伍。

科學研究應與工程立項同步

與會專家認為,比較行星學是深空探測的學科基礎,開展深空探測的科學總目標就是為了揭示地月系統、各大行星以及整個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歷史,需要通過對關鍵科學問題的深入分析,凝練出探測任務的科學目標。加快建設比較行星學研究隊伍,吸引更多地球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加入到深空探測的科學研究之中,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持是關鍵。

深空探測任務的周期都很長,只有穩定的經費支持,研究人員才可以更全面、深入地論證深空探測的科學目標,隨時滿足工程立項需要。行星科學研究隊伍的一項任務,是持續開展整個太陽系形成與演化關鍵科學問題的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技術方案,為工程立項提供支持。

嫦娥三號任務首次組織了核心科學家團隊,圍繞探測數據開展研究工作,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嫦娥四號提前開始組建科學家團隊。與會專家認為,在探測任務立項時,如果能夠同步組織科學研究團隊與工程技術團隊密切合作,直接參與項目的論證、載荷的研製、定標、地面驗證實驗以及探測區域地質背景研究等工作,就可以最大化地實現探測工程的科學目標,“更快、更好、更多”地產出科學成果,實現深空探測工程技術與科學研究齊開花。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注明外均來自網絡

編輯:左常睿

審核:管晶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