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原標題:繁榮鄉村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

             ——全國政協“發揮文化建設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專題協商會發言摘編


從“三個適應”入手加強組織領導

全國政協常委 劉福連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關鍵,應從“三個適應”入手,加強對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


適應農民的文化需求,切實增強抓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廣大農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後,對文化的需求明顯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積極適應這些需求和變化,不斷加強對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選配農村基層黨組織“一把手”要注重衡量他們的政治文化素養,考核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把抓思想文化建設作為一個重要內容。要把農村基層文化專乾配備到位,並適時提高文化專乾經費補助標準。


適應農村的發展現狀,切實增強抓文化建設的針對性。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充分挖掘弘揚鄉土文化,釋放鄉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要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讓農民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讓群眾自覺參與文化、欣賞文化,大力激發農村的生機和活力。


適應文化的特點規律,切實增強抓文化建設的持續性。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端正政績觀,以釘釘子精神一年接著一年抓、一任接著一任乾。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提高鄉村文明程度。


宣傳宣講要更接地氣

全國政協委員 田進


我們對農村宣傳宣講文化道德,需要更接地氣。建議:


進一步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使其成為農村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基層陣地和凝聚共識的精神家園。省市兩級宣傳部門應進一步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向縣級融媒體中心傾斜,在內容扶持、資金保障、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時,縣級融媒體中心應集中力量開辦面向當地農村的文化道德建設專欄節目。


進一步把面向農村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知識和科學放在宣傳宣講的重要位置。各類宣傳宣講要更多從老百姓角度出發,更加注重結合當地群眾的社會生活,減少硬性灌輸,努力講好故事。


繼續發揮好農村大喇叭的作用。基層相關部門統一制定農村大喇叭定時播放新聞、鄉土文化等節目的制度規定,報導好人好事,傳播正能量。重視開發移動端的“三農”場景新應用,指導相關機構開發免費公益的APP,主要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傳播優秀傳統文化。這些APP還可以對接商業平台,為農民特別是農村年輕人開辟創業新渠道。


發揮文化力量促進產業興旺

全國政協委員 余留芬


在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實踐中,對發揮文化力量促進鄉村產業興旺有兩點深切的感受。


一是要學懂弄通黨的好政策。黨支部把強化黨員幹部思想武裝、提升政策水準擺在首要位置。村“兩委”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學習機制並堅決落實,使黨支部始終成為堅強的戰鬥堡壘,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確保黨的政策在鄉村這“最後一公里”得以落地。


二是要轉變群眾落後的思想觀念。黨支部把宣介黨的政策、開展文化教育當成長期任務。以鄉親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宣傳,讓黨的政策入腦入心,推動幹部群眾轉變思想觀念。


為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建議:一是加強對農村黨員幹部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宣傳文化和農業農村部門在組織教育培訓時,應重點提升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帶領群眾跟黨走、因地製宜發展生產的能力。二是對各地開發利用特色資源給予政策傾斜和技術支持,注重宣介推廣開發利用特色資源的成功范例。


農村文化產業需走融合路

全國政協委員 譚躍


今年到安徽、湖南調研,收獲良多。在農村文化產業方面,發現兩省存在五種產業類型,包括:城市近郊型、古建村落型、文化創意型、生態景區型和特色觀光型。五種類型體現了五個融合特點:政府、企業、個體融合,其中政府是主導,企業是主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立足“三農”,又促進了工業化、商業化;文化、旅遊、生態融合,文化激活了生態資源和旅遊要素;傳統文化和現代創意融合,科技、網絡、創意助推了農村面貌改變、農業升級和農民轉型;城鄉融合,城市的智力、資本盤活了農村的資源資產。


為進一步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建議實施農村文化產業“五納入”:納入“十四五”各級城鄉發展規劃,納入“新基建”投資和中小微企業融資安排,納入各類文化投資基金的投資,納入稅費減免和扶持的範圍,納入城市文化產業集團的發展戰略。


發展古村落旅遊 助推鄉村振興

全國政協委員 李修松


古村落保存了較多的古民居類文物,承載著文化傳統,值得深入研究、妥善保護。可以利用古村落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遊,助推鄉村振興。安徽省黃山市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密集的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以黟縣為例,2018年該縣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196萬人次,旅遊總收入98億元,30%的居民不同程度從中獲益。古村落的生態修複、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大為改善,村容村貌美化優化,公共服務水準大大提升,村民素質大為提高。


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保護經費缺乏、文化內涵發掘利用不夠、某些法規需要調整、鄉村旅遊缺乏特色等。為此建議:分析其保護利用的好經驗好做法予以推廣,加大項目支持力度。借鑒其他國家利用社會力量保護古民居的做法,就古民居產權轉讓中有關限制性法規予以修訂。組織力量研究,幫助解決古村落旅遊同質化問題。


以民族文化助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

全國政協委員 馬邦河


民族文化凝聚著濃鬱的鄉土氣息、鄉土之美,是一座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寶庫,可以從中找到促進鄉村振興的文化力量。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踐中,應發揮民族文化力量。建議:


在發展民族文化產業上做文章。近些年,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建設了許多民族特色村寨和美麗鄉村示範村。遊客到這裡旅遊,可以體驗生活,品嚐美食,感受特色文化。村民增收了,民族文化也得到傳承。利用特色資源打造文化品牌。建議國家加強對民族地區特色資源開發利用研究,鼓勵有條件的鄉村建設地方性文化公園、文化長廊或地質公園,探索以文化建設促進鄉村振興的新路子。各級黨委、政府大力提倡各民族群眾團結友愛、互幫互助,齊心協力建設共同的美好家園,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主流媒體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全國政協委員 呂煥斌


充分發揮鄉村文化振興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主流媒體責無旁貸。建議:


主流媒體應當以文化自覺主動承擔起文化使命,創新推出“文化走基層”活動,不斷增強宣傳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以好的傳播方式、好的傳播內容、好的文化創意,寓教於樂,將文化送進百姓的心裡,做鄉村文化振興的推動者與建設者。


以主流媒體為載體,大力發展“互聯網+”的鄉村文化建設模式。主流媒體應當大膽創新數字文化服務的傳播渠道,利用智能手機等新興傳播渠道,推動鄉村振興和互聯網發展的深度融合,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民俗節慶中

全國政協委員 陳際瓦


民俗節慶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各地大力打造民俗節慶活動,進一步增強了群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對鄉村振興的自豪感、對美好生活的幸福感,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建議:


深入挖掘民俗節慶中的深層思想,充分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以民俗節慶為背景,創作一批深情謳歌民族英雄、時代楷模、優秀鄉賢事跡的文藝影視作品。在鄉村建設中,推動鄉史、村史文化展館(室)建設,保護和利用好鄉村宗族祠堂、名人故居等,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敬業樂群、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有效整合民俗節慶中的人文資源,增進公民人文素養。及時搶救記錄口口相傳的山歌、無文字的少數民族語言等,利用節慶加以保護和傳承。


打造非遺工坊 助力鄉村振興

全國政協委員 張妹芝


非遺扶貧,一頭連著黨中央的民生政策,一頭連著中華民族的文脈賡續。建議:


強化政策扶持,完善頂層設計。將發展非遺工坊納入鄉村振興目標任務,制定非遺工坊總體建設指導方案,建立非遺工坊效能評估、數據統計和工作考核機制,為非遺工坊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強化人才培養,提升發展能力。幫助鄉村群眾在掌握傳統技藝的基礎之上,學習電子商務、產品設計、市場銷售等技藝技能;培育扶持學得好、留得住、乾得強的非遺工坊帶頭人,加強宣傳,培樹典型,鼓勵勞動致富,提高傳承人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強化品牌價值,增強市場活力。扶持非遺工坊進行產品創意創新設計,提升整體品質,推出符合時代特徵、融入當代生活和具有知識產權的產品系列,扶持非遺工坊與各互聯網電商平台、商貿平台建立合作對接機制,線上線下結合,延長產業鏈。


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 阮詩瑋


新鄉賢可以說是賡續文化傳統、完善鄉村治理的有益力量。建議:


政府引領,搭建鄉賢回歸與乾事的平台。建立相關部門、村兩委、群眾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明確新鄉賢的基本標準,確保其公信力。


培根鑄魂,挖掘新鄉賢文化內涵。結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有關培育、弘揚鄉賢精神的教育活動。建立榮譽激勵機制,營造“知鄉賢、敬鄉賢、學鄉賢”的氛圍。


創新機制,打造兼具鄉土性與現代性的鄉村治理新模式。要立足鄉村實際,創優體制機制,培育帶著鄉土味的新模式。搭建新鄉賢議事平台,鼓勵和支持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和公共事業建設,促進鄉村公共服務提升與公序良俗形成。


發揮青年服務在繁榮鄉村文化中的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 丁元竹


鄉村振興需要年輕一代參與。在2020年6月的實地調研中看到,安徽省潛山市招募來的青年志願者作為文化輔導員,活躍在全市16個鄉鎮文化廣播站和164個行政村,在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豐富農村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志願服務活動得到了普遍認同。


由此建議,把應屆畢業生和其他青年一起組織起來,到鄉村從事一段時間的青年服務活動。既可以服務鄉村社會,繁榮鄉村文化,也可以受到鍛煉磨礪。發揮青年服務在繁榮鄉村文化中的作用,要設計符合鄉村振興的文化服務項目。幫助農民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加強鄉村文化機構建設,補足鄉村文化機構人才短板,充分發揮大學生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骨乾作用,建設一支“能創新、用得上、會乾事”的鄉村文化人才隊伍。


農村文化建設應走好群眾路線

全國政協機關駐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青墩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 李章程


駐村工作一年多,我深深感受到: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持續改善,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提高。今年青墩村舉辦了多場文化活動,其中7月1日晚舉辦的群眾聯歡活動,活動由村裡主辦,演員都是群眾,掌聲歡呼聲不斷。


通過舉辦活動,我對農村文化建設收獲了三點體會:探索建立文化指導員制度,既加大政府投入,又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借鑒扶貧專乾的做法在每個村設一名文化專乾,負責文化建設;提高文化供給的質量,實現更加有效的思想文化引領。


加強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必須走好群眾路線。宣傳文化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才能了解群眾的需求和期盼,創作出受農民群眾歡迎的文藝作品,也才能更好發揮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推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北京大學教授 李國新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了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任務,總的要求是實現“四有”: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有標準”是第一位的要求,它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務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的尺度。新一輪標準目錄調整應重點解決好以下問題:


一是農村公共閱讀。農家書屋納入縣域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或者是納入縣級新華書店基層流通體系,實踐證明是有效的路子。二是農村電影放映。應加大力度在鄉鎮文化站特別是中西部鄉鎮文化站配建數字影廳,提升農民看電影的環境品質。三是送地方戲。加大政府購買力度,把更多的高水準地方戲曲演出送到農村,也要加大對鄉村本土創作和演出的扶持力度,增強農民文化生活的參與性。四是提升服務能力。有條件的地方推廣鄉村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管理運營,以社會化、專業化、連鎖式服務供給豐富內容、提升品質、增強效能。


提高科學素養和法律意識

全國政協委員 王愛琴


長期以來,科學素養匱乏、法律意識淡薄成為製約鄉村文化振興的瓶頸。為此建議:


持續推進“基層科普行動計劃”,建立完善科普專家庫和資源庫,健全科技、衛生、教育等專業領域從業人員開展農村基層科普的績效考核機制。重點加強和完善農村公共衛生科普工作。突出宣傳預防接種、傳染病監測和預警、衛生消毒、飲用水衛生、傳染病防治等與農村相關的科學知識和法律法規。結合各地開展的愛國衛生運動,把佩戴口罩、分餐製、垃圾分類等文明新風尚在農村地區推廣開來。增強農村法制宣傳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結合地方戲曲等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深入宣傳法律服務的主要內容和獲取途徑,促進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圍。


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貴在精準

湖南省政協常委、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胡彬彬


近年來,農村文化環境持續向好,不過也存在供需錯位等問題,有待解決。從全國的情況來看,一方面,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供不應求;另一方面,存在與農村實際文化需求脫節情況,文化設施使用效率普遍偏低,供不適需。


實現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精準供給,要配置專兼職人員,更要著力破解過去單純由政府提供的“自上而下”的剛性模式,建立“上下互動”的柔性供給機制,充分對接農民的實際需求。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布局規劃,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大投入,建立可持續的投入機制。同時,要把保護利用農業文化遺產納入農村文化建設。只有讓文化基礎設施精準對接農村實際需求,才能縮小文化供給與群眾需求之間的差距,化解“供需錯位”矛盾。


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

全國政協委員 吳尚之


傳統村落是傳統文化的載體,鄉土文明的地標。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是更好發揮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中作用的必然要求,是記得住鄉愁、留得住記憶、保留住鄉村風貌的基礎工作。為此,建議:


堅持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相結合,堅持保護優先的理念,防止過度開發和破壞性開發,合理控制商業開發。保護村落特色,保留鄉村風貌,做到“一村一品”。加強規劃引領,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列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十四五”規劃,納入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工作協調機制。深入挖掘傳統村落的文化價值,組織有關專家和鄉賢,對傳統村落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進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建設一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村史館、鄉賢館。通過多種方式,調動農民保護利用的積極性。解決資金缺口大的問題,一方面呼籲各級政府增加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完善相關政策,積極引入社會資本。


在鄉村建築的傳承創新中弘揚鄉村文化

全國政協委員 鄭大發


在農村搞大拆大建容易對農村現有生態和歷史文脈造成破壞。應當從“大拆大建”向“留改拆並舉、以保留保護為主”轉變,使村居空間仍葆有時間的色彩、人情的溫度。


重塑觀念,扭轉“新舊”對立的鄉村建設觀。應當努力將鄉村現代化功能的提升與歷史文化保護有機結合,為社區鄰裡的記憶留下文化載體。村落的形成是農民經過世世代代選擇與創造的結果,農村城鎮化也應當是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進程。珍惜每個村莊的個性和特色、傳統,聆聽農民自己的需要,給予鄉村社會以充分的話語權和自主權。


找準策略,在鄉村建築的傳承創新中弘揚鄉村文化。一是修舊如舊,實現保護傳承基礎上的創新。二是積極引導,將鄉村建築納入規劃管理範疇。三是強化保護,確保農村用地的規範化。


加強民族地區易地搬遷安置點的文化建設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協主席 陳國芳


文化建設承擔著促進搬遷群眾融入城鎮生活的使命,是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關鍵一招。培養新市民,樹立新文明,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文化引領、綜合施策、合力共建。為此,建議:


強化規劃引領。把民族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特別是安置點文化建設納入“十四五”規劃,實行差異化政策,在資金和項目上給予傾斜支持,銜接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好脫貧成果。強化資金支持。加大對民族地區安置點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按照建制鎮的規模配套建設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打造一批民族鄉村文化精品工程。強化政策保障。研究頒布支持安置點傳承民族文化的保障措施,提高傳承人補助標準。


文藝創作要著力扶志

全國政協委員 劉家成


脫貧攻堅是當前“三農”工作的重點問題和重要任務,“三農”題材文藝創作,必然繞不過脫貧話題。今年,我有幸參與了廣電總局重點電視劇項目《脫貧十難》的拍攝,負責其中的一部分《茶香飄飄》,講的是扶貧幹部在位於秦巴山區的陝西安康帶領村民賣茶脫貧的故事。拍攝這部劇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扶貧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一些貧困群眾缺乏通過辛勤勞動脫貧的意願。


自助方能人助,扶貧先要扶志。文藝作品在激勵人心、移風易俗、凝聚共識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文藝創作在扶貧扶志工作中大有可為。以扶志實現扶貧目標的成功案例不勝枚舉,給我們的文藝創作提供了大量鮮活素材。文藝工作者要大力發掘利用這些素材,努力創作更多反映農民思想實際的優秀文藝作品,帶動農民轉變觀念,激勵農民奮發向上、努力脫貧。


挖掘利用鄉村紅色文化資源

全國政協委員 王建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需要發展生產、增加收入,也需要精神文化的引領。我在陝西綏德郝家橋村調研時,看到他們修建了一個內容鮮活生動的革命史陳列館,雖然只是一個村級小型陳列館,卻吸引了眾多參觀者。很多村民看完展覽,都非常激動,表示很受教育。由此建議:


加大對鄉村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和保護力度。不但要搜集整理文件、文獻,保護革命舊址,還要征集更多散落在民間的紅色家書、立功受獎喜報、獎狀、烈士證書、光榮牌匾、革命歷史照片、革命標語、革命歌曲民謠和口口相傳的革命故事等,留住更多的紅色記憶。


充分利用本鄉本土的紅色文化資源,教育幹部群眾。本鄉本土甚至本家族先輩的革命事跡易於激發當地幹部群眾的深度認同,從而激勵幹部群眾堅定理想信念,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志豪情,為共同推進鄉村振興而不懈奮鬥。


激活歷史文化基因築牢振興基石

全國政協委員 張昌爾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鄉村振興培根鑄魂。


秉承天人和諧理念,著力提升鄉村規劃水準。整合相關力量,充分聽取文化、生態界人士意見,對村莊規劃建設如何汲取歷史文化的和諧生態觀等作出指導。


弘揚傳統德治文化,著力優化鄉村治理格局。充分挖掘傳統德治文化的現代價值,發揮新鄉賢群體的道德示範、先進帶動作用,就傳統德治文化在鄉村的傳承與創新拿出辦法,促進法治、德治、自治更好融合,促進鄉村治理格局更加完善。


依托地域文化資源,著力打造鄉村文旅產業。歷史文化也是富民寶藏,是村民同步實現“富口袋”與“富腦袋”的重要抓手。建議頒布優惠政策、優化營商環境、培養文創人才,更好推動文化、旅遊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人民日報》(2020年09月19日 第07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