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茶器,到底美在哪裡?

中國茶器的發展,始自漢唐,興於宋,古代茶具,泛指包括採茶、製茶、貯茶、飲茶等使用的各種工具。

自宋以降,茶器和茶具逐漸成為泡茶、飲茶器具的指稱。

陸羽《茶經》推崇「青則益茶」,體現茶具對茶湯色的襯托。

現代柴燒從湯色、香氣及藝術性等影響著飲茶的體驗。

西漢辭賦家王褒《憧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是茶具一詞出現最早的史料記載。

陸龜蒙《零陵總記》中有詩雲:「客至不限匝數,競日執持茶器。」

白居易《睡後茶興憶楊同州詩》詩曰:「此處置繩床,旁邊洗茶器。」

可見茶和茶器逐漸被賦予了文人氣息。

古人煮茶要用火爐(即炭爐),唐以來煮茶的爐通稱「茶灶」,《唐書·陸龜蒙傳》記載,詩人不喜與流俗交往,終日「設蓬席齋。束書茶灶。」

詩人陳陶《題紫竹詩》有道:「幽香入茶灶,靜翠直棋局。」

反應了茶與茶器進入了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甚至重建當時的文化架構。

唐宋以來的飲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

茶壺、茶盞(杯)和茶碗的創新,與飲茶文化的興起有直接關係。

唐代人把茶壺稱「注子」,《資暇錄》載:「注子,其形若罌,而蓋、嘴、柄皆具。」

後人把泡茶叫「點注」,即源於此。

明朝茶壺開始重砂壺,砂壺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損。

《長物志》載:「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熱湯氣。」

柴房柴燒茶器,專研凝香聚氣,從材料的煉選,器型的設計,到工藝的精益求精,汲取了紫砂的優點,藝術上追求文人的雅緻和返璞歸真。

宋代茶盞對陶瓷成色頗為考究,追求紋路細膩和厚薄均勻。

宋蔡襄《茶錄》載:「茶白色、宜黑盞......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

可見評賞、選擇茶盞,是基於對茶葉的認識。

《長物志》有載:「明宣宗喜用尖足茶盞,料精式雅,質厚難冷,潔白如玉,可試茶色。」

碗,古稱「椀」或「盌」。

韓愈《孟郊會合聯句》說:「雲紜寂寂聽,茗盌纖纖捧」。

茶碗當比茶盞稍大,彷彿重見唐宋詩人,棋盤落子無聲,茶湯啜咂有味。

茶杯當是時移俗易的產物,自此,蓋茶具體系完備矣。

自宋以來,

陶瓷茶器向以瑩潤潔凈為美,

柴燒器一改千器一面的風貌,

個性獨立,彰顯自然之美,

受現代藝術觀念的影響,

茶、器、人、自然合而為一,

又各具特色,彰顯心性。

本文分享自東家匠人:【柴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