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華為憑什麽半年營收4000億?

前不久,一則“華為收入超阿里騰訊總和”的新聞衝上熱搜,報導稱2019年美國《財富》雜誌發布的世界500強排行榜中,華為憑借1090億美元的營業收入,排名提升11位至61名,這一數字遠超其他兩個明星公司阿里巴巴和騰訊,甚至比後兩者加起來還多。

5天后的7月30日,華為公布了其2019年半年報,它的總銷售收入增長到4013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3.2%,其中,運營商業務收入1465億元,企業業務316億元,消費者業務2208億元。

華為為什麽這麽賺錢?

把華為的三大業務板塊拆開來看:

2019年上半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實現銷售收入2208億元,佔比55%。智能手機出貨量超1.18億台,同比增長24%;平板電腦業務同比增長10%;PC增長3倍;可穿戴設備增長2倍;雲服務生態用戶超過5億。

運營商業務收入1465億元,佔比36.5%。無線網絡、光傳輸、數據通信、IT等生產發貨情況總體平穩。目前,華為已在30多個國家獲得了50個5G商用合約,累計發貨超過15萬個基地台。

企業業務收入為316億元,佔比7.9%。華為表示,公司不斷強化雲、AI、企業園區、數據中心、物聯網、智能計算等ICT技術和解決方案,持續獲得政府及公共事業、金融、交通、能源、汽車等行業客戶的信任。

而在2018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全年營收3489億元,佔據其2018年總營收的48.4%;運營商業務為其第二大收入來源,總營收為2940億元,佔比40.8%。企業業務收入為744億元,佔比10.3%。

將華為2018年業績與2019年上半年業績做個粗略對比,不難發現:華為在消費者業務上繼續快速增長。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有點乏力。但相信隨著5G建設的提速,運營商業務已將迎來新的增長。

在2018年,華為手機業務就成功完成了全年銷量突破2億台的目標,目前市場份額已經逼近蘋果。而且這種勢頭在今年得到了延續。據最新市場調研機構報告,2019年上半年,華為國內智能機銷量達到1.9億部。其中,僅華為(含榮耀)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就達到了34.3%。

現在的消費者可能都沒意識到直到2011年前,華為手機基本都是以定製形式銷售給運營商,不直接賣給消費者,也很少廣告宣傳。當時人們或許聽說過華為,但很少看到華為LOGO的手機,因為給運營商定製的手機,一般只打客戶的LOGO,沒有華為的。

定製是個苦力活,做一款手機,淨利潤率大概只有5個點。當時誰也沒能料到數年後,華為將在國內手機市場拔得頭籌。

華為的逆襲

對華為來說,2011年是非常關鍵一年。

如果沒有這一年的布局,就沒有現在的華為龐大的消費者業務,倘若還是過於依賴運營商業務,那麽很可能就因美國的封鎖而“休克”。

那一年,任正非專門帶著高管與當時的華為終端業務團隊開了個座談會,確定了不再隻做運營商定製手機,而是堅定地做自主品牌的的戰略。在後來的華為公司史上,這被稱為是華為終端命運具有轉折性的“遵義會議”。

但華為的起步並不好,交了不少“學費”,出過叫好不叫座的P1,又因為“疏油層”“記憶體”事件而一度口碑暴跌,被消費者口誅筆伐,當時負責華為手機業務的余承東一度有下課的危機,但任正非的支持,才讓余承東繼續負責。

中國曾經有不少手機公司,但幾乎都是採用高通的CPU和基帶。在這方面,華為則顯得獨特,它可以採用自己的基帶巴龍(Balong),以及麒麟(Kirin)芯片。現在看來,這是華為在面臨美國“封殺”時,手機業務不但屹立不倒,反而繼續發展的關鍵。

事實上,無論是基地台、芯片還是手機,核心的開發都是在華為的上海研究所進行的。

這背後是華為在研發上的巨額投入。重金投入研發是華為的基因。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彼時國內電信市場被愛立信、諾基亞、松下等幾大國外公司把持。那時的華為就已經不甘心隻做一家組裝企業,開始投入資金進行程控交換機的自主研發。1991年9月,華為租下了深圳寶安縣蠔業村工業大廈三樓,開始研製程控交換機。最初公司員工僅50餘人,所有人吃住都在裡面,做累了睡一會兒,醒來再接著乾。

華為注重自主研發的模式就是那時候奠定的。

公開信息顯示,2018年全球研發投入超過千億元的企業有四家,分別為:三星、谷歌、大眾和華為。其中2018年華為研發費用達1015億元人民幣,佔銷售收入比例14.1%。

在中國市場,目前基本也少有人敢跟華為爭奪技術研發老大的地位。在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記分牌》中,華為以113.34億歐元的研發投入位居中國企業之首,在全球名列第五位。而阿里巴巴是29.14億歐元,騰訊是22.35億歐元。2019年,華為計劃在研發上投入1200億元。

聯合國下屬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度,華為向該機構提交了5,405份專利申請,在全球所有企業中排名第一。

對華為這家公司來說,高收入和高投入始終是成正比的。儘管收入數字好看,但其利潤卻遠不如阿里和騰訊——2018年,華為利潤為89.5億美元,而騰訊利潤為119億美元,阿里巴巴則為130.9億美元。但任正非說,華為堅持做系統、做芯片,是為了“別人斷我們糧”的時候,有備份系統能用得上。

在7月30日的發布會上,華為董事、首席供應官姚福海表示,如果美國允許我們使用安卓操作生態,華為將會繼續選擇,如果不允許,華為也有能力發展自己的作業系統和生態。

重金招募人才

近期,任正非在採訪中也談及了財務情況,“上半年財務報表不代表全年財務報表,因為上半年有四個月左右是高速增長的,‘5.16’製裁我們以後,公司還有慣性發展,所以7月份發布的上半年報表應該還比較好,但是真正對我們產生影響的應該是下半年。”

所以任正非一直強調要做更長遠的布局,他自述每年都在批評常務董事會,因為“每年利潤增長太大了,太厲害了,戰略投入不夠。他們去年的還在檢討,今年可能會減少一點。”在任正非看來,“戰略投入多一點,今天的困難就少一點。”

事實上,整個2019年到現在,華為幾乎都是在被“美國列入封鎖的實體名單”的陰影下走過來的。

但也正是因為這次封鎖,才凸顯了任正非和華為之前布局的必要性。5月19日,任正非在美國發布華為貿易禁令後首次接受採訪時,表示華為將繼續開發自己的芯片,減少生產禁令帶來的影響。任正非還指出,即便高通和其他美國供應商不向華為出售芯片,華為也“沒問題”。

如果不是多年的布局和技術積累,他是無法做這個表態的。任正非的信心也來自於其麾下龐大的技術團隊。根據2017年的數據,當時華為研發人員約8萬名,佔公司總人數的45%。

如今,華為更是不惜重金招募人才。7月23日,任正非在華為總裁辦簽發的郵件中表示,“華為要用頂級的挑戰和薪酬去吸引頂尖人才,今年將從全世界招進20-30名天才少年,今後也將逐漸增加,調整隊伍作戰能力結構。”其中,薪酬最高將達到201萬元。

發布會上華為董事長梁華稱,“我們現在是在求生存中謀發展,解決技術問題,也研發探索問題,除了內部調整外,我們希望天才能夠成批來,加入華為,共同迎接挑戰,謀求發展。”

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