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核聚“辯”/車諾比的陰影 我們為什麽渴望人造太陽

核電站的開發和建設肇始於上世紀50年代,但到如今,全世界依舊只能利用核裂變的鏈式反應產生的能量進行發電,背後隱藏著的是來自歷史的陰霾和隱患。

近日,HBO電視台出品的《車諾比》電視劇又把人們的視線拉回到歷史上那些嚴重的核電事故。

隱形殺手

核裂變的隱患

1986年4月26日凌晨,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境內的普裡皮亞季市車諾比核電站第4發電機組——曾被前蘇聯專家視為非常安全的壓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應堆(RBMK)發生爆炸,把核裂變及其鏈式反應的陰霾撒向人們心頭。

如電視劇所重現的一樣,核反應堆全部炸毀並暴露在空氣中,與核燃料棒直接接觸的石墨被炸到地面上、瓦礫堆上、廠房樓頂上,不斷向外異塵餘生著劑量誇張的射線。

蓋格管飆升的噠噠聲、異塵餘生病、軍民投入救援、鋅製棺材……電視劇裡令人頭皮發麻的橋段曾真實上演。由於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導致前後3個月內有31人死亡,方圓30公里地區的11.5萬多民眾被迫疏散、野生動物遭到撲殺,十幾萬人遭受不同程度異塵餘生疾病折磨。

被爆炸拋向空中的異塵餘生塵隨著大氣飄散到前蘇聯的西部地區、東歐地區、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在當時引起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恐慌。事後,這起事故成為首例被國際核事故分級標準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

歷史上第二起七級特大核事故發生在日本。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發生毀滅性的9.0級地震和海嘯,地震損毀了福島第一核電站核反應堆機組與電力網的連接。站內共有六個沸水反應堆機組。大地震發生時,為了準備定期檢查,4、5、6號機正處於停機狀態。

而1、2、3號機組雖立刻進入了自動停機程序。但地震引發的大海嘯導致緊急柴油發電機損毀,令冷卻系統停止運作,反應堆開始過熱。

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1、2、3號反應堆經歷了堆芯熔毀。隨著處置不力事態升級,福島核泄漏事故最終被評定為七級特大核事故。

沒有放射性產物

“人造太陽”可期

距離車諾比核事故已經過去了33年,核裂變反應堆核電廠的發展和擴張並未因為這些事故而停滯不前,核能依舊是最有效、最具前景的清潔能源。

但同時,全世界也在更加迫切地追求一種更經濟和更安全的核能利用方式——受控核聚變。

與核裂變鏈式反應不同,核聚變利用原子核聚變反應產生能量,反應條件非常苛刻,也正是因此,受控核聚變被稱為“人造太陽”。

由於原子核都帶正電互相排斥,唯有當兩個原子核之間相距只有約兆分之三毫米時,它們的吸引力才大於靜電斥力,兩個原子核才可能聚合到一起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而對於受控核聚變的安全性,紅星新聞記者請教了核工業部西南物理研究院相關研究人員。

據了解,托卡馬克型的受控核聚變堆如果遭遇意外停電情況,裝置中的高溫等離子體會發生破裂,不會繼續發生反應。而此時失去磁場約束的高溫等離子體確實會接觸並燒蝕反應裝置的第一壁,但不會繼而發生核事故。

也就是說,核聚變反應堆只要停電,聚變反應就會自動停止運行,而不會發生裂變堆所存在的斷電導致鏈式反應失控的情況。

另外,核聚變的燃料——氫的同位素氘在自然界中儲量極為豐富,而最終產生的反應產物也沒有放射性。

紅星新聞實習記者 曾那迦

編輯 陳怡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