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都知富春山居圖是國寶,但關於這幅畫的傳奇故事,很多人卻不知道

當年,由劉德華、林志玲等大牌明星主演的《天機·富山春居圖》,在影院上映後立刻引起了人們的熱議。大家在吐槽這部片子情節和拍攝都很爛的同時,還對這幅出自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之手的《富山春居圖》,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

那麽,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這幅畫擁有著怎樣的故事背景,它為什麽會被人一分為二?

據記載,《富山春居圖》創作於1350年,是中國著名的傳世水墨畫。在明朝末年的時候,收藏家吳洪裕從他的父親那裡得到了這幅畫作。對這幅畫吳洪裕非常喜歡,整日反覆觀賞、臨摹,愛不釋手,時刻將畫帶在身邊。他甚至專門修建了一座小屋,將其命名為“富春居”,用來妥善保管這幅畫作。

就這樣,這幅名畫在吳洪裕的手中收藏了很多年,直到他去世。在1650年的一天,吳洪裕突然病危,整個吳府上下亂作一團。在其寢室內,家人們圍在他的病榻前等待著這位一家之主的臨終遺言。不過,由於病痛的折磨,此時的吳洪裕已經沒有力氣說話了,只是用眼睛緊緊的盯著枕頭旁邊的一個盒子。

站在一旁的家人很快明白了老爺子的用意,原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放心不下這幅水墨畫。明白了用意的家人,將畫從盒子裡面取出,並在老人的面前展開。此時的吳洪裕頓時眼角流出兩行熱淚,用盡最後的力氣說了一個字:“燒”。之後,便撒手人寰了。原來,吳洪裕是想要用這幅畫給自己陪葬。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吳洪裕如此珍愛這幅畫作,那麽,他為什麽會忍心燒毀它呢?

人們分析其原因,應該是吳洪裕太喜歡這幅畫了,所以,才會想到用畫來給自己陪葬,希望將其帶到陰間,一直陪著自己。

既然,老爺子都發話了,那麽,這幅畫就是非燒不可。但這畢竟是吳家三代傳承的寶貝,如此燒毀實在太可惜了。眼看畫作就要被烈火焚燒,吳裕泰的侄子吳靜庵衝了過來,從火堆中將畫“救”了出來。但即便如此這幅畫的破損程度還是很大。畫的起首一段被大火燒盡,幸存下來的那部分也被燒成了兩半。

至此,這件稀世珍寶就一分為二了。直到1652年,吳氏子孫吳寄谷通過細心修補,將殘存的畫作進行了重新拚接,修複後的畫作看起來非常完整,絲毫沒有因為剪裁過而留下任何痕跡,也算是一件幸事了。修好的這部分畫作,被後人稱為《剩山圖》。而原畫的主體部分,為了掩飾火燒的痕跡,在裝裱的時候,特意將原來的畫尾切割下來,放在了畫首的位置,就被稱之為《無用師卷》。

至此,《富川山居圖》就由原來的一幅畫,變成了兩幅畫。重新裝裱後的《剩山圖》,在康熙八年(1669年)讓與王廷賓,後來,就輾轉於民間收藏家之手,長期湮沒無聞。 1652年,《無用師卷》從丹陽張范我手轉運站於泰興季國是收藏,之後,又歷經高士奇、王鴻緒、安岐諸人之手。

雖然,吳洪裕對這幅《富山春居圖》的喜愛到近乎瘋狂的地步,寧願將其燒毀帶到陰間也不想將這幅畫傳給他人。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世上不僅只有這一副《富川山居圖》,還有另外一幅流傳於世。

原來,早在明成化年間,這幅畫就流傳到了當時的著名畫家沈周手中。得到此畫的沈周同樣是愛不釋手,於是,就將這幅畫掛在了自家的牆上整日欣賞。但是,因為長時間的觀看,讓他發現了一些問題。原來,這幅畫上竟然沒有名人的題跋。既然沒有人題,那就自己題。

於是,沈周在畫上題了跋,不僅如此,他還找其他名人來為這幅畫題跋。一般來說,對於名畫,收藏者都會小心謹慎的安放,生怕讓他人知道,被人惦記。但是,沈周卻恰恰相反,拿著畫到處去找人題跋。結果,在一次找人題跋的過程中,一位友人起了歹念,謊稱畫被偷了,實際上,是他私下給賣了。

這讓沈周非常心疼,也非常懊悔。後來,在機緣巧合之下,沈周在畫攤上看見了這幅《富山春居圖》。為了重新擁有它,沈周趕緊想辦法弄錢,準備把畫買回來。但沒想到的是,當他拿著錢來到畫攤的時候,畫已經被別人買走了。結果,再次與名畫擦肩而過的沈周,忍不住放聲大哭了起來。

但奈何,這世上沒有後悔藥,誰讓自己當初那麽的不小心,輕信於他人呢?如今自己的摯愛,成為了他人手中的寶貝,即使沈周再喜歡,也無法失而復得。但是,癡迷於畫作的他並沒有就此放棄,他憑著自己對這幅畫作的記憶,臨摹出了另一幅《富山春居圖》。

之後,沈周畫的這幅《富山春居圖》,在民間流傳了幾百年。

最終,在1996年,由北京故宮博物館以一千萬的高價從拍賣會上買回收藏。

其實,除了沈周這版臨摹作品外,民間還流傳著十多幅該畫的臨摹版本。

在乾隆年間,曾因為一個臨摹版的畫卷流入宮中,更是上演了一部真假畫之爭。

話說,1745年,乾隆皇帝花了兩千兩銀子,又買得《富春山居圖》後半段《無用師卷》。乾隆對此畫愛不釋手非常喜歡,經常拿出來欣賞。都知道,這位附庸風雅的清朝皇帝,素來喜歡寫詩題字。所以,對於這幅名畫,他也沒有“放過”,不僅加蓋了自己的玉璽,還在畫卷內的空白處賦詩題詞。

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年的1746年,又有一幅同名的畫作被獻進宮中。同時出現兩幅一模一樣的畫,肯定是有真有假的,於是,就上演了一出真假畫卷的大戲。或許是因為先入為主,亦或是臨摹者的技法太厲害,已經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總之,乾隆認定了之前那幅是真跡,後來的一幅是贗品。

直到清朝滅亡後,相關學者對這兩幅畫重新進行了鑒別,才發現,乾隆口中的真跡實際上是贗品,而贗品則是真跡,雖然,這幅真跡在之前的兩百多年裡,被人誤以為是假貨,但正是因為這樣的“誤會”,才讓其逃過了乾隆爺的題詞和蓋章,也讓其原來的風貌得以保留。這樣說來,也算是這幅畫作的幸運了。

參考資料:

【《黃公望真偽本考辯》、《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