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末洋務運動為何失敗?5個原因值得反思

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為何會失敗?

19世紀中期以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英德等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率先完成了近代化的發展。1840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大炮轟開了晚清中國的大門,從此,中國開始進入了長達百餘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遺憾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儘管清朝戰敗,割地賠款。但當時的清廷還是沒能覺醒,依舊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時隔兩年,隨著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鹹豐帝逃往承德,京城被攻陷,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等惡行終於激怒了一部分人。

此時,中國的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只有向西方學習才能國富民強,於是,國內掀起了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首的洋務運動,這場運動搞的是轟轟烈烈,可是,結果為何卻失敗了呢?

晚清政府缺乏合理統一規劃

首先是缺乏統一的計劃指導。我們知道,如果一個國家如果要進行改革,必須要實行合理統一的計劃。比如蘇聯的工業化,以及中國的工業化都是按照中央統一設定的計劃來進行的。而洋務運動只是根據派系各自建設。

比如,曾國藩在安慶建立的安慶軍械所,張之洞在漢陽建立的漢陽鐵廠,這些都是各地督撫在地方上引進設備和先進技術,這導致清廷對洋務運動不能統一籌劃指導,而清政府也確實缺少對他們的指揮。

清朝掌舵者慈禧太后見識淺短

第二個原因在於主事者的見識不足。洋務運動開始於19世紀60年代,以90年代甲午中日戰爭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為標誌宣告結束。

這段時期一直都是慈禧太后把持朝政,慈禧太后一直都是循環守舊,對於世界沒有絲毫認識,只知道窮奢極欲享受生活,卻不能像日本明治維新時明治天皇一樣,節省一切開支,支持國家建設。雖然,朝廷也多次派遣恭親王奕欣或大臣出國考察學習西方,但這並不能左右慈禧守舊的思想。

守舊官僚的反對

第三個原因在於守舊勢力的反對。在洋務運動開始後,朝廷上出現了洋務派和保守派兩個針鋒相對的派別。保守派阻礙洋務運動的發展,以倭仁與翁同龢為代表,他們是典型計程車大夫出身,雖然和洋務派都屬於地主階級,但是他們缺乏進步思想,不能跟隨世界歷史潮流的大發展趨勢。

而在地方上,封建官府也對於民間設立的工廠進行查封,不讓其出現民族工業和資本主義萌芽,全部都給予扼殺。

官僚腐敗

第四個原因在於官僚政風的敗壞。清朝中後期官場就出現了大量的腐敗現象,貪汙賄賂成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到了清朝晚期,由於外國資本的湧入,官商勾結,各工廠之間相互傾軋,反讓外國資本收益獲利,使得中國大量的黃金白銀外流,造成了經濟上的重大損失。

而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隻學習西方的器物,而不學習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是不行的,洋務運動的實質,也只是一場由地主階級領導的、以封建綱常倫理為根本的,用西方科學技術維護封建統治的自救運動,它沒有啟用新興資產階級進行有效的領導,也缺乏民間資本的投入,從根本上缺乏資金和活力。

導致最後,隨著中日黃海海戰中清朝北洋水師全軍覆,這才標誌著洋務運動最終宣告破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