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工科”成績PK:安徽陝西領跑,重慶怎麽追?

每經記者:朱玫潔 每經編輯:楊歡

近日,各省份2018年經濟成績單陸續出爐。這次聚焦工業“單科成績”。

安徽、陝西,作為綜合經濟實力處於中遊的省份,2018年規上工業產業增加值保持高速增長,在15個省市中,增速居第一、第二,另外兩地GDP增速也挺進前四。

反觀重慶,曾一度以“黑馬”之姿,GDP接連超過天津、蘇州等城市。但2018年,其GDP增速不及全國平均水準。作為製造業大省,重慶規上工業產業增加值表現更令人意外,較去年僅增加0.5%(按可比價格),而這個數據全國整體為6.2%。

陝西:借“天時”持續回暖

自2011年到2015年,陝西省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下滑。2016年開始回暖,不過仍比2010年下降11.9個百分點。2018年增速持續回升至9.2%,實現2014年以來最好水準。這其中離不開“天時地利”的加持——能源產業的景氣。

陝西工業“基本盤”是能源化工,整體經濟對能源產業比較依賴。比如,2015年煤炭和石油價格下跌因素,下拉全省經濟增速約3個百分點。

“這一兩年,煤炭、油氣的價格回升,對於煤電的需求也在擴大。這是陝西工業增加值增加較快的原因之一。”陳耀表示。

2018年以來,煤炭開採和洗選業產品價格持續走高。前8月煤炭開採和洗選業產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2.7%。

相應的,2018年陝西煤炭開採和洗選業產值增長12.3%,加快11.7個百分點;石油及天然氣開採業產值增長11.9%。規上能源工業增加值增幅達10.4%,拉高了規上工業增加值。

當然,陝西也並非全靠運氣。實際上,在2011年工業增加值增速下滑時,陝西省已開始為自己找出路。

一方面在能源產業上發力精細化工產業和高端生產路線,建立煤電、煤化、載能工業品相關產業鏈,並研究煤製乙醇工業化等世界前沿課題。目前在陝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共有十多個現代煤化工項目納入國家示範和規劃,約佔全國項目總數的三分之一。

另一方面,開始培育其余的支柱產業,試圖降低對能源產業的依賴,進行 “工業調結構”的轉型。“巧合”的是重慶兩大支柱產業之一——汽車產業,也被作為陝西省“工業調結構”的關鍵,並且重視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

近年,陝西汽車產業正在發育壯大。

比如2018年1月,西安高新區與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再度攜手,簽訂新能源乘用車擴產項目協定,建成投產後將達到年產30萬輛新能源乘用車產能。今年1月24日,比亞迪再“加倉”,其高端智能終端產業園項目與西安高新區簽約。目前,西安也是比亞迪除深圳總部以外,產業投資最全的城市。

從2018年的成績單來看,陝西汽車工業達到千億級規模。實現工業總產值1630.69億元、營業收入1596.36億元,同比增長11.94%與9.63%。

不過話說回來,2018年62.18萬輛的汽車產量,這與陝西省2018年年初擬定的目標80萬輛尚有距離。2018年初,陝西已擬定2021年汽車產能300萬輛的目標,這與汽車製造“前輩”重慶擬定的,2020年產能300萬輛汽車目標相去不遠。

安徽:科創投入 開始“結果”

工業產值增速上,比陝西勢頭更好的是安徽。實際上,2018年可以說是安徽工業成績取得突破性進步的一年。

2018年,安徽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9.3%,排在中部第1位。同時,從利潤來看,1-11月,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幅為近7年同期新高,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達到2006年以來新高,兩個指標分別是24.2%、5.7%。

對此,陳耀認為,“應該說這是安徽在多年的科創投入、產業推進後,開始‘結果’了”。

安徽整體經濟實力在全國隻屬中遊。2018年GDP剛跨過3兆。但依托一批大科學裝置、國家大科學工程、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其創新能力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2018年,安徽的研發經費支出佔生產總值比重也達到2.1%。

反饋在產業上,安徽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3.9%。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比由近25%提高到近30%。

同時,安徽重點發展的新能源汽車和工業機器人,也取得比較積極的進展。較2017年,安徽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倍,同時,其產銷量突破12萬輛、佔全國13%。工業機器人產量突破1萬台。

2018年是安徽製造業的機遇之年。

首先,2018世界製造業大會(第一屆)在安徽合肥舉行,由全球中小企業聯盟、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在這個世界製造業發展的合作交流與投資貿易平台上,安徽作為主辦方,可以更有效融入世界製造業產業鏈,匯聚行業資訊。

這次大會上,共簽大約同類項目436個,投資總額4471億元。明年,第二屆大會安徽還將繼續舉行。

更重要的是,2018年是推進長三角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的“元年”。對於安徽,這個長三角的“小老弟”來說,最直接的利好是加速承接長三角區域內相關產業,尤其是高端製造業。

“我們將聚焦平板顯示、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智能家電、智能語音等優勢領域,積極承接滬蘇浙高端製造業產業轉移,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安徽省發改委總工程師笪藝武曾表示。

承接效果已初顯。2018年前三季度,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2449個,實際到位資金4141.5億元,同比增長10%。中新蘇滁現代產業園、張江蕭縣高科技產業園區正在建設中。

經過自我科創實力的積累,加上外部戰略機遇,安徽的製造業逐漸顯示出存在感。2018年安徽繼續加碼工業固投,較上年增加24.8%。展望2019,安徽的整體目標是全省生產總值增長7.5-8%。今年兩會還提出,安徽將繼續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準和推動開發區創新更新。

重慶:創新不夠 後勁不足

無論是跟自己比,還是與其他省市比,重慶2018年的成績都不盡人意。

曾經,重慶、貴州、西藏,處於我國GDP增速的前三甲。在GDP排行上,重慶近年將蘇州、天津挨個“拿下”,被譽為“黑馬”。不過2018年,重慶在GDP增速、一般財政收入增幅上表現不佳,分別為6%、0.5%,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對於重慶來說,工業是經濟增長中的引擎。近10年來,工業對重慶市GDP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在60%以上。而2018年,重慶工業整體比較低迷,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0.5%。

工業增加值不景氣的重要原因是,作為重慶兩大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製造業產值大幅下滑,較前年下降了17.3%。

前兩年,重慶汽車製造風聲水起,汽車年產量曾超過上海。但在2018,汽車製造成為重慶“6+1”支柱行業中的唯一產值下降的行業。原因之一是傳統汽車產品的創新和更新換代沒有跟上,新型汽車市場被多個城市搶灘在前。

比如,2018年,重慶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約4.04萬輛,同一指標,安徽超12萬輛,西安超13萬輛。

1月11日,重慶市經信委在全市工業和資訊化工作會上也提出 “幫助力帆、北汽銀翔整合產業資源及早解圍脫困,推動長安汽車、長安福特等新產品研發上市”。

“整體上,重慶製造業的內生創新實力比較欠缺。”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告訴城叔。

從2015-2017三年來看,重慶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即R&D經費投入與GDP之比,一直處於全國低位。這明顯與其製造業大城的地位不符合。

2018年重慶R&D經費投入強度尚未公布

由於科創上底子較薄,當下,重慶的戰略新興產業尚處於培育期和初創期,尚未成為重慶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因此,重慶此次經濟增速回落,可以理解為新舊動能轉換調整的空檔期。

所幸,重慶在2018年對此已有所重視。比如在汽車製造方面,2018年12月,重慶頒布了《關於加快汽車產業轉型更新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大研發力度。到2022年,全市汽車行業研發投入達到180億元,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超過全國平均水準。

對於明年的預期,1月27日召開的重慶兩會表示: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預期目標設定為6%。並在2019年持續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推動支柱產業迭代更新,增強製造業技術創新能力。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