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會教學生的老師和不會教的老師區別究竟在哪?

同一教案,兩樣課

作者:羅樹庚

“ 同樣一份教案,師徒二人卻上出效果截然不同的課。其中的緣由是什麽呢?在對比中體悟,在體悟中發現。發現了,你就成長了。”

01

小張老師剛大學畢業,是初登講台的一名新老師。學校安排她任教一年級語文,還給她安排了一位師父。

因為師父不在同一個年級,勤學好問的小張,每次把課備好後,都會把教案拿給師父看,等師父同意後再去上課。

可一個星期下來,小張教不下去了。鬧哄哄的課堂,像菜市場,學生根本不聽她管教。她自己也嗓子冒煙,喉嚨沙啞。

得知這一情況後,她師父讓她重新備一節課。她和師父用同一份教案、課件,選了兩個平行班,分別上課。

我也跟著這對師徒參加聽課活動。先由小張上課,我和她師父聽課。然後再由小張師父上課,我和小張聽課。在聽師父上課前,我給小張一個任務,讓她觀察記錄師父上課的哪些地方和她的不一樣。

兩節課後,我們三個人坐在一起研討交流。我們讓小張說一說都記錄了哪些不同。小張非常仔細,她記錄了將近20個不同之處。

小張發現,她上課時,師生問好以後,要播放兒歌了,她從點開雲平台到播放兒歌,前後差不多用了30秒時間。而她在操作電腦的這30秒時間裡,對學生沒有任何管理行為。學生呢,乾等著。因為看到後面有老師聽課,孩子們還算乖巧。她師父則不同,上課前,先把兒歌打開,按暫停鍵。師生問好後,馬上開始播放。

與此相似的不同之處,還有一個。學生要開始抄寫拚音了。小張開始一本一本發抄寫本。等她發好,差不多兩分鐘已經過去了。而她師父則不同, 上課前就把抄寫本按組交叉疊放。等到要開始抄寫時,分發給每組第一位學生,讓學生傳遞抄寫本,前後隻用了十幾秒鐘的時間。

小張發現的這兩處不同,在教學上有個專有的名稱,叫作課堂管理行為。課堂教學行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綜合體。按照功能劃分,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管理行為,一類是教學行為。

課堂管理行為,為教學的順利進行創造條件,確保部門時間的效益。小張和師父之間的這兩處不同,恰恰反映了小張在課堂管理行為上的欠缺與薄弱。通過這樣的對比,小張很快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02

我們繼續對比小張和師父的不同之處。下面是小張和師父教學語言上的真實記錄:

小張:“前面幾節課,我們學習了單韻母,下面我們來複習一下。”

師傅:“前面幾節課,我們認識了拚音王國中的幾位新朋友,下面我要來考考大家,是不是還認得這些朋友。”

張:“如果他讀對了,我們給他掌聲鼓勵。”

師傅:“如果他讀對了,我們一起跟他讀一遍。”

當我把她們倆在課堂上的這兩組語言放在一起時,小張頓悟了。第一組教學語言顯示,師父所採用的是貼近孩子的兒童化語言,而小張的語言是毫無情趣的。第二組語言在課堂效度上更是相去甚遠。

在小張的課堂上,學生站起來朗讀,隻訓練到一個學生,其他同學除了說了幾句“嗨嗨,你真棒!” 之外,沒有得到練習與鞏固。而小張師父則不同,她讓大家跟著讀一遍,不僅檢查了個體,還借此讓大家鞏固了一遍。這兩組教學語言所折射出的教學效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03

交往與溝通是而且永遠都是教學的核心。但是,教師們所面臨的一個兩難境地就是如何選擇教學策略以便使學生學得更好。

師生之間的交往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關鍵因素,良好的教學效果取決於師生間良好的交往。課堂上,教師選用什麽樣的教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師生間的交往。

英國朗曼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的《教學即溝通》一書指出,師生交往、溝通的方式影響教學的有效性。我們要努力創建一種健康的、富有創建性的,既能體現教師權威與紀律,又能體現平等與關愛的師生關係。

小張與師父的第三組不同之處是,指導學生書寫拚音時,小張一邊示範,一邊講解。在示範過程中,因為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視線問題,板演示範時,頭擋住了自己的書寫過程。學生根本沒有看到。

而師父在指導書寫時, 讓學生來說一說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示範板演時,老師下蹲、側身,一邊板演,一邊用眼神掃視學生是否跟著老師書寫了。

這個舉動與前面提到的課堂管理行為不同。這一舉動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稱為“教學行為”。

課堂教學行為如果再細分,又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直接指向目標和內容的,事先可以作好準備的行為,這種行為稱為主要教學行為;

而另一種行為直接指向具體的學生和教學情境,許多時候都是難以預料的偶發事件,因而事先很難或根本不可能作好準備,這種行為稱為輔助教學行為。

對於小張來說,她在課堂上所表現與反映出來的問題,主要是教學策略的薄弱與缺乏。

師徒用同一份教案、課件上同一節課,通過找不同,小張找到了為什麽她的課堂學生會鬧哄哄,上不下去的原因。

小張說,這樣的教學研討方式, 對像她這樣的新手來說太重要了。和小張師徒二人一起開展的這次研討活動,也讓我明白了許多。對於年輕教師而言,光聽專家講座、報告,光提要求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如何給予他們這樣“手把手”的指導。

(本文摘自羅樹庚《教師如何快速成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