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消費者更懶了,快遞櫃卻快“跪了”

作者 | 房煜

題圖 | 視覺中國

互聯網越發達,人類越懶惰。就看這個世界誰比誰更懶一些。

正值盛夏,烈日炎炎,你突然收到一個取件碼,通知你去小區快遞櫃取件,快遞員稱聯繫不上你,早已轉戰下一個小區。你不情願的穿上拖鞋出門,頂著烈日,打開快遞櫃,看到的是不知啥時候下單的一箱分量十足的水果,而此時你距離自己的單元樓還有幾百米,還要爬上三層樓梯,你會是什麽感覺?

快遞員真是比我還懶!沒錯,這是有一次,筆者打開快遞櫃後看到一大包十公斤重的貓砂時的真實反應,當時很想一頭撞死在貓砂上。仔細觀察才發現,為了方便快遞員,現在的快遞櫃格子開始設計得有大有小,那些大號櫃子,特別適合放置那些考驗消費者體力的大箱子。

快遞櫃,不是說好了是為消費者服務的嗎?逾期不取還要收錢?活該你們虧損!

這是一個發展迅速卻仍舊尷尬的行業。國家郵政局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中國主要企業設立智能快遞櫃25萬組。另有報告預測,到2020年,全國智能快遞櫃組數將達75萬,市場規模將近300億元人民幣。

這種增速可以理解。快遞櫃本身是電商物流的延伸產業,只要電商的增速不減,理論上快遞櫃的投放數量也不會減少。但是,這也是一個非常需要資金投入的行業,而主流企業的盈利能力卻讓人堪憂。

目前行業玩家已經高度集中,目前主要的品牌是豐巢、中郵快遞易和菜鳥驛站等,從公開數據看,頭部玩家虧損嚴重。根據資料,豐巢科技2016年淨虧損為2.5億元。2017年虧損為3.85億元,負債超過12億元。豐巢科技2018年前5個月營收2.88億元,歸屬母公司淨利潤為負。據了解,快遞櫃是個重資產重運營的行業,一台智能快遞櫃一年的運維成本將達到10萬。

即便如此,還有新玩家想進來,比如京東。2019年3月,京東宣布要大規模鋪設自營智能快遞櫃。

但是在筆者看來,社區的快遞櫃其實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早在2010年,中國郵政設立第一台智能包裹投遞終端後,智能快遞櫃進入公眾視野。至今發展已有10年時間。雖然中國B2C電商還在增長,但是以即時配送為履約方式的新零售模式正如火如荼,生鮮商品,前置倉和便利店風頭正勁;生活日用品方面,超市也可以通過京東到家做O2O;在電商最大的品類服裝方面,小程序也開始介入流量池的分割。相比較十年沒有多少進步的快遞櫃,新零售不僅改變了商家的商業模式,也在迅速改變著消費者。

也許未來,在即時配送新零售的衝擊下,傳統電商會出現真正的轉捩點。而處於電商下遊、作為固定資產而大量投入的快遞櫃,面對新的趨勢,若不變通,很可能躲閃不及,造成新的浪費。

快遞櫃是處在真正的最後一百米位置,但是新零售卻與它無關。這是個最後一百米卻輸給了最後一公里的故事。

近猶不及

客觀的說,快遞櫃還是有不少優點的。有越來越多的社區鋪設快遞櫃,還是因為它確實給人帶來了便利性。

首先,它私密性好,避免了快遞員長期送貨對於用戶隱私的窺探。對於年輕租房客集中的社區,特別是對於年輕女性,有利於保護自己的隱私和人身安全。

其次,快遞櫃是希望在體驗和效率上找平衡。那就是快遞員投遞可以更集中,效率更高;同時由消費者辛苦一趟,走自己的最後一百米。從公司角度,這對於快遞公司提高快遞員的人效無疑是有好處的。

第三,快遞櫃一貨一櫃的模式,比起民間約定俗稱的小區門衛代收,減少了貨損丟失的風險。

最重要的一點,這是目前已知的、離用戶居家最近的商業基礎設置。雖然前置倉當下正熱,其實快遞櫃才是真正的“前置倉”。因為倉庫是放東西的,存儲功能是它的核心功能。但也正因此,快遞櫃沒有搭上新零售的順風車。

在2017年開始的新零售浪潮中,很多零售商都把門市開始越做越小,希望能夠讓消費者有更方便的體驗。但是方便還不是全部價值。2017年下半年,除了老牌的前置倉企業每日優鮮外,一些新銳公司如叮咚買菜也可以進入這個領域並迅速崛起,雖然沒有解決盈利,但是卻靠高頻複購迅速積累了用戶規模,引得巨頭們紛紛跟進。目前已知的大玩家包括永輝、沃爾瑪,美團。前置倉的崛起,其實是打了品類與服務的組合拳,在社區創造了一種新的體驗。

而天天矗在社區裡的快遞櫃,卻是眼睜睜看著新零售如此熱鬧,自己在糾結該不該收滯納金的問題。

原因或許有二。第一,快遞櫃真的把自己當成了“倉”,這是物流思維的局限;而前置倉不是“倉”,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物流公司特別是快遞公司遇到的一個千年難題是,物流公司如何做電商?說白了是如何碰貨。其實在一些農特產品的爆品銷售方面,順豐和三通一達都有不錯的表現。但是,物流人的思維和零售業相比,始終隔了一層紙,這層紙就叫,不知道如何打造交易界面。

而前置倉不是“倉”,是因為每個倉都是獨立產生交易額的,這種交易屬性最終會形成一個“場”,用戶、商品、數據才能在這個場流動起來,最終真正成為一個具備交易屬性的社區關係鏈條。

快遞櫃不能盈利,前置倉大多也不能盈利,但是僅僅就打造交易屬性的社區關係鏈,植入用戶認知這一點,前置倉已經甩了快遞櫃好幾條街。兩者不在一個競爭維度。

第二,快遞櫃是電商屬性的產物,而前置倉是即時配送的產物。

也曾有人認為,前置倉是電商屬性,這屬於致命的認知錯位。前置倉在用戶的運營上確實是電商屬性,但是前置倉能夠有今天的爆發力,本質上是即時配送模式帶來的。所謂即時配送,就是盒馬給業內的“半小時配送上門”,目前這一解決方案已經成為新零售的標配。

盒馬的貢獻在於,它把一個原本用於外賣行業的模式,移植到了所有的生鮮短保商品領域,而且目前來看,範圍還在擴大。

快遞櫃出生比盒馬早,但是卻沒有能力“慣壞”用戶。這是快遞櫃最大的失敗。這真的就像談戀愛,誰能夠率先慣壞女神,就有可能抱得美人歸。當這幾年,快遞員和用戶不斷因為誰該去快遞櫃取箱子反覆辯論的時候,盒馬已經帶領大家徹底把用戶慣壞了。

所以,這次是近猶不及。零售業還涉及到很多微妙的顧客心理。筆者在長沙採訪的時候,和新佳宜便利店創始人伍敏誼探討過一個問題,都說便利店要做年輕人的冰箱與廚房,你們會把門市開到用戶小區樓下嗎?出門就是。

伍敏誼說,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時候不是越近越好。“因為他家裡還是有冰箱的,可能冰箱裡就儲存有可樂,這樣你門市的飲料銷售會大受影響。”所以,距離產生美,距離也產生銷售額。

而快遞櫃們意識到這一點了嗎?最近的消息是,豐巢正在研發一種新的快遞櫃,可以雙面開門。對於一些不讓快遞員進入的小區,快遞櫃一面在小區院牆之外,一面在小區院牆之內。這樣,快遞員和用戶以後可以順著牆各走一邊,連面都見不著了。

筆者只能說,謬之千里。

快遞櫃還有翻身可能嗎?

快遞櫃能否翻身,首先是看傳統電商的增長趨勢如何。順著前面的思路,這個問題可以轉化為,以即時配送為特徵的新零售,究竟能夠分走傳統電商多大的蛋糕?

這其實不是快遞櫃的問題,而是整個傳統電商生長空間的問題。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快遞業務量達到400.6億件,同比增長28%,而到2020年,中國快遞業務量將超過600億件。誠然我們承認,無論618還是雙十一,傳統電商仍舊能夠拿出天文數字般的交易額。但是,這個數字真的像永動機一樣會一直增長下去嗎?

且不說物流的壓力、促銷的投入,以及商家希望交易日常化的需求。尤其是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如果人們越來越謹慎的消費,隻把收入投入到基本生活支出上,那麽可能會削減很多不必要的開支。這樣一來,生鮮的消費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但是很多高客單價的電商消費會被波及。

當然,目前中國本土的互聯網電商是世界上最發達的。目前一般認為,生鮮沒有徹底解決的只有兩個領域。第一是生鮮和短保食品,第二是匯集了各種疑難雜症的大件家居家具。在其他品類,互聯網電商都已經實現了覆蓋和全面統治。

對於阿里巴巴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博弈局面。擁有淘寶天貓的阿里巴巴,一手打造的新零售業態,是以生鮮為突破口,這個口子最終能夠撕開多大,誰也不知道。但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是,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已經培養成熟並越發頑固。在這種格局下,傳統電商和新零售電商,就像一個雙頭怪獸,不知道最後誰會吃掉誰。

傳統電商的基礎平台是淘寶和天貓,淘寶天貓養活了通達系快遞公司80%的訂單,未來到2020年,預計這裡面大約有9%的包裹被放到了中國75萬組快遞櫃中。快遞櫃是傳統電商的忠實馬仔,但是如果形勢改變,他們有獨自翻盤的可能嗎?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其實從用戶的角度看,快遞櫃的核心優點在於,它無比尊重用戶對自己時間的支配權。這一點對於很多城市裡的“時間負翁”是無比重要的。而且從即時配送的發展來看,現在的半小時達基本上已經接近極限了。現在的消費者需要的是準時而不是更快,所以快遞公司也都有推出各種“準時達”的服務。

最近,主打前置倉模式的美團買菜在武漢開倉。值得注意的一個變化是,美團買菜推出了當日訂菜次日達的服務。用戶第一天在手機APP下單,需要第二天到附近的自提點自提。如果你熟悉生鮮電商的各大流派,你肯定會意識到,這不很像食行生鮮的模式嗎?

食行生鮮是一家採用手機買菜小區自提模式的生鮮電商,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上海等三個城市,算是生鮮電商賽道比較早的入局者。其官網聲稱覆蓋 3000多個社區。不過,這一模式在目前的生鮮賽道並不主流,受製於櫃子的重資產模式,拓展也比較慢。

但是,武漢美團買菜的變化,至少說明市場上已經有玩家開始動起了腦筋,希望在幾種模式的結合部再找到新的變化。此前筆者曾經在一篇文章中預言過,前置倉如果解決不了高居不下的人工成本,可能會出現“到倉自提”,沒想到真的出現了。

現在“到倉自提”來了,主打到櫃自提場景的快遞櫃,有沒有點危機感?

快遞櫃陣營並非沒有求變。根據南方都市報報導,2019年5月,中郵快遞易運營副總經理胡星宇曾告訴南都記者,未來快遞櫃通過基本的寄件能夠找到更多變現的渠道和方法,開發新的功能如新零售、生鮮櫃、前置倉等,借助機櫃靠近用戶的特性,在末端交付背景下探索更多可施展、挖掘的空間。

從消費趨勢的長期發展來看,筆者相信,配送到家、到店消費以及到櫃自提會是並存的商業模式,各有各的優點,各有各的空間。快遞櫃的故事讓人歎惋之處在於,守著黃金位置卻只能做最簡單的生意,而始終無法和用戶形成深度聯結。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快遞櫃們又要自己去做電商,而是應該能夠通過跨界融合,真正擁抱新零售,跳出物流配送的慣性思維,找到新的更大的發展空間。

要不然,真的對不起那些整天矗立在小區裡,接受風吹日曬雨淋的“櫃子”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