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朱小黃:低碳文明與異度均衡

  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朱小黃、譚慶華

  自從我國正式宣布“3060”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來,關於碳排放問題的討論持續升溫,與之相關的碳計量、碳捕獲、碳交易、碳金融等相關問題也逐漸受到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尤其是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逐步分解及路線圖的制定,減少碳排放已經開始落實到具體行動中。然而,“碳達峰碳中和”到底對人類文明發展意味著什麽,如何理解“碳達峰碳中和”的意義以及未來走向,卻尚未有太多人予以關注。本文在對人類文明發展基本脈絡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提出低碳文明是一種關於未來的文明,是一條新的“文明線”,利用異度均衡理論對低碳文明的由來與走向做出了初步解釋,並對下一步需要關注的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一、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脈絡:工具、能源與組織

  對人類文明發展脈絡的梳理描述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維度,即使從生產力發展水準的角度,也可以做進一步的細分。

  首先,從生產工具的角度,作為生產力水準最核心的代表就是生產工具,主要生產工具的區別,就成為區分不同人類社會發展文明的最主要標準。根據目前的初步研究,原始社會的主要生產工具是石器,奴隸社會的生產工具主要是青銅器,封建社會的生產工具主要是鐵器,而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工具則是機器。而且,當機器成為主要的生產工具時,人類文明開始從農業文明(也可叫農耕文明,包括畜牧業、漁業等)進入工業文明。

  其次,從能源開發的角度,當機器成為主要生產工具的時候,人類文明發展已進入以能源開發為導向的階段,即從直接利用自然能源(人力、畜力、水力、風力等)轉向間接利用自然能源(利用某種能源消耗產生機械功)。最早的機器是蒸汽機,蒸汽機是使用木頭、煤、石油或天然氣甚至可燃垃圾作為熱源,將蒸汽的能量轉換為機械功的往複式動力機械,也是引發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後來蒸汽機逐漸讓位於內燃機與汽輪機等,但在根本原理上都一樣,都是從對能源的消耗中產生機械功,直到電的出現。電力的發明與使用讓人類對自然能源的利用進一步提速,把人類從蒸汽機時代帶入電氣化時代。隨著能源開發技術的進步,這條發展脈絡還在不斷向前演進。

  最後,從組織方式的角度,目前人類社會仍然處於電氣化時代,只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從本世紀初以來美國的新經濟開始,雖然經歷了網絡泡沫破滅的過程,但組織方式變化對人類社會的重構已愈發明顯。很顯然,網絡社會的到來,提高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換效率,也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發展水準,人類文明發展也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與形態,網絡社會文明(或數字社會文明)已初現雛形。但需要明確的是,網絡社會的基礎,仍然是消耗自然能源的電氣化時代,只是消耗的速度越來越快。

  上述三個方面只是從不同維度對人類文明發展脈絡梳理的進一步細化,以更好地理解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源泉及未來發展方向。當然,不論從哪個維度進行分析,其核心是人類掌握的科學技術,並由此所決定的生產力發展水準。從生產工具的角度,不論是石器、青銅器還是鐵器甚至機器,都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具體成果,只是在人類社會早期,科學技術發展緩慢,對生產工具的改進也相對緩慢,主要是生產工具原料材質的變化,然而這在當時已是很了不起的變化。從能源開發的角度,則更體現科學技術的發展,不論是蒸汽機,還是內燃機與汽輪機等,都是物理學研究與製造工藝達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對生產工具的改進已經不僅限於對生產工具原料材質的改進,還逐步轉向對能量獲取技術的改進,也就是能源開發方式,且目前仍在不斷向前發展。從組織方式的角度,作為正在重構人類社會的核心技術——移動互聯網,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這一技術會將人類文明引向何方,目前仍不能完全看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不同的維度既有區別,前後又有序銜接,共同推進人類文明向前發展。從目前來看,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並未發生太大的改變,人類文明還處在工業文明階段,即向大自然索取能源來維持人類的生存和生活,組織方式的變革只是提高了能源開發使用的速度和效率。然而這種狀況變得越來越難以維系,自然資源不斷消耗、環境氣候不斷惡化、生物種群不斷減少,人類文明發展面臨新的挑戰,需要新的思考、新的視角。由於碳排放對人類生存與生活方式的影響在日益加深,我們認為,低碳文明將逐漸成為一條新的“文明線”。

  二、低碳文明:一種關於未來的文明

  碳排放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

  從根本上看,碳是人類生存與生活的必需品。目前按照通常的理解,所謂碳排放就是指溫室氣體排放,而溫室氣體就是導致溫室效應的大氣微量組分。但是,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原本是生命能夠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的前提,假如沒有大氣層和這些天然的溫室氣體,地球的表面溫度將比現在低33℃,人類和大多數動植物將面臨生存危機;但由於人類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對能源的過度使用和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造成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以極快的速度增長,導致氣候變暖。全球變暖已成為製約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控制汙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尤其是碳排放,日益引起全球社會高度關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明確將氣溫上升歸咎於溫室氣體排放,減緩並最終扭轉變暖的唯一方法是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零;同時指出,除非采取即時、迅速和大規模的減排,否則全球平均氣溫在未來20年將上升超過1.5攝氏度的臨界點。當然,溫室氣體不僅有二氧化碳,還包括甲烷、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五類。由於在六種溫室氣體中,CO2在大氣中的含量最高(CO2對溫室效應的貢獻達60%),所以它成為削減與控制的重點,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碳排放控制。

  同時也需要注意,碳排放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除了前述提到的溫室效應的基礎性作用外,碳排放還是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過程。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是人類首先能夠生存下來,而人類生存其實就是一個不斷進行碳排放的過程。拿最簡單的呼吸來說,人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這就是一個最直接的碳排放過程;人的任何動作,都是在消耗能量,產生水和二氧化碳。再拿取暖來說,人類通過燃燒木材、煤、石油、天然氣等,或通過電力直接取暖,這些都是消耗能源而直接進行碳排放的過程。另外,從人類的日常生活來看,包括衣食住行,每個方面其實都是碳排放的過程。可見,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碳排放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主要是物質基礎和能量基礎),正是通過碳排放,人類生存與生活才納入整個“碳循環”過程(詳見下圖),不斷吸收養料和能量,不斷進行探排放。正是通過碳排放,才能不斷維持人類生存、改善人類生活、發展人類文明。

  低碳文明是一種關於未來的文明

  由於人類目前生存與生活方式造成碳排放總量的失控,溫室效應越來越不利於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現代工業文明越來越受到碳排放總量失控的挑戰,控制和減少碳排放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文明趨勢,低碳文明應運而生。所謂低碳文明,是指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種表現形態(後面還會專門從新“文明線”的角度進行討論,這裡不再展開說明),其核心是除了關注當下自然環境對碳排放的承受能力,而且更加關注碳排放對未來的價值與權利的安置。具體表現為更加關注碳排放問題以及碳排放對未來的影響,將“低碳生活與“低碳生產作為整個社會運行的基本要求。

  社會經濟發展的手段在工業文明時代越來越依賴化石能源(即碳燃料)作為動力來源。農業文明時代的生產生活雖然也有碳排放問題,但是雞犬相聞、炊煙嫋嫋景象下,經濟生活的碳排放總量遠遠不足以影響到自然環境的清潔,遠遠達不到自然環境自我吞吐、自我消化與自我平衡能力的邊界,也不會產生溫室效應,冰川不會快速消融,空氣不會汙濁,但農業社會的生產效率很低,生活品質很差,人類營養不足,平均壽命較短。隨著工業文明的進步,經濟發展水準大幅提高,相應衛生環境的改善,人類的生存生活質量得到巨大提升;但碳排放總量也隨之增加,並且逐步達到了自然難以承受的程度,於是溫室效應、空氣汙染、水質汙染、土地汙染、冰川融化、極端氣候以及新的疾病都接蹱而來。顯然,人類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生活方式所產生的碳排放(包括其他相關物質如甲烷、氯氟烴等)應該控制在自然環境能夠承受的邊界之內。也就是說,經濟社會發展速度要控制在合理均衡區間內,以確保人類未來的安全,這也就是低碳文明的核心價值觀與基本要求。

  低碳文明是關於未來的文明。首先低碳文明是確保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文明,也就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文明規則。對人類社會而言,如果沒有未來,一切都毫無價值,只有真正重視未來,將未來作為與當代相平等的價值主體與權利主體,人類社會發展和人類的繁衍才有可實現的未來。其次低碳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文明,即當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水準,人類開發自然獲取能源的能力大幅提升,組織方式重構又導致消耗能源速度繼續加快的時候,所應該堅持的基本導向,相對當代而言,就是保護未來的文明準則。

  低碳文明是一條新的“文明線”

  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了各種收獲,消費各種產品產生的效用,運行的效率、舒適、快捷,以及各種物質與精神財富等等,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主要是體現收益價值。但是在某種程度上,與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收益價值相平行的還有為此而付出的損耗及圍繞損耗而產生發展的另外一條平行的新的“文明線”,這條“文明線”是與現行的收益價值文明相平行的,更加關注風險成本及管理、汙染防治及環境保護、工業文明帶來的新疾病及預防治療等等。這一條平行線上積累起來的文明(包括各種知識、經驗和技術等),是對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所蘊含風險的有效對衝。當人類終於弄明白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歸結為碳排放總量的控制時,毫無疑問,低碳文明這樣一種新的關注未來的文明方式將改變人類生活的狀態。

  低碳文明是關注未來的文明,就必然更加關注成本損耗,相對於收益價值文明而言,低碳文明甚至可以稱之為成本損耗文明。當然,低碳文明並不是隻關注成本損耗,而是在關注收益價值的基礎上,從更加全面、更加長遠的視角來關注收益價值與成本損耗之間的均衡,在初期顯然會更加關注成本損耗。從前面梳理的人類文明發展脈絡來看,雖然說自然資源並不是無限的,但在人類文明向前發展過程中,最初並未關注資源的消耗問題。這一方面是因為自然界提供的資源相對人類社會發展需要而言極為豐富,在發展初期階段並沒有關注的必要;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慣性,隻關注收益價值,隻關注索取,隻關注效率,而不關注成本損耗,不關注修複,不關注均衡。當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尤其是工業文明高度發達、網絡社會初現雛形的時候,就需要更全面、更長遠地考慮人類文明發展的問題,既需要關注收益價值,也需要關注成本損耗,既需要關注索取,也需要關注修複,既需要關注效率,也需要關注均衡。

  三、異度均衡對低碳文明的初步解釋

  異度均衡理論的出發點是當前與未來的關係,是為了確保未來權利和價值的有效實現。前面的討論已經看到,低碳文明就是一種關於未來的文明,是與現有的收益價值文明相平行的一條新的“文明線”。這在本質上與異度均衡不謀而合,因而異度均衡可以對低碳文明做出相應的經濟學解釋。從出發點上看,異度均衡的核心是“敬畏未來”,而低碳文明就是為了人類的未來;從基本邏輯上看,異度均衡追求時間空間維度上的公平,避免為了當前利益而透支損害未來,而低碳文明可以視為異度均衡在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史上的具體實踐,通過“低碳”生活與生產,確保未來與其它區域的共同利益與長遠發展;從具體措施上看,異度均衡強調收益損耗平衡,即收益損耗差(或比)要維持在一定的合理區間內,而低碳文明就是針對當前的人類社會發展問題(尤其是碳排放引發的環境氣候問題)進行的反思,希望將碳排放控制在一定的合理區間內,遏製住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當我們把碳排放問題作為發展經濟學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而納入經濟學分析框架中的時候,異度均衡理論恰恰滿足了這種分析框架的基礎邏輯和經濟學原理,以及方法論和分析工具上的要求。所以,對碳排放的經濟學解釋,正是異度均衡理論的經典場景。

  當然,從異度均衡的角度而言,低碳文明還需要關注如下幾個問題:

  關於碳排放能否消除的問題。即是否有可能完全消除碳排放,還是說碳排放存在一個合理的數值區間,在這個區間內,自然界或地球就能保持一個自我消化和恢復平衡的能力。按照目前的科學技術發展水準,在可以觀察和預測到的未來,現有工業文明和人類生存方式下,碳排放不可能完全消除,除非有無碳排放的能源被發明發現並能有效利用,除非人類生存自身的碳排放可以忽略不計。到那時候,也許可以不用叫低碳文明,而可以直接叫無碳文明,只不過已經是全新的未來世界。

  關於碳排放與生活質量的問題。至少從目前來看,低碳與高質量的生活是一對矛盾。人類現存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碳排放基礎上的。維持現存的生活方式,就必然保持相應的碳排放。從異度均衡理論出發,站在未來對當前的要求,或者站在當前對未來負責,從根本上講要改變現存的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生活價值觀念,使碳排放與生活方式在方向上保持良性互動。這需要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中獲得平衡,科學技術進步使低碳能源獲取成本不斷下降,還要引導人類生活方式習慣低碳模式。這也意味著碳排放過高的奢華和技術運用應該慢慢消退。

  關於碳排放的異度均衡問題。要防範為了今天的碳中和和達標,把碳排放後移為未來的損耗。從經濟學的原理看,在發展的前提下,碳排放的必要性就演變成了一種機會,也就具有了價值,可定價交易。但過度的碳排放交易顯然是不可取的。因此也要防範碳交易帶來的超額利益,這些超額利益可能使當代的人們把碳排放帶來的問題掩蓋起來而轉移給未來。從異度均衡的角度看,通過對碳排放的合理安排、合理激勵,使人類社會的發展速度和生活方式控制在當前利益與未來權益之間的均衡區間,實現當代發展的公平、可持續發展的代際公平、區域之間發展的公平,才能真正維護自然平衡和未來的發展機會與未來安全。

  (本文作者介紹:原中信銀行行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