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豆瓣8.9登頂2018口碑榜,《大江大河》成寒冬下的一股暖流

文 | 肖曉

“即將過去的2018,有些人總覺得還缺了點什麽?對我來說,拋開那些還算遙遠的念想,其實是少一部讓人從頭就心動的劇。”在2018走入倒計時,2019悄然而至的時刻,這句話被寫在了《大江大河》的評論頁面。

顯然,對於觀眾來講,《大江大河》的出現,填補了這一空白,讓2018年的劇集市場完整。毫不誇張來講,播出至今,《大江大河》正朝著去年超級爆款大劇《人民的名義》的熱度和高度而去,以主旋律題材撬動一場全民追劇熱潮。

截止目前,該劇取得的成績有:豆瓣發布的2018年度榜單上,以8.9的分數拿下評分最高大陸劇集;收視方面,自開播後便連續多日收視破1蟬聯榜單冠軍;網絡熱度方面,骨朵數據顯示其亦是多日以70以上的熱度值領跑劇集市場;微博話題上,“萍萍死了”等多個話題引發大眾熱議。

一直以來主旋律在市場並不討喜,獻禮劇扎堆帶來的往往是劇集市場收視和話題短暫的“低迷”,歷年九月前後的紅色獻禮月收視跌至冰點便是最好的證明。如此前有《人民的名義》,後有《大江大河》,都能夠以主旋律題材成為全民爆款,便尤為值得探究。

戛然而止的“萍萍”背後,愈加豐滿的人物群像

“萍萍死了”,死在了一場“意外”中,時隔兩日,網友似乎仍然沒有從不捨中撤離。而上一次這樣的效應,還是在《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吳聘的死去。其實,不論是吳聘還是宋運萍,編劇在處理他們的死亡上,都沒有鋪墊和猶豫,戛然而止背後,恰恰是最高超的表達。

在生死面前,任何人都沒有主角光環,這樣的處理讓藝術作品無限貼近現實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最美好的時刻死去,讓他們迅速成為觀眾心中的“白月光”,也將他們對故事發展、主角成長的推動作用發揮到極致,活著的人如何面對、以及如何活下去,最終都會轉化為觀眾追劇的“牽引”。

萍萍死了,雷東寶怎麽辦,承諾不再婚背後為何最終還是另娶她人?弟弟宋運輝又將有哪些心態上和行動上的轉變?再加上擔心其父母而“改變行程”的世交楊巡,可以說,萍萍的死牽動了三條人物主線的不同發展,成為劇集的新轉折點。

值得注意的是,“萍萍”之死的主角效應背後,還有愈發豐滿的人物群像正在立起來。宋運輝父母、雷東寶母親,以及小雷家人等又將何去何從呢?近年來市場上各類劇集以群像戲為噱頭賺足了關注度,但真正能夠做到的少之又有,《大江大河》又將如何呢?

“配角沒有淪為沒有性格的紙片人”,網友肯定。以小雷家支線為例,作為雷東寶身邊的“得力乾將”,雷士根認命退縮、紅偉膽小摸不著頭腦、四寶沒心沒肺、眼鏡會計看似懦弱實則複雜,都是人性的縮影,是芸芸眾生中的你我他。

性格之外,人物塑造的成功,離不開演員的傾力演繹。劇集開播之初,王凱和楊爍的表演,一個減肥瘦身詮釋19歲的讀書少年,稚嫩而執拗,一個增肥扮演退役軍人,粗放豪放行動力強,便受到了觀眾的認可,被力讚打破了之前靖王、小包總等經典角色的“定型”,成為新一代的“劇拋臉”。

而這樣的“最美表演”,是每個演員的常態,也作用於每個人物的塑造。宋運輝大學宿捨的“三個大叔”、村裡的老猢猻、宋運輝父母等,無不是生動有趣的人物。他們錯落其間,為主線服務,卻有自己的信仰和生活,共同構成了當時當下的那個“大時代”和他們的故事。

命運裹挾的小人物,意外破局“爽市場”打動“喪一代”?

“這部劇,讓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憶當年,讓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惜當下”,某豆瓣網友寫道,而這無疑是對《大江大河》最大的肯定,也完整概括了該劇的閱聽人群:百度指數顯示,該劇觀眾群體中30-39歲佔據47%,40-49歲佔30%,20-29歲佔12%,形成了一場全年齡段狂歡。

相比年代劇和中年人的契合,該劇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力之大頗為意料之外。其實早在開播前,坊間盛行的關於《大江大河》的“真香”故事似乎便已透露端倪。那便是侯鴻亮的兒子,在吐槽完“我和我同學不會看的”之後,20歲的年輕人認真看完了粗剪片。

劇集播出期間,【一點劇讀】身邊的年輕人也都先後陷入追劇狂潮,帶來的還有年輕的解讀方式,“萍萍死了”登陸熱搜、“宋運輝竟然玩養成”的網絡化解讀等。“不管哪個類型的劇,年輕人的智商被尊重了都會接受”,製片人侯鴻亮的話正在被驗證。

《大江大河》並不是年輕人較為買單的“爽劇”,反而因為講述的故事和人物略顯沉重,那麽其是如何撬動市場和觀眾,尤其是沉浸於爽劇、和喪文化中的年輕一代?答案或許是,“普通人在時代洪流的夾裹中改變命運,有種催人奮進的力量”。

宋運輝和雷東寶,並不是命運的寵兒。宋運輝抓住恢復高考的機會,卻因為“成分問題”遭遇諸多阻礙,雖以“人民日報”扭轉局面,但只能和姐姐“二選一”;雷東寶的處境並沒有好太多,以貧窮出名的家鄉,相親時只能考慮帶有殘疾的姑娘。

但前者如願進入大學開啟了新天地,後者帶領小雷家走上致富之路,他們的努力築夢,恰恰是最打動人的。在很多人眼中,年輕人尤其90後是信奉“喪文化”的一代,他們渲染著生活的沮喪和焦慮,深陷“小確喪”中不可自拔,這種略帶“頹廢”色彩的情緒逐漸被放大。

無論從哪個維度來看,主旋律的《大江大河》似乎都不是對年輕人口味的作品,但恰恰是這份悲歡和無奈背後“正能量”,喚醒了年輕人久遠的上進心,和埋藏於內心的感情。“哭了,想起舅舅和我媽,我姥爺是地主,他們都沒能考大學。宋運輝面對造反派的怯懦真的太真實了”。

更重要的是,該劇實現了兩代人的破壁溝通,讓年輕人對父母一代多了一份理解和感動,“想到父母就是那一輩的人,真的是特別珍惜上大學的機會,一直都在告訴我一定要考大學,當時不理解,後來漸漸就懂了。”某網友寫道。陪家人一起追劇,憶往昔、惜當下,正在成為追劇主要方式。

“糾錯歷史”卻並未發酵,《大江大河》打破“歷史”困境?

市場買單和肯定背後,《大江大河》也引發了一些非議。開播之初,“《歡樂頌》是《大江大河》版權採購的附屬品”的小花絮便流傳甚廣,其中正午陽光鍛造精品劇集的能力毋庸置疑,《歡樂頌》“陰差陽錯成為經典”也是有趣,然而最引人關注的還是《大江大河》的影視化改編。

除此之外,討論影視劇的真實性一直是觀眾樂此不疲的“工作”,尤其是歷史劇和年代劇。被網友打出了8.9豆瓣高分的《大江大河》,自然也成為網友“考究歷史”的重點,畢竟其聚焦的70年代距今不過50年,有證可考。

知名IP改編、全民爆款、有證可考的歷史,一時間市面上關於《大江大河》還原歷史的討論達到了新高度。“偶爾一個鏡頭就能引起老人的回憶,一個檔案就能讓年輕人討論起政治課內容”,也反向佐證了這一點。而該劇最大的“危機”也由此引發。

12月11日,該劇開播第二天,編劇林鶯關於“《大江大河》寫78年高考完全失實”的指正一石激起千層浪,之後《甄嬛傳》編劇王小平、《能言善道銅牙紀曉嵐》編劇、谷凱等人的相繼入局力挺。網絡上也迅速掀起了一波對當年高考政策的回憶,眾說紛紜,接受藝術表達力挺者有之,不接受質疑者亦存在。

不過目前來看,這一爭議並未發酵,甚至未對劇集產生太過負面的影響。“《大江大河》好看是因為大家感覺很真實,劇情、場景和人物的年代感都很真實,讓人不跳戲;劇情邏輯嚴密,演員演技非常好,哪怕一個小配角,都不掉鏈子”,微信網友列舉了該劇好看的原因,卻並沒有提及是否還原歷史。

而這一點,也在豆瓣八千余條短評中可以窺見端倪。一點劇讀整理發現,對於大數觀眾來講,演員選擇與演技、人物命運與選擇,以及該劇挑起的關於時代的記憶和討論,是觀劇的三大主要看點,相比之下,還原歷史反而沒有那麽重要,氛圍或者感覺到了就已足夠。

其實,關於歷史和藝術作品的爭議一直存在,近年來這種略顯“畸形”的討論更是發展到了極致。爆款如《延禧攻略》雖然高度還原了服裝造型,但也因主角開掛引發了爭議,如今《大江大河》上亦有如此爭議,不過後者並未發酵,歸根結底還是在於《大江大河》講故事的“到位”。

“看見了中國人骨子裡的倔強執著。無論在哪個年代,無論何種環境,都能昂揚地尋找生活的出路和生命的光亮”,豆瓣網友的話或許可以視為《大江大河》最重要的意義。而之後,觀眾可以繼續沉迷宋運輝、楊巡和雷東寶的人生,看他們成長,也陪他們成長。屬於《大江大河》的高光時刻仍在繼續。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