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年1張老照片,還原100年錦官城

自古蜀王建成都,已過去了3000年。

名字未變,城址未改,

哪怕在最動蕩的年代,

成都依然底氣十足,

把任何危險,都化在了蓋碗茶裡。

這座安然自得的城市,

是如何走過這動蕩的100年的?

現在,就讓我們回到100年前,

看看成都的底氣從哪裡來。

1900年,成都東門迎輝門,和城樓博濟樓,承接著20世紀帝國最後的余輝。

1901年,從南城牆上俯瞰成都南較場,也就是當時比武操練的地方。

1902年,成都貢院的石牌坊、至公堂和兩旁的考棚,這裡是皇城的最中心。1919年,四川省阻止了皇城的拆除,但苟延殘喘半個世紀後,還是在文革中消失了。(圖/陶維新)

1903年,成都城隍廟。在90年代東大街改造中拆除。(圖/約翰·伯奇)

1904年 ,成都教會學校的老師和學生。

1905年,四川省第一屆現代運動會,40個學堂的3281人聚集在成都,比拚競走、蛙式競跳、操槍、劈刺等。(圖/陶維新)

1906年,外國人參觀正在拆除的成都貢院考棚。每3年,這裡會舉辦一次鄉試。

1907年,成都的望江樓。唐時,女詩人薛濤定居浣花溪邊,後來成都人為了紀念她,便在此修建了壯麗的建築群,望江樓就是其中之一。(圖/歐內斯特·亨利·威爾遜)

1908年,成都存仁醫院大樓、塔樓。這是我國最早的專科醫院,解放後存仁醫院並入華西醫大醫院。

1909年,宣統元年出版的成都城區地圖。中心小方框是皇城,左邊蜈蚣型的街道就是滿城(滿人聚居地,也叫少城),寬窄巷子、奎星樓街都已存在。

1910年,成都西門清遠門和城樓江源樓。那時城牆是成都最高的建築,鳥瞰全城,屋頂如海洋。(圖/甘博)

1911年春,成都花會期間青羊宮裡的貨攤。(圖/路得·那愛德)

1912年,節日期間成都的街頭。那時,街道連接著日常生活,開放的街區結構促成了鄰裡的凝聚力。

1913年,祭拜關帝廟。

1914,成都滿城關帝廟,現在是支磯石街西口成都書畫院。(圖/威爾遜)

1915年,成都北門口的挑夫。(圖/西德尼·戴維·甘博)

1916年,成都西城門外的一條小路,城牆上是一家鍾表行的廣告,

1917年,被川軍炸開的皇城城牆,豁口處站滿了看熱鬧的居民,到處是破爛的家具和房架。(圖/西德尼·甘博)

1918年,成都文殊院在室內打坐的和尚。(圖/西德尼·甘博)

1919年,望江公園。

1920年,四川軍閥楊森,4年之後,他下令修建了成都第一條馬路“森威路”,各省商幫沿路設店,後來改名春熙路。

1921年, 成都萬裡橋(南門大橋)下。

1922年,成都船夫穿過南門大橋。

1923年,成都南門外,南河邊的汲水車。自古城內水井水質不好,人們就在這裡修起了直徑10米的大水車,把水打上來,穿過城牆,引入城內各街道的蓄水池裡。

1924年,成都街頭,剃頭,一把剃刀,一隻臉盆,一壺熱水,足矣。

1925年,成都東門碼頭。這是錦江,曾經船來船往。但現在,已經看不到這些烏蓬船的影子了。百年前的成都,也有江南水鄉一般的景致。

1926年,成都走街串巷賣燈芯的人。背負氈褥,難免風餐露宿。

1927年,夏日後的成都西街,大太陽下,手拿油紙傘的行人腳步匆忙,馱運貨物的牲口也顯得有氣無力。

1928年,彈棉花。

1929年,四川軍人。當時正是四川軍閥混戰時期。

1930年,一位無名無姓的成都百姓。

1931年11月9日,國立成都大學、國立成都師范大學、公立四川大學合並為國立四川大學。這是當時的川大在市中心皇城時的校門。

1932年,鴨販肩擔活鴨,送去市集上或直接送入餐館。

1933年,成都大街上的行人和黃包車。(圖/福爾曼)

1934年,成都街頭的小吃攤。(圖/福爾曼)

1935年成都,蔣介石夫婦在華西協合大學與西南科學先驅戴謙和夫婦合影。

1936年,成都街頭新生活運動張貼畫。在之前的20年裡,政府“反麻將”失敗,這次政府推出“防沉迷系統”:主張“衛生麻將”,每次不要打超過4圈。(圖/福爾曼)

1937 年,成都一家縫紉店鋪。(圖/福爾曼)

1938年,手拿煙袋、出售煙草的成都兒童。(圖/戴謙和)

1939年,成都助產學校一群未來的助產士。1931年,美國一名女醫生深感中國的舊法接生危險性過高,在文廟後街創辦了第一所培養助產士的醫學校,推廣新法接生和產婦及初生嬰兒的護理。

1940年,成都龍泉鎮給人代寫書信的攤位。(圖/卡爾·邁登斯)

1941年,龍泉鎮消防隊。(圖/卡爾·邁登斯)

1942年,孩子們的“3D大片”。(圖/卡爾·邁登斯)

1943年,簡陽縣龍泉驛(1960年成為成都龍泉驛區),木匠師傅在雕刻新婚夫婦用的婚床。(圖/卡爾·邁登斯)

1944年,成都茶館,別樣的四世同堂。(圖/卡爾·邁登斯)

1945,成都的街(gai)娃。由於房屋緊鄰街道,街頭就是居民們日常的生活空間,很多孩子基本就是在街面上長大的,那是街娃們的遊樂場。

1946年,簡陽縣龍泉驛(1960年成為成都龍泉驛區),腳踏水車抽水的兩名男子。(圖/卡爾·邁登斯)

1947年,九眼橋下的貧民窟。1947-1949年,連續三年發洪水,加上隨之而來的瘟疫,人死得太多,連棺材都買不到了。

1948年,街頭的“蒼蠅館子”。當時這些餐館會代客冒飯,顧客帶碗冷飯,館子裡會用面湯將飯冒的熱氣騰騰而分文不收。如果兜裡還有幾個小錢,也可以來碗素面肥腸煮涼粉什麽的做菜。

1949年,成都人民夾道歡迎解放軍進城。(圖/漆奇)

1950年,人民南路上的四川劇場。

1951年,青羊宮花會上的小玩藝兒。

1952年,十幾輛舊貨車改裝的公共汽車拉通了從梁家巷到鹽市口的路程,第一批的成都公車出現了。

1953年,不論環境如何變化,春熙路始終繁華依舊。

1954年,正在織棉的女工。

1955年,杜甫草堂。761年的春天,草堂落成。杜甫曾在這看雪山(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宴賓客(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1956年,成都七中門前的女學生,這位學生叫李秀香,今年已經63歲了。

1957年,五一勞動節遊行。從1951年開始,每年五一,成都人都會在人民南路舉行遊行。

1958年,錦江大橋開工建設,連通錦江區和武侯區,橋下有避水神獸“蚣蝮”。

1959年,一群小孩子聚集在小人書店,這是那個年代最好的社交場所。

1960年,春熙路上的新華書店。

1961年,成都,三道街一民居門口,街娃們在踢毽子。

1962年的建設路口,是成都一環的開始,這個交通崗亭是城外第一個崗亭。

1963年,吃冰棒的孩子。

1964年,人民公園。

1965年,人民北路和一環路交叉路口,左面那棟樓是鐵路局,現已拆掉,右側那片菜地就是現在的萬達廣場。

1966年,正在讀連環畫的少年。

1967年,冬天成都的街娃,目前基本都做爺爺了。

1968年,“姐妹花”在文殊院前合影。

1969年,望江樓公園前,壯志滿滿。(圖/望江樓公園管理處)

1970年,人民南路上的“鬥私、批修”標語。

1971年,成都歌舞劇團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總共演出近300場,每場演出幾乎都萬人空巷,一票難求。

1972年,四川成都鐵路分局軍管會、革委會慰問團,後面的宣傳車上掛著毛主席像。

1973年,文革時期四川大學老校門合影。

1974年,全國各個城市以居委會所轄的街巷為部門,成立了“向陽院”,負責群眾自治,當年還拍過一部電影《向陽院的故事》。

1975年,成都青年宮電影院。

1976年,成都的跳傘塔,這應該是當年最刺激的極限挑戰了。

1977年,天府廣場。10年前的1967年,人們拆掉了老皇城,建起了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現在的四川科技館),1969年,豎起了這座毛澤東像。

1978年,成都動物園。

1979年,現在太古裡的位置。

1980年成都人民公園保路運動紀念碑,這是當時流行的斜拍。

1981年的7、8月,成都整整下了兩個月的大雨,洪水衝垮了60多座橋。在1947年之後,安順橋又被衝垮了。

1982年的成都一環路。成都早在1936年就開始規劃環城道路,一環緊靠城牆。(圖/周筱華)

1983年,一個禮拜天的下午,人民公園的茶館裡坐滿了茶客。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喝蓋碗茶,坐竹靠椅。

1984年,成都府南河邊的漁人。(圖/周筱華)

1985年9月6日,成都,我國開始實行居民身份證制度。

1986,街邊一家餐館的廚師正在拉麵。成都豐富的街頭小店,給這座城市帶來了十足的活力。(圖/布魯諾·巴貝)

1987年,50萬成都青少年和市民捐出五毛一塊,“眾籌”31.6萬建了這座未來號天橋。2003年被拆除。

1988年,街頭的計劃生育海報。

1989年,四川省體育館拔地而起。

1990年,三毛盤腿坐在三輪車上,用流利的四川話和車夫砍價。遊歷世界後,她回到了離家(重慶)最近的地方。第二年,三毛在台灣離世。(圖/肖全)

1991年,成都高新區成為全國首批高新區,成都新一極正在飛揚的塵土中誕生。

1992年9月,春熙路夜市首次開張,據說那時一個攤位的轉手費就要4、5萬。

1993年夏天的東風大橋,一位姑娘拿著自己的藝術照回家。

1994年,成都遊樂園最刺激的翻滾列車,10元一次。

1995年,成都太升路已經自發形成的通訊一條街。

1996年,青年宮電影院。(圖/劉陳平)

1997年,大慈寺後面的和尚街,後來變成了太古裡。(圖/王晶)

1998年5月,成都,合江亭。(圖/李豫龍)

1999年,天府廣場。

2000年,雙流機場。

2001年,成都春熙路改造前的最後一天,各商家都在大清場。(圖/周筱華)

2002年11月7日,成都,改造前的天府廣場。(圖/李豫龍)

2003年,退休老人在打麻將。在文革的“破四舊”中被徹底摧毀的麻將,被成都人發展到了新高度。(圖/王笛)

2004年,金庸遊覽草堂的情景,當時,隨行工作人員邀請金庸題詩留念,他誠惶誠恐地謝絕說:“這是詩聖杜甫的故鄉,我怎敢題詩。”

2005年,《超級女聲》總冠軍李宇春登上《時代周刊》封面。她出生在一個成都的普通家庭,成名後,父母還不斷打電話叮囑:一定要參加家鄉的公益活動。

2006年12月29日8時25分,攀成鋼成都廠區最後一根煙囪爆破倒下。許多來觀看拍照留戀的老工人見此場景,止不住的熱淚盈眶。上世紀的五十年代,攀成鋼這塊土地上建立了成都無縫鋼管廠,開啟了成都工業代表的時代。

2007年,成都東郊的420廠降旗,老員工們含淚告別。這裡曾經出產過成都人最熟悉的“雙燕”洗衣機和電冰箱。半個世紀的工業繁華,變成了如今的記憶。

2008年5月19日14點28分,天府廣場哀聲齊鳴,人們手手相握,高喊“四川雄起!”

2009,東郊記憶開園,成都東郊的工業區東調後,留下了這片工業遺產。(圖/Jimmymsn)

2010年,“天府第一鍾”停止了呼吸,陪伴成都人32年的老鍾樓從此徹底成為了歷史。

2011年,210米高的嘉陵電廠煙囪緩慢倒地,成都東郊的這片天空,從此又少了一個熟悉的地標。

2012,成都飯店爆破。這是中國西部地區第一家四星級飯店,成為了老成都人心中的“城市名片”。在二十年前,到成都飯店吃上一頓飯,不僅會成為人們的談資,還被看成一種身份的象徵。

2013年,鏜鈀街上的崇德裡改造完畢,幾間百年歷史的川西民居得以重生,讓城市還有回家的路。(圖/Lambobear)

2014年,太古裡開業,跟旁邊的大慈寺,一動一靜,調節著成都的呼吸。

2015年,成渝高鐵開通,進一步完善了西部最大經濟圈交通大動脈格局。

2016年,如今在寬窄巷子邊的牆上,你能看到這座城市走過的3000年。

2017年,玉林西路上的小酒館成了網紅店。不用多說,都是因為趙雷自己都要唱吐了的《成都》。

2018年,這片天府之國,又迎來了40萬新成都人。上一次大移民,造就了成都的市井文化,這一次,會給這座城市帶來什麽新變化?

2019年4月10日,西嶺雪山在夕陽下露出面容,成都人又沸騰了:

窗含西嶺千秋雪

杜甫在草堂裡西望時的景色,大概如此吧。

100年,拆了建,建了拆,

有人擔心:成都還在嗎?

放眼中國,城市不斷在洗牌,

但成都從未下過桌。

100年來,無數個沒有姓名的普通人,

在這片土地上耕耘,收獲,長大,

奮鬥,流淚,老去,

而這片3000歲的土地,給了他們足夠的包容,

他們與這片土地的聯結,從未改變。

只要他們還在,這座古城就在,

因為:

他們,就是成都。

人間煙火三千年,蓉城開處自九天。

PS:由於部分史料難以核實,可能有所錯漏,歡迎大家指正。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