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用加激素化妝品皮膚就會染「毒癮」

「病人一年比一年多。」13日,武漢市第一醫院皮膚科醫生吳娟告訴記者一組數據:自2008年皮膚科成為國家級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以來,上報數從最初的每年不到10例,到2014年近100例,去年達到142例,共計679例,9年翻了14倍。

每周一上午,是她固定坐診化妝品皮炎門診時間。兩個月前,該門診才正式掛牌,但吳娟專職看化妝品皮炎已3年多了。記者從武漢協和醫院、武漢市第三醫院、湖北省中醫醫院等在內的17家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哨點醫院獲悉,近兩年隨著微商和海外代購的興起,化妝品不良反應呈明顯上升趨勢。

5月底,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了首批12家國家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評價基地,武漢市第一醫院作為湖北惟一一家位列其中。

門診病例遠不止上報的這麼少

「完了,又這樣了。」6月11日,35歲的培訓師王曉(化名)起床照鏡子,看到臉上布滿了紅疹。兩個月前,她的臉也出現過同樣的癥狀,期間,王曉按要求停用了所有護膚品,3周後皮膚基本恢復正常。這一次她輕車熟路地找到市一醫院化妝品皮炎門診——不會是面膜有問題吧?正在坐診的吳娟一眼就認出了王曉:上一次來的時候,她的臉好幾處皮膚都破潰流水了。

吳娟表示,要確診面部皮膚問題與面膜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及具體是對面膜中的哪種成分過敏,可以做斑貼試驗。得知做這個檢查必須停用抗過敏藥物2周後再做,王曉嫌麻煩一口回絕,稱自己以後再不用這款面膜就好了。吳娟說,很多時候明明知道她很可能是某種化妝品過敏,因未做過敏試驗也就無法作為化妝品不良反應上報。她坦言,門診中就診的實際病例,遠比上報的病例多得多。

化妝品不良反應醫療品質管理小組組長、皮膚科主任醫師陳柳青介紹,在醫院收錄的化妝品不良反應案例中,面膜出問題的佔了絕大多數,已經成了「毀臉」的重災區。以往網購面膜敷出問題的多,現在朋友圈海外代購出問題的也不少。

化妝品濫加激素皮膚染「毒癮」

記者了解到,在武漢市第一醫院皮膚科上報的化妝品不良反應中,激素依賴性皮炎佔到很大一部分。

「化妝品中根本不應該有激素,但近年來因含有糖皮質激素化妝品的濫用,激素依賴性皮炎患者日漸增多。」化妝品不良反應醫療品質管理小組副組長、主任醫師曾憲玉此前接診過一名42歲的女子,3年來該女子經常到美容院去做護理和使用祛斑美白產品,一年前停止後,面部很快出現潮紅、痛癢、緊繃和乾燥不適等。自己在家用了皮炎平後,癥狀很快就好了,停葯後不適感再次加重。曾憲玉診斷她是玫瑰痤瘡合併激素依賴性皮炎。因其皮膚對激素的「毒癮」依賴太重,治療面部不適需加大藥物劑量,每次她都難受得嚎啕大哭。2個月後,癥狀才開始出現緩解。曾憲玉告訴記者,激素依賴性皮炎治療十分棘手,患者的皮膚對激素產生依賴,彷彿染上「毒癮」,治療像戒毒一樣難。

「近年網購和微商大行其道,從門診很多患者使用後的皮膚反應看,相當一部分產品中都可能加了糖皮質激素。」曾憲玉說,很多人皮膚原本沒有問題,聽到別人說某種化妝品好,也跟風跑去買。剛開始用時感覺很好,一停皮膚就又紅又癢又痛,這就是典型的激素依賴性皮炎。幾乎每天坐門診都能碰到這樣的病人。

葯妝泛濫缺乏統一標準

現在很多消費者也關注到了化妝品的安全性,更青睞打「安全牌」的葯妝。曾憲玉透露,化妝品分為特殊化妝品和普通化妝品兩類,目前我國關於化妝品分類中,並沒有葯妝這個分類。

作為武漢市食葯監局顧問委員會專家,陳柳青曾多次公開痛陳當下化妝品行業的兩大「黑洞」:一是葯妝泛濫,國家沒有統一標準;二是商業管道太多,通過在朋友圈發廣告及銷售,過度誇大宣傳趨勢,監管存在難度。陳柳青告訴記者,葯妝原本是在法國比較被皮膚科醫生認可,指的是成分相對簡單,出現刺激和過敏反應少,針對某一類皮膚問題有輔助治療作用的化妝品。目前,國內的化妝品動不動都「標榜」自己是葯妝,而國家又沒有頒布明確統一行業標準,沒有部門去監管,市民也很難甄斷。

■鏈接

皮膚科醫生隻用兩樣護膚品

保濕和防曬

曾憲玉介紹,皮膚科很多醫生隻用兩樣護膚品:一是保濕,保護好皮膚屏障;二是防曬,防止皮膚曬傷加速衰老。她總結了一句護膚的話:防乾防曬防折騰。

「盡量不要用去角質產品。」曾憲玉解釋,這類產品大都含水楊酸等酸性物質,剝脫角質層後使皮膚看上去細滑,實則導致未成熟的皮膚細胞不耐受外部環境,容易因為乾燥、瘙癢而變得敏感。用上去後有神效的化妝品,裡面多是添加了禁用物質,最好不要使用。(記者劉璿 通訊員譙玲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