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師娘讚、父子文:學術期刊亂象該如何根治

文 | 馬亮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最近一段時間,學術界的多樁醜聞接連被曝光,引發社會對學術規範的廣泛擔憂。

科技期刊《冰川凍土》發表的學術論文存在吹捧導師和師娘的醜態,而作為該刊主編的導師卻縱容這種行為,甚至表示“不知情”。學術期刊《銀行家》的主編把該刊當作自己家的自留地,大量發表兒子的文章,並不吝溢美之詞地多番吹捧。

這些公器私用的突出問題,反映出當前學術界的自律能力和監督力度還遠遠不夠,亟待加強對學術界的治理,避免此類問題對學術規範和科技聲譽的侵害。

科技類核心期刊《冰川凍土》發表的上述論文題為《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集成思想的領悟之道》,分為上下兩篇,合計達35頁,發表於2013年10月15日。論文所在的欄目為“生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從論文標題和摘要來看,並沒有什麽異樣或不當之處。但是如果翻看論文內容,則會發現端倪。

這份期刊是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辦,程國棟是主編。論文作者徐中民是該研究所的研究員,也是程國棟的學生,論文還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資助。這篇論文的核心主題是作者對導師和師娘的大段歌頌,文中不吝吹捧的排比句比比皆是,比如“導師移山造海在胸懷,師娘布衣圍裙生光輝;導師揮毫落筆如雲煙,師娘恰如玉樹臨風前;導師人老志亦軒,師娘人老韻亦絕”。論文中的一張圖“導師和師娘和諧統一的天人之際圖示”,更是赤裸裸地展現了違和的畫面。2020年1月12日,問題論文曝光後該刊編輯部迅速做出撤稿決定,但是卻難以挽回此事造成的嚴重影響。

翻看作者在該刊發表的其他論文,也不乏吹捧性質的表述,比如《風行水上——論科研人員之道》(2012年第1期),同一期發表的另一篇論文《幸福之路——生態經濟渙有丘的序幕》,都是以其導師和該刊主編程國棟為例,對其個人成長和科研團隊建設的實踐經驗進行論述。2014年第6期的論文《卓越之路——變化、持久和永恆》,結合作者在其導師團隊的個人感悟,對科研人員如何追求卓越提出建議。

《冰川凍土》是“我國冰、雪、凍土和冰凍圈研究領域唯一的學報級學術期刊”,但就是這樣一份本應嚴肅認真的學術期刊,卻成為期刊主編心猿意馬的私家後花園。

無獨有偶,學術期刊《銀行家》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使本應成為學術擔當的公器,淪為主編個人的囊中物。該刊主編不惜專辟欄目,為其尚讀小學的兒子發表多篇文章。由於自主招生、研究生保送等人才選拔都有論文發表要求,這樣“舉賢不避親”的安排,讓人不免懷疑其背後的動機。

學術期刊本應是學術觀點交流的自由園地,但是因為社會各界對論文發表的需求旺盛,使期刊運作問題凸顯,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被“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所取代。醫生、中小學教師等各行各業的職稱評聘都需要在一定規格的期刊上發表論文,甚至連“快遞小哥”的物流從業資格職稱評定也不例外。在期刊數量和版面有限的情況下,社會各界催生的剛需為各類期刊製造了龐大的市場,並在供需嚴重矛盾和監管不力的情況下誘發學術腐敗。

科技界和學術界的核心運轉規則是同行評議製,即同行之間基於口碑和聲譽的軟約束機制。但是,由於學術界的自律機制尚未健全,加之過度市場化和行政乾預而誘發的激勵扭曲,使一些學術期刊逐漸淪為學術不端的重災區。

不難看出,一些學閥、學霸長期壟斷學術資源卻得不到必要的監督和問責,使期望獲得生存和發展機會的人不得不委曲求全,並導致學術界彌漫著暗箱操作和權錢交易的烏煙瘴氣。比如,烏東峰自2002年就擔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期刊《求索》主編,在任期間公開叫賣期刊,收取近千萬元的“版面費”,直到2017年才因嚴重違紀問題而被立案審查。

圍繞這些問題需要深刻反思,為什麽學術界會屢次三番地出現“皇帝的新衣”這樣的醜聞?這同學術界的監督不力有關,也與學術評價指揮棒的扭曲不無關係。要想淨化學術界並避免此類問題反覆發生,需要考慮采取如下舉措:

首先,應加強對學術期刊的監督,特別是強化學術界的自律功能。

諸如《冰川凍土》和《銀行家》這樣公然挑戰學術規範的期刊可能並非個案,因此要結合該事件舉一反三,看看學術期刊是否還有類似或其他問題。學術期刊有較高的專業門檻,且閱聽人主要是學術同行,出現問題往往難以發現或受到重視。因此,要遵循學術界的同行評議制度,加強對學術期刊的專業監督。可以由科技部門、宣傳部門、教育部門等部門聯合設立學術期刊監督機構,接受學術同行的舉報,並對學術期刊可能存在的問題展開調查和懲戒。

其次,要將各類非學術性質的職稱評定、評獎、項目申請等同學術期刊論文發表脫鉤,避免學術期刊被各類剛需重重包圍而屢屢失范。

學術期刊的市場競爭機制之所以難以發揮基礎性作用,就在於一邊倒的供需矛盾使其可以通過滿足剛需而“分一杯羹”。一方面是學術期刊要堅守學術標準,另一方面則是大量社會剛需不斷突破學術標準。這使學術期刊之間的競爭失去了市場信號,長長的灰色利益鏈使其承受著難以承受之重。切斷學術期刊與社會剛需之間的利益聯繫,讓學術的回歸學術,有利於減少“尋租”空間並淨化學術土壤。

最後,要對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采取“零容忍”的高壓態度,嚴肅查處學術期刊存在的各類問題,打掉其背後的“保護傘”。

一些學術期刊之所以敢於頂風作案和公開叫板,就在於“學而優則仕”的學閥、學霸因為掌握對作者的生殺予奪之權而得意忘形。部分學術期刊仰仗其主管部門而狐假虎威,完全無視法律法規和制度規範。學術界對問題期刊深惡痛絕但又欲罷不能,很多學術類網絡論壇對此都有激烈的討伐,相關部門可以積極收集這些意見和建議,加強對學術期刊的問責和監督。只有減少學術期刊的過度行政化,強化學術監督的“零容忍”立場和高壓震懾作用,才能實現學術界的正本清源。

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直指“山頭”主義、“圈子”文化、“學閥”作風等科技界存在的突出問題,並要求采取“零容忍”的嚴肅態度。

應當看到的是,學術界的亂象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遏製,學術清流越來越成為學術界的主流。但是,也應認識到根治學術亂象並正本清源,涉及整個學術界的深層次文化轉型,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不懈努力方能實現。因此,我們不應因為少數醜聞而對學術界失去信心,而應對其“自愈”過程有一定的耐心。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責編郵箱:[email protect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