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口罩是如何成為幫助我們防禦疾病的“外掛”的?

年前,如果你問我有什麽東西比火車票還難買?答案當然是,口罩。

年後,如果你問我有什麽東西能證明自己富有?答案依舊是,口罩,尤其是N95口罩。

疫情當前,口罩已然成為了我們必要出行時的必需品,甚至可以這麽說,沒有口罩,你哪也去不了(當然,能不出去還是盡量不要出去)。

對於戴口罩的重要性想必大家也已經知道了,這裡就不過多贅述了,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口罩最初的功能可與醫學一點關係都沒有

那麽最原始的口罩是用來幹什麽的呢?口罩又是如何成為我們當下防禦流感以及其他呼吸道傳染疾病的必備用品的呢

今天,Dr.Why就和大家說說關於口罩的那些事兒。

口罩與神話

其實嚴格的說,最早出現的口罩更像是一種“類口罩物”。公元前6世紀,信奉宗教的波斯人認為自己是俗人,身上的氣息是不乾淨的,於是在進行宗教儀式的時候,便用布將自己的口鼻遮住。時至今日,我們還可以在一些波斯古墓幕門上,看到大祭司身帶“口罩”的浮雕和壁畫[1]。

之後再次出現關於類口罩物的記錄是在馬可·波羅的筆下。相傳1275年,馬可·波羅遊歷東方,見到了當時的皇帝,他發現那些伺候皇帝的人,口鼻處都會蒙上一層由蠶絲和金線編織而成的薄巾

圖片來源:wiki

馬可·波羅與忽必烈

當他問明緣由時被告知,這麽做時為了防止自己的口水或氣息落在皇帝的食物裡。馬可·波羅聽完倍感稀奇,便將這件趣聞記錄在了《馬可波羅遊記》上[2]。

顯然,第一個記錄的類口罩物是為了尊重神明,第二個記錄怎麽說呢,還算和食品衛生有點關係,但離醫學還相隔十萬八千里呢。那麽口罩又是怎麽開始和疾病以及醫學掛鉤的呢?

這還得從一場瘟疫說起

鳥嘴服

如果說,歐洲哪個時期最為混亂,那一定非中世紀莫屬,尤其是中世紀早期。戰爭、饑荒、瘟疫和死亡是整個中世紀的主旋律,因此中世紀早期也常常被稱為黑暗時代。

圖片來源wiki

民不聊生的中世紀

那時候人們的衛生意識特別差,即便是在歐洲的市區也常常會出現居民在街道隨地排便的事情。髒亂和惡臭也成為了滋養病毒的溫床[3]。

很快,一場瘟疫席卷了14世紀的歐洲。這場瘟疫奪走了歐洲當時30%-60%的人口,約為7500萬人。因為發病時,患者起初皮膚會因為皮下出血而變黑,之後就會發高燒或臉部腫脹,最後全身長滿黑斑而死亡,因此當時的人們又將這次瘟疫稱之為黑死病。

圖片來源wiki

黑死病蔓延地圖

黑死病傳染速度極快,就像薄伽丘在《十日談》中提到的那樣,[鼻血是死亡的前兆,幾乎所有出現症狀的人,三日內必定會死亡]。

高強度的傳染性讓當時的人們認為隔離是唯一能做的安全措施,於是就衍生出了一些全副武裝,把自己包成粽子的鳥嘴醫生

鳥嘴醫生又叫瘟疫醫生,主要負責治療黑死病患者。為了防止被感染,他們就會穿上一身被蠟侵過的亞麻衫或帆布衫,頭頂黑帽,再帶上鳥喙樣的面具,鳥嘴的位置通常會被塞上棉花或者薰衣草過濾空氣,眼睛則被玻璃罩著

除此之外,這些鳥嘴醫生還會佩戴手套,並拿著一根木棍,據說是為了方便指揮和翻動屍體。

圖片來源wiki

鳥嘴服和鳥嘴面具也成為人類第一次與疾病鬥爭所佩戴的防護用品。不過可惜的是,當時歐洲環境混亂,大家人心惶惶,又沒有人知道這黑死病的由來,所以這場瘟疫並沒有因為鳥嘴服而有所改善。甚至在之後的幾個世紀反覆流行,包括1665年到1666年的倫敦大瘟疫、1679年的維也納大瘟疫等等,直到折騰到18世紀才算暫時停歇[4]。

瘟疫過後,歐洲的經濟和文化得以復甦,全面發展的社會帶動了醫學的進步,人們開始逐漸從宏觀世界走進微觀世界,開始認識和了解一些微生物,例如細菌和青霉素。

也是在這個時期,真正的外科口罩出現了

伍氏口罩

說到外科口罩,我們就必須要提一下它背後的男人,Jan Mikulicz-Radecki。Radecki出生於德國,是一名技術非常純熟的外科醫生,開創了胃腸道手術的先河,同時他也是無菌手術的擁護者。

我想在醫學領域,能做到極致的都是非常細心的人,Radecki正是其中之一。當時有很多病人在剛做完手術的時候還好好的,可沒幾天就會因為敗血症突然死亡。Radecki猜測可能是在做手術的過程中,醫生說話時無意將帶菌的唾液蹦到了患者的傷口處,才導致患者感染

圖片來源:wiki

Jan Mikulicz-Radecki

於是在1897年Radecki建議,所有外科醫生在手術時,最好佩戴一種由紗布製作,能遮住口鼻的東西,這也成了外科口罩最初的雛形[5]。

同一時期,德國病理學專家卡爾·弗呂格(CarlFlügge)發現結核杆菌可以在空氣中傳播,即便是小聲講話,也會有微小的液滴噴射在空氣中。因此,弗呂格也非常支持大家佩戴Radecki所發明的紗布口罩。

至此,紗布口罩成為了外科醫生手術的標配,幾乎無論是實習醫生還是護士,都對口罩有所了解,這其中也包括正在聖瑪麗醫院實習的伍連德

圖片來源:wiki

伍連德博士

當時還是學生的伍連德對傳染病和細菌學特別感興趣,1903年伍連德在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便回到了馬來西亞開辦診所,後被袁世凱聘用,出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院長一職。

1910年,中俄邊境爆發滿洲大瘟疫(現也叫東北鼠疫),瘟疫一路從滿洲裡傳到哈爾濱,傳播速度非常快,致死率極高。伍連德臨危受命,帶著助手來到了哈爾濱。

經過觀察,伍連德發現,一人染病在無直接接觸的情況下也會導致全家發病,因此伍連德猜想也許這次瘟疫可以通過空氣接觸傳播。此外,伍連德還在患者的血液中發現了鼠疫杆菌。

於是伍連德想到了自己在實習中外科醫生所佩戴的紗布口罩,並進行了改良。首先將吸水棉置於兩片紗布中間,然後將紗布兩端切成15英寸的切口,兩端相互交叉系於耳後[6]。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6]

這種口罩也稱伍氏口罩,佩戴伍氏口罩以後,哈爾濱整個死亡率開始下降,隻用了4個月就控制住了疫情。伍連德也因發現旱獺在鼠疫傳播中的作用而獲得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提名

伍連德的伍氏口罩讓鼠疫變得不再那麽可怕,人們也逐漸意識到口罩可以防禦一些由空氣傳播的疾病。接下來的幾年裡,陸續有研究人員證實了口罩在保護佩戴者免受感染方面的價值。

可即便是這樣,對於沒有受疫情感染的地區,人們對口罩還是知之甚少。而真正讓口罩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我們防禦疾病的必須品,則是源於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

西班牙大流感

其實,西班牙大流感是1918年1月至1920年12月間爆發的全球性H1N1甲型流感,只不過西班牙發病人數特別多,所以也被叫做西班牙大流感[7]。

這場流感幾乎可以說震驚世界,致死率達到了2.5%-5%,一般流感的致死率也就不過0.1%[8]。就連當時的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也未能幸免。而且病毒變異率極高,感染者通常為20-35歲的青壯年,死亡人數超過4千萬,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還多。

圖片來源:wiki

患者發病初期,只是咳嗽發燒以及渾身酸痛,到後來咳血,最後死於肺炎。因此當時西班牙政府決定強製要求所有人必須被帶口罩,當時還有人拍下了西雅圖的電車服務生拒絕沒有口罩的乘客搭乘的照片。

圖片來源:wiki

佩戴口罩以後,感染人數確實有所下降,此次西班牙大流感也為世界敲響了警鍾,很多國家都開始關注和發展公共衛生建設。

之後,口罩就一直作為我們防禦流感的主要保護措施。不過相比西方國家,我國對口罩的重視程度極高,甚至可以說是家庭必備用品,這種意識的源頭,相信大家都能猜到,就是2003年的“非典”。

“非典”時期,口罩需求增高,大家甚至覺得自己帶一層口罩不頂用,有帶2層的,還有帶6層的,最多還有人帶過8層。從此以後,口罩便成為了我們的日常用品,應市場需求,口罩的結構和設計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變得更科技,更高效

2020年初始,“新冠肺炎”在武漢爆發,口罩再一次賣到脫貨,N95口罩更是難求。有的人更是說,我就一個N95口罩可以重複利用嗎?想看如何科學重複使用口罩的,可以移步這裡(這裡是超級鏈接)

口罩是我們與世界之間的隔離帶,回看口罩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口罩在帶給我們安全感的同時也帶給我們一絲恐怖的氣氛。但也正因如此,口罩的歷史也是人類與疾病抗爭和逐漸消除恐懼的歷史。Dr.Why相信,大風大浪我們都經歷過了,這次疫情我們也一定可以戰勝

DW暗語:

最近網絡上出現了改編版《荊楚大疫》,這裡送給大家。己亥末,庚子春,荊楚大疫,疾者數以萬計,眾惶恐,舉國防,街無車舟,萬巷空寂 ,醫者南山,領數萬白衣郎中抗之,九州同心,月余,疫盡去,余後百年,國泰民安!

全體奇點糕嘔心瀝血嘔心瀝血嘔心瀝血打造的重磅音頻課程《醫學趨勢50講》終於上線了。我們一口氣幫你同步了全球醫學前沿領域最重磅的進展。只需500分鐘,讓你徹底搞懂最重磅的醫學前沿進展。

課程亮點如下:

1、全面:一網打盡最重磅的醫學前沿進展。

在這套《醫學趨勢50講》中,我們囊括了免疫治療、幹細胞、微生物、人工智能、二代測序,抗癌新藥研發等15個重要的前沿領域,幫你將全球最頂尖的科研成果一舉收入囊中。

2、緊跟趨勢:幫你無縫同步全球認知。

奇點跨學科專業知識團隊,依靠強大的自有數據庫系統,每天跟蹤全球3000多本醫學與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期刊,實時把握醫學前沿科技最強勁的脈搏。和全球認知同步,你不需要費心費力,我們把全球脈動送到你的耳邊。

3、有趣易懂:不用絞盡腦汁,就能理解全球醫學頂尖難題。

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論文往往晦澀難懂,再加上語言的隔閡,導致很多人對此望而卻步。這一次,我們幫你把艱深晦澀的前沿學術調製成清新爽口的科學小品,讓你在享受科學之美的同時,輕輕鬆松理解醫學頂尖難題。和全球最聰明的大腦思考同樣的問題,你也可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