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科普 | 冬天手足乾燥和裂開?中藥滲透療法來幫你

皸裂瘡(手足皸裂)

皸裂瘡是一種主要發生於秋冬季的手足乾燥和裂開的常見皮膚疾病。主要表現為手掌、足蹠部皮膚增厚、乾燥、粗糙、皸裂等。中醫學又稱之為「皴裂瘡」「裂口瘡」「乾裂瘡」等。相當於西醫的手足皸裂。


本病主要是由於素體肌熱,而驟被風寒燥冷所傷,導致血脈阻滯,肌膚失於濡養,燥勝枯槁而成;或素體血虛,復因局部經常摩擦,致肌膚破裂,或水濕、外毒浸漬而成。

中藥靶向霧化治療

血虛風燥證

主症

可發於冬季及其他季節, 病程較長,個別患者遷延數年。表現為手足部,甚至掌部及掌緣細小絲形開裂,裂隙較深, 表面粗糙, 膚色淡黃, 失去光澤,觸之較硬無柔軟感,疼痛,有麻辣熱感。面色少華,肢體倦怠乏力,納差。舌淡,苔薄,脈細。

治則

養血滋陰,潤燥止痛。

處方

養血潤膚飲加減。

常用藥物如:當歸、熟地、天麥冬、黃芪、升麻、黃芩、桃仁、紅花、紅藤、火麻仁、鬱李仁、川芎等。

操作要點

外用中藥水煎劑以四層紗布過濾,取中藥濾過液,裝好藥液後擰好蓋。選擇低壓強模式(0~250kPa),設定工作時間10~20分鐘,連接好氣路部分,打開啟動按鈕,液體順利噴出後即可操作。治療頭對準皮損,根據患者耐受度調整治療頭與皮膚的距離,初次可距離5~8cm,待患者適應後縮短距離至3~5cm。治療過程中同一皮損可反覆霧化多次。

營衛失和證

主症

冬季多發,好發於拇指、食指伸側及足跟兩側,膚溫降低,皮膚髮硬、發緊,表皮粗糙、肥厚、裂紋、出血,可自覺疼痛,下水或接觸刺激性物質時加重, 伴畏寒, 天熱一般可轉愈。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

治則

疏風散寒,調和營衛。

處方

桂枝東加減。

常用藥物如:桂枝、白芍、甘草、蒼朮、生薑、大棗、桑寄生、秦艽、防風、當歸、川芎、麻黃、熟地黃等。

操作要點

按語

皸裂瘡,西醫稱為手足皸裂,因經常受機械性或化學性物質的刺激,加之冬季氣候乾燥,皮下汗腺分泌減少,皮膚乾燥,皮膚角質增厚,失去彈性,故當手足運動時極易發生皸裂。中醫認為本病主要由於脾腎不足、氣虛血燥、肌膚失養所致。如《諸病源候論·虛榮手足皮剝候》雲:「血行通榮五臟,五臟之氣,滋養肌膚。虛勞內傷,血氣衰弱,不能外榮於皮,故皮剝也。」治療以益氣養血,滋陰潤燥為主。

本病血虛風燥證的外用方以養血潤膚飲加減為主。治療此證型常選用當歸、熟地、黃芪、升麻、紅藤、川芎等。其中當歸、川芎均是具有促進透皮吸收作用的中藥。方中當歸於《神農本草經》中記載:「溫虐寒熱洗洗在皮膚中……諸惡瘡瘍、金瘡,煮汁飲之。」外用當歸可促進皸裂之處癒合。而紅藤一葯在《飲片新參》中記載可「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經脈」。但「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所以在方中加入黃芪一味以補中益氣,而升麻又可加強黃芪補氣之效。火麻仁、鬱李仁等油脂豐富的果仁打碎外用,可油潤肌膚,促進皸裂修復。

營衛失和證的外用方以疏風散寒方和調和營衛方加減為主。治療此證型常選用桂枝、白芍、蒼朮、生薑、大棗、防風、當歸、川芎、麻黃、熟地黃等。其中蒼朮、生薑、防風、當歸均是具有促進透皮吸收作用的中藥。方中桂枝解肌發表、外散風寒,芍藥益陰斂營,兩葯相伍,以達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之效。

本病傳統治療方法較為局限,不論西醫、中醫,均以外治法為主。常用藥品種類有保濕劑、封包劑、角質剝脫劑等,如尿素乳膏、維A酸乳膏、凡士林等。每每使用常需要塗抹大量藥膏,膚感較差;嚴重者需要封包療法,即在塗抹藥膏後使用保鮮膜封包患處15~20分鐘以增強療效。但因皸裂處皮膚常伴有角質增厚,因此外用膏劑透皮吸收率相對較差。中藥霧化治療可以提高藥物的接觸面積,而細密的噴霧可以滲透進膏劑、糊劑所無法到達的裂隙之中,從而提高藥效。在每次治療前,雖然要避免刺激患處,但若角質層過厚,也可適當修剪掉一些以增強療效。

注意事項

● 囑患者保持規律生活、清淡飲食,忌食辛辣刺激之物或發物。

● 平素注意患處保濕,在洗手後及時塗抹護手霜等保濕產品,避免接觸刺激性物品。

● 治療當天不塗抹護手霜、化妝品等,也不要刺激治療部位,但可適當去除較厚的角質層。

● 治療後不要立即清洗治療部位,以延長藥物停留時間,加強療效。

● 採用本方法治療前需知悉患者藥物過敏史。

● 若在治療過程中治療部位出現發紅、瘙癢難忍,甚則出現水皰,及時停止,並對症處理。

● 皮膚破損處盡量避免使用。

歡迎點擊閱讀原文,訂閱《中國醫藥報》。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