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探秘:重慶南山上的明代“鐵桅杆”到底有何用途?

文/陳猷華

(清《渝城圖》中的澄鑒亭和鐵桅杆)

2019年第二期的《南山風》文藝雙月刊登載了一篇文章《真武山上鐵桅杆》,該文在敘述“鐵桅杆”的來歷時,插入四川總兵劉綖援朝抗倭的戰事,使文章充滿激情,把立“鐵桅杆”上升到了抗擊侵略,表達愛國主義情感的高度。

但是,重慶南山(塗山)真武山上的長鐵杆真的是劉總兵的形象工程嗎?真的是“鐵桅杆”嗎?

(以下為一組重慶南山塗山寺圖片)

(一)古代寺廟大門前為何都喜歡豎立高高的鐵杆?

古代不少地方的寺廟大門前,都喜歡豎立高高的鐵杆。這一習慣從唐宋開始,隨著冶煉鑄造技術的發展,至清代蔚為壯觀,至今廣泛見於陝西、河南、山西、甘肅、河北、湖北、寧夏、內蒙古、山東等地。特別是中原地區的山陝會館廟宇群中的關帝廟、藥王廟、龍王廟等大門前,豎立鐵杆的很多。

這種鐵杆,一般高10~20米,直徑10~30厘米。橫截面大部分為圓形,也有呈六角形的。重量一般在7000~30000公斤。

比如最為著名的河南省潢川縣三義觀門口的鐵杆,鑄造於1809年,高20米,直徑28厘米,共重17500公斤;陝西耀縣藥王廟鐵杆建造於1781年,地面以上高度12.5米,斷面六角形,外徑18厘米,重12500公斤(一對);河北安國縣藥王廟鐵杆初建於北宋,清道光九年重鑄,地面以上高度18米,斷面為圓形,直徑20/30厘米,重30000公斤;湖北隨縣厲山鎮山陝會館鐵杆,建造於1811年,通高18米,重11500公斤……等等。

1990年代,筆者也曾在四川青城山的後山見到過類似於以上記載的長鐵杆。

這些鐵杆是作什麽用的呢?主要是用來掛旗幟的,通稱為“鐵旗杆”。寺廟每逢特殊日子或舉行各種廟會時,會在旗杆上掛三角旗或條旗;其次是大門前旗杆作為標誌,表示人們到了寺廟了,使人注意,引人入勝;再次是廟門前豎立旗杆,為廟宇建築增添一種壯觀的氣魄,擴展大門外的空間。以現代人的眼光看,鐵旗杆還有一個作用,可以當做避雷針,為寺廟避雷。

鐵旗杆也經歷了從簡單粗糙到精細繁複的發展過程。最初的鐵旗杆就是光鐵杆,沒有紋飾和附屬裝置。直到清代前期,鐵旗杆的造型也是比較簡單的,比如山西運城市解州關帝廟前的鐵旗杆,鑄於清雍正5年(1727年),只是在光杆上雕鑄有淺淺的行龍和銘文。直到清朝中晚期,鐵旗杆才變得非常精美繁複了。比如潢川鐵旗杆,頂端立有一隻展翅欲飛的金鳳,鳳下有兩條蟠龍;杆身還有懸掛銅鈴的三層空心“萬”字方鬥;旗杆下端有一蓮花虎頭叼著一副鐵鑄對聯——上聯“鐵杆頌德高千尺”、下聯“銅柱表誠燦九霄”。

(二)重慶南山(塗山)真武山上的長鐵杆究竟是何人所立?

史料說,該鐵杆鑄造於明朝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距今(2019年)424年。鐵杆從地面算起,高10.5米,杆身為圓形,直徑17厘米,光杆無紋飾。上面的銘文為:“明萬歷二十三年三月初三。巴縣東裡城新興鋪費大元劉氏、男費有進陳氏、男費成。長壽。”按照銘文,是說巴縣東裡城新興鋪人費大元偕妻劉氏同兩子一媳,為求“長壽”而立。

曾擔任過川東兵備道員的晚清重臣陶澍在他的《蜀輶日記》裡說:“塗山絕頂有鐵桅一,屹然雲表,明?劉綎所立。”《巴縣志》也沿襲此說。“明?劉綎所立”,可以解釋為是劉綎命令或者主持鑄造豎立的,也可以理解為鐵杆豎立於劉綎擔任四川總兵這個時期。

鐵杆上的銘文並沒有提及劉綎這位相當於後世軍區司令員的大官,而是直截了當地說是巴縣東裡城新興鋪人費大元偕妻劉氏同兩子一媳,為求長壽而立。在那個封建專製時代,如果是劉綖下達的官俯“形象工程”,鐵杆的銘文卻隻字不提“形象工程”名稱和這位朝廷大官,而隻銘記平民或商人費大元一家的姓名並祈長壽,這顯然是很難令人理解的,不合乎常情的,這在那個時代可能是大逆不道的。

或者,“商人”費大元是應劉綎或官俯的要求出資讚助,因而後者允許費大元一家在鐵杆上留下祈求長壽的銘文。即便如此,銘文中也應當有該官府形象工程的名目因由才對,而且其文字更要比費大元一家更顯著,但事實上鐵杆上沒有這些。

綜上所述,該長鐵杆可能與官府及劉綎無關,而純粹是民間行為。如果當時塗山正修建寺廟,費大元可能是應寺廟修建者的要求給予讚助,出資鑄造豎立這一長鐵杆,並以此為自己一家祈求長壽;或者沒有什麽人對他化緣,費大元純屬個人行為在風水寶地豎立一長鐵杆祈求長壽而已。

既然“塗山絕頂”所立鐵杆不是官府的形象工程,那麽,“壯懷激烈的大刀將軍劉綎立於塗山絕頂的鐵桅杆下,周遭是如浪滔滔的群山;長風撲面,他仿佛挺立在一艘艨艟戰艦之上”,就純屬作者自己一廂情願的想象了。

(三)重慶南山(塗山)真武山上的鐵杆究竟有什麽實際用途?

重慶真武山上的鐵杆鑄造於明朝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比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的潢川鐵旗杆早了214年,其形製當然要比後者簡陋得多,杆身上沒有鑄造龍鳳紋飾和旗鬥,只是有幾處像樹枝節疤,疑為供攀援或掛東西的突凸。

參照全國各地鐵旗杆的形狀大小和用途,重慶真武山上的“鐵桅杆”很可能就是鐵旗杆,它由時人費大元出資鑄造豎立,供寺廟掛旗幟和壯聲威的。也可以猜想當時也是豎立的兩根,跟山西、陝西、河南等各地的廟宇門前的鐵旗杆數量一樣,只是另一根後來被毀壞了,並隨著年深月久而了無痕跡。

至於豎立鐵杆時周圍是否有寺廟或其他建築物,據史料記載,明代時山頂有一亭名“澄鑒亭”,清乾隆二十五年川東道台張九溢改名為攬勝亭。那麽在澄鑒亭以前,塗山(真武山)絕頂有寺廟亭閣沒有呢?既然廟宇門前典型的鐵旗杆都有,很可能那時就有廟宇,比澄鑒亭更早的建築物,否則也不會選擇在那裡豎立鐵旗杆了。

在寺廟前或者亭閣前豎立長鐵杆,可以掛旗幟掛燈籠或懸掛其他物品;或以民間習俗,用作祈求年豐人壽。說塗山鐵杆是桅杆,很可能是廟宇或亭閣毀滅多年後,當初的建築物及鐵杆的名稱也隨之失傳,後人已不明白鐵杆的作用。再加上明末清初巴山蜀水經歷了長達三十年的戰亂浩劫,生靈塗炭,當地史籍被毀滅殆盡,土著留存極少,後來生活在巴蜀大地的,大都是“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及其後代。這些缺乏當地文化傳承的移民後代們,可能僅僅是因長鐵杆的形象像船上的桅杆而以此命名而約定俗成,已經跟開初的名稱迥異。

不必諱言,歷史是有變異的,一件事物年代久了,在傳播中可能就會逐漸變形走樣甚至歪曲。就如當今的一個傳話遊戲,七八個人排成一隊,前面的人用形象跟後一人表達一句話,這句話傳到最後一人,往往就跟第一人要表達的語意不大相同甚至沒有關係。第一人比劃:“前面來了一條狗”。經過七八次形象傳遞,傳到最後一人可能就演變為不相乾的“有隻貓死了”。

當然,真武山上的鐵杆無論是旗杆還是“桅杆”,都壯了山威,為南山為重慶的歷史增添了厚重感,也為遊人提供了緬懷歷史、引發遐想的天地。

【作者簡介】陳猷華,重慶市作協會員、南岸區作協常務副主席、南岸區文聯《南山風》文藝雙月刊主編。

薛姨媽的陪房和陪嫁丫鬟去哪兒了?

《紅樓夢》刻意醜化趙姨娘,是現實中的趙姨娘把作者傷得太深了?

竇漪房:稀裡糊塗成為皇后的村姑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