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讀書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體的閱讀

在知乎上有個問題引發了討論:時間用來讀書和旅遊哪個更好一點?

其實古人早已經給出了答案: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不是一個先後關係,而是並列關係,讀書和旅行應該是同樣重要的。

錢鍾書先生說過:如果不讀書,行萬裡路,也只是個郵差。西安、南京、洛陽和北京,少了學識的浸潤,沒有了刀光劍影,丹心汗青,它們只是一個個耳中熟悉又眼裡陌生的地名,故宮、避暑山莊、岱廟、曲阜三孔,有了文化照耀,它們才不是被時間風化的標本,而是活了成百上千年的生命。

不去讀書,就是一個郵差,風景過眼就忘,就算踏破鐵鞋,又有什麽用處呢?

閱讀不僅僅會讓現實的旅行更加豐富,更重要的是能讓精神突破現實和身體的桎梏,來一場靈魂長足的旅行。

《小窗幽記》中有兩句詩: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哪怕是身處深山,閱讀也能讓精神插上翅膀,來一場跨越地域千萬裡,時光千百年的精神旅行。

在閱讀中可以去古羅馬鬥獸場看一場酣暢淋漓的角鬥,可以去古希臘聽智者們激動人心的演講,可以去三國時期探訪竹林七賢與他們一起飲酒作賦,也可以去宋朝汴京的市井感受那裡的繁華和熱鬧,前人的著述都是開啟一段精神旅行的大門,在這裡,你可以去任何地方見任何人。

這就是閱讀的巨大魅力,但是不去旅行,一味地讀書,也只是將自己困在文字的牢籠裡,孤獨地去想象。

莊子在《知北遊》中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但是卻不去炫耀,自然默默地不說話,如同攤開的一本書,等著人去用腳步,用切實的感官去閱讀。這些是文字之中無法體會的,也是別人的言語和文字無法傳達的。

就如同你不去紹興,不去嘗了硬得很的茴香豆,喝辣得很的雄黃酒,不去瞧白牆黑瓦,長凳和四角桌,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哪怕寫得再真實,想象起來也覺得缺了一份真實和煙火氣。

如果你不去敦煌,不去看在時間中殘損的漢長城,不身處荒涼壯美的雅丹地貌,不去領略莫高窟的深厚的佛教文化,就無法知道這裡既是故土又是他鄉的感受,就無法明白古代絲綢之路究竟是怎樣偉大的壯舉,也不會去想起余秋雨在《陽關雪》中寫到的:“這裡正是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熱血。”是怎樣的一種蒼涼和深邃。

如果你不去故宮,不去用腳步丈量青磚的厚重,不去用目光眺望宮殿的雄偉和壯觀,就無法體會到古代帝王擁有的是多麽大的權利和財富,也無法去明白他們又被囚困於多麽大的孤獨之中,更無法理解有的帝王為了守住這權利和財富的兢兢業業,有的帝王為擺脫這孤獨而生的放縱和瘋狂。

清代文人張潮寫“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人生一直都是在閱讀,“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善遊山水者,無之而非山水:書史亦山水也,詩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讀書是精神的旅行,而旅行又是身體的閱讀。二者同時進行,又缺一不可。就如有人總結的“讀書,是向內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讀書,探索天地蒼穹。”

在這樣一個求快的時代,讀書是慢的,旅行也是慢的,有些人不會去思考時間用來讀書和旅遊哪個更好一點,因為讀書和旅行都不在他們的選項之中。

他們認為讀書是效率低下的,讀了再多的書對自己追求的金錢和地位都是沒有裨益的。

但是正如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曾經說過的,“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人生是自己的,無論世人追求的財富、權利或者其他都隻不過是人生的附加物,真正的核心只有自己,試想,還有什麽能比認識到自己,成為自己,從而去追求不違心地為自己而活著還要更棒的事呢?

更重要的是讀書可以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讓自己更有氣質,相信“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道理所有人都知道,曾國藩也說過“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可變化氣質。”

氣質,說起來是個玄乎的東西,其實就是內心深處的修養和才華,也切實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談吐舉止上,讓人更有魅力和親和力。

同樣的,作為身體的閱讀,旅行也可以改變氣質。

如餘光中所說:旅行之意義並不是告訴別人“這裡我來過”,而是一種改變。旅行會改變人的氣質,讓人的目光變得更加長遠。在旅途中,你會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你才能了解到,並不是每個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

所謂見多識廣就是這個道理,所見識的多了自然就會心胸寬廣,豁達包容,最終得到的就是由內而外的氣質醇厚的魅力。

去看書吧,去旅行吧,也不要去糾結是該先走出家門,還是先翻開書,閱讀和旅行就像是人的雙腳,同時發力又交替進行,你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久,才能讓精神和身體都在路上。

我們尊重原創,版權屬於原作者。如若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