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退役後,他們奔赴西藏工地

這一年初,春節剛過,中鐵十局接到進疆入藏承擔軍事設施建設的任務。

整個施工任務工點分散,從新疆和田地區綿延至西藏的阿里地區,地域跨度達600KM,平均海拔在4500M以上,高寒、缺氧、無人區等這些不利因素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建設者的恆心和毅力。

在這些建設者中,有一群特殊的隊員——退役軍人。

陳躍江,項目副經理,一名1982年入伍的老兵。

自1987年退役後,這33年裡,他先後參與了武九、合武、滬寧等多條國家重點鐵路工程的建設,物資管理技術精湛,現場管理更是經驗老道。

33年前在新疆服役的陳躍江

這次的項目對他而言很特殊,因為他曾在新疆這片土地上度過了5年的軍旅生涯。但不一樣的一點是,這次他需要前往從沒上過的高原。

“海拔那麽高,你都快60歲了,在內地安安穩穩不好嗎?”家人都在勸他。

陳躍江不為所動,他覺得能再次去新疆,是一種輪回,也算是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劃一個圓滿的句號。

重返故地的陳躍江

到高原後,陳躍江整夜失眠,嘴唇總是乾裂,爬兩層樓都會喘不過氣來,加之之前血管有堵塞的病史,他的床頭經常放著紅色膠囊……

但所有人每天依然能在崗位上看見他,只是本來就略顯消瘦的他又瘦了很多。

項目中有很多年輕人,嚴重的高反之下情緒不太穩定,陳躍江專門為他們置辦了氧氣瓶、軍大衣、紅景天、墨鏡等,晚上還會穿梭在宿舍之間,為他們解決思想上的困擾。

同時,還抽空為他們講解高原施工工藝、注意事項,幫他們逐漸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崗位能手。

朝夕相處之下,陳躍江慢慢成了青年員工心中的“老大哥”。

靳文超,項目TSH分部司機,一個同樣在新疆當過兵,有著16年軍旅生涯的四級軍士長。

當兵時的靳文超

“行車新藏線,不亞蜀道難。庫地大阪險,猶似鬼門關;麻扎大阪尖,陡升五千三;黑卡大阪旋,九十九道灣;界山大阪彎,伸手可摸天……”

G219,將新疆與西藏連在一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條件最艱險的公路。從葉城零公里到阿里地區,沿途多風雪達阪,自然環境惡劣,極易發生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而靳文超自進場以後,幾乎跑遍了葉城至阿里沿線所有乾線公路。

專心駕駛車輛的靳文超

一年來,他秉承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駕駛著“五十鈴”在新藏線廣闊的線路上創造了6萬公里安全行車的記錄。

魯軍,30年前入伍入伍,複原後來到中鐵十局,如今是項目組的一名廚師。

當兵時的魯軍

初到高原,人的消化功能會受影響,胃張力降低,蠕動減慢,排空時間延長;同時,缺氧也使消化液分泌量減少,維生素消耗量增加,吃不飽飯是常有的事兒。

為了保障大家的夥食,魯軍下足了功夫。

每天凌晨,天色未亮時,靠近項目部食堂的宿舍,就亮起了第一盞燈。

簡單洗漱後,魯軍就去操作間開始為員工們準備早餐,忙碌的一天就開始了。

為員工準備飯菜的魯軍

抽油煙機轟隆隆響起,他一手掂著20多斤重的炒鍋,一手拿著炒杓來回翻炒。為了讓食材受熱更均勻,每次炒鍋都要上下顛十幾次。

等做完飯,他往往會左手反手叉腰,右手上下甩動,讓兩條胳膊緩上一會兒。

他就像是一架機器上的一顆小小螺絲釘,雖然普通,但不能缺少。

袁德龍,一工區生產副經理,一名武警退役士兵。

在中鐵十局緊急接手空喀山隧道工程後,一批平均年齡只有34歲的隊伍迅速奔赴工地一線,袁德龍就在其中。

袁德龍全神貫注的指揮現場施工生產

空喀山隧道工地平均海拔5200米,最高工點5670米。剛進駐時,無水、無電、無信號、無人煙,項目建場異常困難。

尤其是入秋後,氣溫降低,每天下午,7、8級大風卷著黃沙到處肆虐。人在大風中腿腳稍不用力,就要被刮倒,嘴裡、鼻子裡也都是細沙。每到深夜,西北風不停地呼嘯,如同野獸般怒吼著,捂上耳朵也難以入睡……

但這些難不倒高原工程人,軍人的幹練在袁德龍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接到開工命令後,他第一時間帶領技術管理人員,用3天時間就完成了帳篷的搭設及駐地水電的布設。

帳篷搭好了,對施工人員來說,住帳篷也是一種考驗。不僅要面對高原反應帶來的各種身體上的不適、煤氣中毒、凍傷的風險,晚上還要提防野生動物的襲擊。

就是這樣的條件,他們始終堅守在高原。

袁德龍(左一)和同事在帳篷研究施工生產工作

當“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候,只有山峰最喜與雪共舞。

而在中鐵十局的工程建設大軍中,與雪共舞“退伍老兵”有很多。他們似山,卻比山更挺拔,更偉岸。

本文轉載自中國退役軍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