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趙聲良:敦煌石窟研究的進展與前瞻

進入21世紀以來,敦煌石窟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由於20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大規模的敦煌石窟圖錄不斷推出,使學術界較容易查閱敦煌石窟藝術的內容;同時,隨著交通和旅遊設施的改善,到敦煌石窟進行實地考察有了更好的條件,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到敦煌石窟研究的行列中。敦煌石窟研究的成果也呈現與日俱增的態勢,在一些領域形成了總結性的成果,另一些領域則出現了開拓性的重要成果。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由敦煌研究院主編的大型專題研究叢書《敦煌石窟全集》(共26卷)陸續出版,這套叢書不僅涵蓋了對敦煌石窟的故事畫、經變畫、佛教史跡畫、密教繪畫等圖像內容的全面研究,還包括了對敦煌藝術中的建築、音樂、舞蹈、服飾、圖案畫、山水畫、動物畫等藝術以及民俗、科技等領域的系統研究,可以說是對敦煌石窟研究的總結性成果。此外,在敦煌壁畫圖像的研究中,仍陸續有新發現,如賀世哲、施萍婷等對金剛經變、楞伽經變、淨土變的研究;王惠民對十輪經變、地藏圖像的研究;劉永增、謝繼勝等對密教圖像的研究等。而且也有一些學者開始對某一專題進行系統研究,如張元林對法華圖像的系統研究;張小剛對佛教史跡畫的研究;賴鵬舉對敦煌石窟造像思想的研究等。一些學者由壁畫圖像的新考訂,擴展到對洞窟開窟時代的討論,乃至對其歷史文化背景的深入探討。

在石窟考古和美術史研究方面,出現了開拓性的成果。以樊錦詩為代表的文物工作者經過十數年的努力,完成了《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不僅對洞窟內容做詳盡而客觀的記錄,而且在敦煌石窟的考古研究上具有多方面的突破,在洞窟中的主題內容考訂以及時代的推斷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同時採用數字化掃描等最新科技進行測繪圖的製作,參考C14探測技術進行年代分析,體現了考古學與科技的結合。按敦煌研究院的計劃,全部敦煌石窟的考古報告將會編撰成100冊。在敦煌學已發展了一百多年之後,石窟本體的考古報告雖然才完成了第一部,反映了其艱巨性。但畢竟經過長期探索,形成了一定的規範,為今後的石窟考古研究開辟了道路。此外,以筆者領銜的團隊編撰的《敦煌石窟美術史(十六國北朝)》,意在以美術史學的方法對敦煌一千多年的美術進行系統研究,特別是對美術風格、樣式及其源流的深入研究,揭示敦煌美術發展的脈絡及其藝術史的意義。按計劃,全部敦煌石窟的美術史研究將要完成5卷。

在敦煌服飾研究領域,雖然早年已有研究,但在21世紀初有了成規模、有計劃的研究,這方面主要有以包銘新教授為代表的東華大學服裝學院研究者對吐蕃、回鶻、西夏、蒙古等古代少數民族服飾的研究和複原;以劉元風領銜的北京服裝學院的研究者對敦煌各時代,特別是唐代人物服裝以及裝飾繪畫方面的研究,等等。這些成果不僅在敦煌石窟研究中開拓了新領域,而且對中國染織服裝史的研究起到了促進作用。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從美學、音樂、舞蹈以及民俗文化、古代科技等方面對敦煌石窟進行了研究,限於篇幅,不再詳述。

敦煌石窟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寶庫,目前研究仍非常不足,對其中的哲學、宗教、藝術等方面的內涵遠遠沒有研究透徹。因此,今後的研究首先應該注重從宏觀歷史文化的角度來探討敦煌石窟的本質特色、價值意義等。從敦煌石窟一千多年不斷營建的歷史中,揭示石窟藝術所反映出的各時期宗教思想、文化思潮、藝術審美等因素的歷史變遷。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雖然在各地留下了無限豐富的歷史遺存,但像敦煌石窟這樣延續了一千多年,各個時期都保留著大量豐富圖像資料的文化遺產則是絕無僅有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敦煌石窟,應該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特質,為更好地傳承、創新中華文化服務。敦煌位於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在石窟藝術中包含著無比豐富的多種文明交匯形成的多元文化內涵。千百年的石窟營建反映了不同民族對石窟文化的貢獻,更體現出中華文化在保持本民族優秀傳統的同時,不斷吸取外來文化藝術的成果,形成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藝術。這一點尤其有助於我們今天從根本上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認識“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意義。

敦煌石窟的圖像研究經過了數十年,發表了大量成果,但仍有相當多的工作需要進行。比如目前的研究僅限於有相關證據支持的內容,還有大量十分重要的圖像,比如每一個洞窟的主尊定名,大多數洞窟還無法確定。這牽涉到一個洞窟的主題思想,在沒有文字可考的情況下,若能借助新科技支持,如通過光譜分析從壁畫上找出消失的文字;若無法獲得直接的證據,就需從佛教文化發展的背景來考慮。因此,以考古學為主,綜合多學科進行研究,是今後發展的方向。另外,對迄今為止的圖像研究進行理論總結,為後續研究提供方法論支撐,也是今後要推進的工作。

由於敦煌石窟主體是建築、繪畫、雕塑的綜合性藝術,而其中又包含著音樂、舞蹈、服飾等。對這些傳統藝術的研究,往往會直接影響當代新藝術的創新。當今藝術(包括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服飾乃至影視、動漫等)諸多領域如何在繼承敦煌藝術的基礎上創作出具有時代精神和中國特色的新藝術,這是藝術家們十分關心的課題。從20世紀四十年代以來,敦煌壁畫就對一些畫家產生過重要影響。20世紀七十年代以後對敦煌音樂舞蹈的研究,催生了著名歷史舞蹈劇《絲路花雨》、富有特色的“敦煌舞”等。21世紀以來對敦煌服飾的研究,也促使一些服裝設計師設計出富有敦煌特色的時裝。隨著敦煌石窟數字化工程的開展,一方面使世界各地的人們有機會了解和認識敦煌藝術,激發了國內外學者對敦煌石窟進行研究的熱情;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多種新媒體利用敦煌進行藝術創新、社會教育等,並取得了顯著成果。特別是今年以來,為了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敦煌研究院與多方合作,通過多種數字化新媒體手段,加大了敦煌石窟藝術研究成果的共享與普及,進一步引起了諸多藝術領域的關注與互動。相信今後敦煌石窟研究的深入必將對中國人文社科研究以及文學藝術創新產生深遠影響。

來源:光明理論,作者:趙聲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