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做事貴在“用心”:用心專一,則事有所成

古人治學,常常因心無旁騖,而有諸多“癡”“醉”之舉。據《北齊書》記載,南北朝時期天文學家信都芳以研習算術、天文為樂,嘗對人言:“算歷玄妙,機巧精微,我每一沈思,不聞雷霆之聲也。”另據《東坡全集》記載,唐朝書法家歐陽詢曾經騎馬趕路,見路旁一古碑為晉朝著名書法家索靖所題,旋即下馬觀看,許久才捨得離去。走離不遠,又折返回來,繼續下馬觀察,“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二人用心之專,由此可見一斑。

所謂“癡”“醉”之舉,並非愚鈍笨拙,實為用心專注,不顧其余,如癡如醉罷了。古往今來,大凡有所成就者,都絕不可能是三心二意、朝秦暮楚之輩,大多是用心專一、篤志前行之士。緣何?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春華秋實,這些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清朝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雲:“天下未有心不在是事而是事能詣極者,亦未有心心在是事而是事不詣極者,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其言,闡述的也是“時間精力在哪裡,成就收獲就在哪裡”的道理。

“守少則固,力專則強。”用心一者,寡欲靜心,方可沉潛於事。《莊子·達生》記載有一則“粘蟬”的故事,孔子在路上見到林中有老人以竹竿粘蟬,技藝嫻熟令人歎為觀止。孔子詢問其中的門道,老者說自己在捕蟬時站得像樹樁一樣,視拿著竹竿的手臂為枯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此之可謂用心於一時。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廬山、茅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藥工等為師傅,考古證今,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方完成鴻篇巨製《本草綱目》。此之可謂用心於一世。

用心一時也好,用心一世也罷,考驗的都是鑽研的功夫、堅韌的定力。用心專一,則事有所成。反之,“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面對世間林林總總的選擇和形形色色的誘惑,有的人一味求權勢、慕虛名,卻對業務提升淺嘗輒止,不願深鑽細研、不願勞心費力;有的人雖然時常感受到“本領恐慌”的壓力,常立志卻無恆志,學也學了,屢“掘井”卻從未“汲泉”;更有甚者,片面求速成、速效,在學問、業務上抄襲剽竊、弄虛作假,最終毀了自己的名聲。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三種境界,也分別對應了“苦索”“懸想”“頓悟”三個階段。無論治學抑或立業,絕無一蹴而就、一步登天之理,必當專心篤志、久久為功,多下一些“癡”“醉”功夫,方可積跬步而至千里,從量變達到質變。

“不一則不專,不專則不能”。讓我們多一些專心致志,少一些心浮氣躁;多一些持之以恆,少一些朝三暮四;多一些善始善終,少一些虎頭蛇尾。

本文轉載自《文摘報》(作者常春暉),原文有修改,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