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以雙相障礙為首發癥狀的肝豆狀核變性1例|肝臟疾病疑難與經典病例(第四輯)

作者:智一曉華瑞(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肝膽胰內科)

點評者:陳軍(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

一、病例介紹

患者女性,24 歲,12 年前因發熱就診於當地醫院,查血象發現白細胞偏低,未進一步查明原因。8 年前因反覆出現欣快、言語增多及情緒低落就診於精神病醫院,診斷為「雙相障礙」,同時有白細胞降低及肝臟表面不光滑,給予單純精神類藥物治療,未進一步查明血象及肝臟改變病因。後持續服用精神類藥物,精神癥狀好轉後逐漸減少藥量。3 年前因藥物減量再次出現精神癥狀,先後多次就診於省內各大型醫院,給予精神類藥物治療及保肝治療,肝硬化病因一直未明確。1 個月前再次出現精神癥狀,同時有腹脹、腹痛、便秘等情況。既往無特殊病史。

入院查體:意志消沉,精神委靡。淺表淋巴結無腫大,皮膚、鞏膜無黃染。未見肝掌、蜘蛛痣,無皮膚及黏膜出血點。心肺檢查正常。腹部平坦,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未見靜脈曲張,腹軟,下腹部輕壓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肝脾肋下未觸及,墨菲征(-),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減弱。右手細微震顫,左上肢外展。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腱反射對稱,病理征及腦膜刺激征未引出。

入院初步診斷:肝硬化原因待查——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損害?遺傳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入院後輔助檢查:血常規顯示WBC 2.36×10^9/L,RBC 3.76×10^12/L,PLT 66×10^9/L。肝功能:ALT 41.5 U/L。銅藍蛋白0.14 g/L;銅13.0 μmol/L;24h 尿銅測定:1.05 μmol/24 h。裂隙燈檢查顯示雙眼角膜K-F 環陽性。凝血常規、離子、甲胎蛋白、尿常規、便常規及潛血、乙型肝炎血清學標誌物、丙型肝炎抗體、自身免疫相關檢查未見異常。

肝纖維化掃描:肝臟硬度10.1kPa(F2 ~ F3),脂肪衰減271dB/m(中度)。肝膽脾胰多排CT 平掃+三期增強:①肝硬化、脾大;②肝臟瀰漫性多發低密度影。頭顱MRI(圖11-1):雙側丘腦、基底核區異常信號。

診斷:肝豆狀核變性;肝硬化,代償期;脾功能亢進;雙相障礙。

治療經過:給予二巰基丙磺酸鈉(15 mg/kg)驅銅治療,每5 天為1 個療程,間歇期2 天,同時給予保肝、精神類藥物治療。7 個療程後患者精神癥狀可見明顯好轉,手部震顫緩解,複查血常規提示WBC 2.81×10^9/L,RBC 3.70×10^12/L,PLT 79×10^9/L,雖然血細胞仍較低但較前好轉。患者病情好轉後出院,隨訪顯示肝功能持續正常,繼續服用二巰基丁二酸膠囊及精神類藥物。

二、臨床診治思維過程

本病例特點:①青年女性,病程長,病情逐漸加重;②患者近8 年時間反覆出現精神癥狀,間斷應用精神類藥物治療效果尚可;③入院查體顯示患者意志消沉,精神委靡,伴右手細微震顫及腹脹、腹痛等消化系統癥狀;④輔助檢查提示血常規呈三系減少改變、銅藍蛋白降低、24h 尿銅升高、角膜K-F 環陽性,以及影像學提示肝硬化、腦部組織改變,明確診斷為:肝豆狀核變性;肝硬化,代償期;脾功能亢進;雙相障礙。

肝豆狀核變性需與以下疾病進行鑒別:

(1)精神類疾病:患者早期以精神癥狀起病,間斷口服精神類藥物治療,精神癥狀控制可,但患者有明顯的銅藍蛋白降低、24h 尿銅升高、角膜K-F 環陽性及肝臟和頭顱影像學改變,單純精神類疾病不會出現以上改變,所以考慮精神癥狀屬於繼發性改變。

(2)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以腹痛、腹脹等消化系癥狀起病,肝功能顯示轉氨酶輕度升高,肝臟纖維化掃描提示肝臟有纖維化改變,考慮我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較高,需排查病毒性肝炎所致肝損害,入院後檢查病毒性肝炎血清學標誌物均為陰性,遂排除該診斷。

(3)藥物性肝損傷:患者長期服用精神類藥物,未監測肝功能及影像學變化,現出現不明原因肝損傷,轉氨酶輕度升高及肝臟纖維化,需除外藥物導致的肝損傷,患者服用精神類藥物長達8 年,轉氨酶輕度升高,入院後監測肝功能顯示處於正常水準,且患者服藥期間未出現皮疹、皮膚瘙癢、關節疼痛等表現,遂可以排除該診斷。

(4)自身免疫性肝炎:本病多發於女性,有10 ~ 30 歲及40 歲以上兩個發病年齡高峰。患者為青年女性,有轉氨酶升高及肝硬化表現,不能排除自身免疫性因素,入院後給予檢查ANA 系列及抗M2 抗體均未見異常,考慮排除該診斷。

(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患者為青年女性,由於長期精神疾病導致體重偏胖,現出現肝功能改變及影像學改變,不能排除脂肪長期浸潤肝細胞導致的肝損傷,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不會引起眼部色素沉著、腦部影像學改變,故排除該診斷。

三、診療體會

肝豆狀核變性(Wilson』s disease)是遺傳代謝性疾病,體內銅異常代謝,引起體內銅沉積。銅作為微量元素參與線粒體呼吸、氧化反應、神經遞質合成等重要生理活動,廣泛分布於各個組織。

銅離子沉積到腦實質內可能引起神經或精神癥狀,起病初期青少年可以表現為學習成績下降、性格改變、衝動、情緒不穩定、性器官暴露及不恰當的行為,年齡稍大者表現為抑鬱症、妄想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特點。該病診斷標準明確,診斷相對容易,但是由於首發癥狀表現各異,共同之處少,因而在疾病早期明確診斷具有一定的難度。

以精神癥狀起病的患者中約有20% 首先就診於精神病專科,而從首發癥狀到最終確診的中位時間約864 天。本病例患者從有精神癥狀到最終確診大約8 年時間,病情逐漸進展,發展至後期肝硬化。對疾病早期正確診斷尤為重要,早期積極治療可以達到延緩疾病進展的效果。

據統計,約有1/3 的患者以精神癥狀起病,而肝臟改變不明顯,其中焦慮是最常見的癥狀。青少年時期發病的患者多誤診為和青春期相關的疾病。本病例患者最初表現為情緒低落與興奮交替出現,遂診斷為「雙相障礙」,並給予精神類藥物治療,療效尚可,遂未進一步檢查其他臟器病變。這提示我們面對精神疾病患者時應全面篩查各個臟器病變,以防漏診。

同時也有文獻報導,在長期規律治療的患者中也可能出現精神癥狀,約有70% 的患者會出現精神癥狀,可能與驅銅治療過程中銅離子在體內重新分布相關,可能出現一過性表現,也可能加重原有的精神癥狀,但隨著體內銅離子穩定,精神癥狀趨於好轉。

總之,提高對該疾病及各種類型精神癥狀的認識,對於疾病早期診斷及治療是十分必要的。加強對有精神癥狀伴有或不伴有肝損害患者的疾病篩查,從而避免漏診。本病例中青少年女性患者,最初的疾病表現為雙相情感障礙,逐漸進展至肝硬化,由此可見對疾病早期診斷尤為重要。

四、專家點評

精神性疾病的診斷必須建立在排除器質性病變的基礎上,很遺憾,該患者在出現「雙相障礙」就診時,已發現有白細胞降低及B 超肝臟改變,沒有進一步深究後者的原因,尤其在服用精神類藥物後,經常把肝臟生化指標的異常,歸結為精神類藥物導致的藥物性肝損傷,導致一再的誤診、漏診,提示我們精神異常合併肝臟病變的患者,非專科和專科醫生一定要注意肝豆狀核變性。近年來,隨著醫生認知水準的提高和檢測手段的進步,肝豆狀核變性已經由罕見病成為診斷率越來越高的疾病,可以單純以精神神經系統異常(腦型)或肝臟異常表現(肝型)為主,也可以二者混合(混合型)出現。該病例總結的經驗教訓值得大家學習和借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