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區塊鏈技術在城市公共圖書館管理中的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層出不窮。區塊鏈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性,獲得了各行各業的關注,也賦能各行各業。圖書館管理行業與區塊鏈技術同屬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範疇,天然具有協同效應。據媒體報導,2017年9月,國內第一家區塊鏈主題圖書館在深圳前海隆重揭牌,一些學者也對區塊鏈賦能圖書管理做了探索和研究。筆者試以自己的工作實踐為例,探討區塊鏈賦能圖書管理的可行性。

區塊鏈基本是一個分布式數據庫。其運作機制是,通過哈希值(HASH,又稱雜湊,類似於一段數據的“身份證”)的隨機生成,獲得一個重複率極低的、隨機的數字和字母組合,並在全網同步及生成下一個哈希值,保證數據唯一、不可篡改、可追溯。目前區塊鏈主要形態包括公有鏈、聯盟鏈、私有鏈等。公有鏈由於其高冗余、低TPS(每秒處理的信息交換數)而為業界詬病,聯盟鏈和私有鏈處理信息則相對高效。圖書館由於需記載的信息為海量的,因此本文擬在聯盟鏈或私有鏈範疇討論區塊鏈賦能圖書管理的方法。

一、大數據上鏈,方便溯源和分析

圖書管理工作職責包括把各類書分門別類放好,還要管理各種書籍的借閱和歸還。目前的圖書管理已經積累了讀者信息、借閱記錄、圖書入館等大數據。但是數據之間形成孤島,區塊鏈作為一種工具和載體,能夠打破這些數據孤島,高效利用數據。

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將圖書借閱的數據和讀者身份數據相匹配,並記載在區塊鏈上,形成“PDA(讀者決策採購)”等去中心化的分散式採購,讓讀者既能讀到想讀的書,又能讓圖書館更好地以服務者的角度去提供服務。

我們也可以將圖書採購的碼洋數和圖書借閱的數據相匹配,並記載在區塊鏈上,形成性價比較高的館配圖書方桉。讓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確保每一個買來的數據庫、每一本買來的書都能得到高效利用,惠及更多讀者。

二、區塊鏈賦能圖書採購、呈現環節

如今是信息爆炸時代,不管是傳統圖書採購,還是新興的圖書館採購,都是中心化的產物。傳統圖書館的中心化很容易理解,圖書館的工作者在圖書品類採購、過濾、呈現的過程中是“把關人”;而新興的圖書館採購利用龐大的讀者數據,應用成熟算法,圖書採購、擺放等依據讀者喜好。他們喜歡什麽就會看到更多相關圖書,容易形成“奶頭樂”的悲劇,有損圖書館的公共性。

有觀點認為,區塊鏈去中心化、可追溯的特性為圖書採購過程增加較為公開的規則。不過,筆者認為,區塊鏈技術在規避無效採購、重塑圖書館公共性等方面作用有限。固然,區塊鏈技術的信仰者所描述的願景是,將圖書的生產、採購過程按照時序放在鏈上,並通過共識算法,以投票機制決定圖書是否需要採購,從而淘汰偽書、劣書。但這樣做,最多只能方便人們去圖書生產的源頭,無法保證多數人認同的圖書就是真書、好書。即使有通證刺激人們去判別圖書真偽、好壞,這一點仍然難以做到。如果用讀者投票來決定圖書採購,確實本末倒置了。

在筆者看來,區塊鏈在圖書採購中的應用更多體現在優質內容遴選的層面。首先可以用通證經濟來起到激勵原創內容創作的方法。現在的圖書出版不缺乏內容,缺乏的是優質的內容。比如中美貿易戰成為讀者的關注點,讀者期待著中美關係專家對局勢的解讀,期待宏觀經濟專家對經濟走勢的研判,但是圖書市場中充斥的是斷章取義的危言聳聽。我們可以利用共識算法,算出具有優質內容的好書,從而買得多、擺在顯眼位置,優質內容的創作者也能得到更多的權益。而不是僅憑讀者的喜好,就推送大量良莠不齊的圖書內容給讀者,讓其沉浸其中不辨真偽。

現在的圖書市場“洗稿”現象屢禁不止。常常發生“李鬼”比“李逵”閱讀量大、傳播廣的情況。不僅有損內容創作者的權益,有時還會誤導讀者。但由於“洗稿”並非簡單的抄襲,可能只是借用觀點和例子,表達方式也往往有異於原文,識別和索償非常困難。我們可以將詞頻、語序等語料庫與區塊鏈技術相結合,讓“洗稿”者的稿子無法上鏈,避免“洗稿”問題的發生。

正如人民網區塊鏈業務總監張哲宇所說,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優秀傳統圖書出版社形成的嚴謹的採編體系、迅速的反應能力及圖書編輯專業的功底,足以讓傳統優質出版社成為區塊鏈化圖書市場的“超級節點”,成為判斷圖書能否上鏈的裁判員和控制內容導向是否合規的守門員。

三、區塊鏈賦能圖書版權保護

IP(知識產權)是文化藝術及知識成果權益的資產化,其體現了知識智力成果的核心價值,包含專利、影視、圖像、短視頻、音樂、攝影、電子圖書、網絡小說和創意等各種知識勞動成果。目前IP正以相互融合的趨勢高速發展。中國互聯網數字文化產業規模至少達兆元人民幣,但是產權保護意識不強,盜版橫行,創作人只能得到極其微薄的回報,且存在確權難、舉證維權難、產權交易難等痛點。圖書採購遭遇盜版書籍的情況屢見不鮮。

區塊鏈令IP可永久保存、不可篡改、永久可追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參與節點共同維護和管理IP數據庫,即使因網絡攻擊、自然災害或其他人為因素導致極少數節點損毀,也不會造成整個區塊的數據丟失、損壞。

筆者認為,區塊鏈賦能圖書版權(包括電子圖書、影音知識產權)保護主要應用於以下三個領域:首先,知識產權原創性證明。將文化產品的原創作者信息、作品內容信息、創作時間信息以及最初傳播信息加密上傳至區塊鏈,明確著作權、商標和專利權的歸屬。如保全網通過網絡插件對目標網頁進行截圖和源碼獲取,並產生操作日誌,記錄調用時間,將內容進行打包計算哈希值後,上傳至FACTOM區塊鏈(一條公鏈,應用場景為確保文檔、數據、文件和數據庫信息的有效性、完整性、歷史記錄和所有權)和比特幣區塊鏈進行電子數據保存。

其次,知識產權交換憑證。將知識產權原創者信息、產權獲得者信息,以及轉移時間和方式上傳至區塊鏈,可有效縮減知識產權交易程序,降低交易成本。中國已發布由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華夏微影文化傳媒中心等共同打造的微電影區塊鏈版權(交易)服務平台。圖書採購在這樣的版權交易平台進行,將會大大減少遭遇盜版的可能性。

第三,知識產權維權舉證。在此方面,杭州互聯網法院的一則判例頗具代表性。杭州互聯網法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一種形成存儲於電子介質中的信息,電子證據存在著虛擬性、脆弱性、隱蔽性、易篡改性等先天不足。區塊鏈具有開放性、分布式、不可逆性等特點,作為一種電子數據存儲平台,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穩固性的優勢。對於採用區塊鏈等技術手段進行存證固定的電子數據,應秉承開放、中立的態度進行個案分析認定。杭州法院對區塊鏈存證相關證據予以采納,並非僅僅基於區塊鏈存證本身,而是綜合多方因素。對知識產權保護而言,區塊鏈技術實質上是在多種技術支持下的一種可信工具,類似於數位相機、螢幕錄像軟體,區塊鏈技術使用的目的還是在於客觀記錄證據,並不是任何人將數據上傳至區塊鏈都能作為呈堂證供。

四、區塊鏈賦能圖書館內教育

圖書館是實現終身學習、在線學習、移動學習、分布式學習的最佳場景之一。各級各類學校、商業培訓機構、考試認證機構和行業協會等,經常借用圖書館的空間進行講座、教育活動。同時,也面臨運營成本高、資源共享難、資源質量低、學歷造假易等問題。區塊鏈技術能夠賦能圖書館內教育的各個環節,緩解以上痛點。

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發布了基於區塊鏈的學歷驗證系統,將證書獲得者的姓名、證書內容、發證方的名字、發行日期上鏈,使用一個僅有發證方能夠訪問的私鑰對證書內容簽名,生成一個哈希作為水印,供以後驗證是否有人篡改證書的內容。基於這套系統,在一個搜索引擎網頁上,用戶輸入證書獲得者的姓名,即可查驗真實學歷。在管理權限方面,證書所有者可以選擇公開哪些證書,並自行決定每張證書公開的範圍,甚至標記不再使用的數據塊,達到「刪除」證書的效果。中國中央財經大學、世紀互聯公司與微軟公司也共同研發了類似系統。

不少圖書館引入了在線教育。這種教育方法以其時間地點靈活等頗受讀者歡迎。基於智能合約的在線教育交易,無需類似支付寶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實現學習者與培訓機構、學習者與教師、機構與機構之間的點對點交易,加強資源版權保護,保證交易信息真實有效,杜絕欺詐,滿足消費者對於知識獲取實時性的需求,降低運營成本。教學問答等環節中,數字通證可以作為衡量社區貢獻度重要指標,易於建立核心激勵機制、流轉生態,激勵優質資源脫穎而出。

當然,區塊鏈賦能圖書館內教業也面臨一些挑戰。教育資源電子化所佔網絡空間巨大、區塊鏈技術冗餘高,不適宜將全部電子化教育資源上鏈。建議引入公鏈分層的解決方桉,只在確認版權、資源購買等關鍵環節將信息上鏈,大量的電子化教育資源仍在鏈下存儲流通。此外,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圖書館內教育領域可能存在隱私問題、缺乏靈活性等問題,與區塊鏈技術不成熟或現有的管理機制有關,需要針對調整。

(作者:香港國際新經濟研究院,內容來自鏈得得內容開放平台“得得號”;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鏈得得官方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