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500億的秘密:包郵區是怎麽煉成的?

行業故事-No.24

500億的秘密:包郵區是怎麽煉成的?

作者:喜樂阿

編輯:董指導/戴老闆

1853年的一天,晉商喬致庸做了一個宏偉遠大,但也被認為是必死無疑的決定。

他計劃到福建武夷山收茶,然後北上賣給俄羅斯人。喬致庸選擇的這條線路是由晉商常萬達所開拓,需穿湖入江、過河繞山,馬隊馳騁草原、駝隊跋涉沙漠,繼而到達中國唯一的陸路口岸恰克圖,後送至俄羅斯境內。這條蜿蜒曲折的萬裡茶路,被譽為黃金通道,但充滿艱險。

酷夏時如火烤一般,凜冬時又寒風刺骨,而春秋兩季又時常會有風沙驟至,黃天暗地、無法前行。而遇到河水上漲,也會面臨貨物、人畜被衝走的危險。然而,這些艱險困難,和戰爭相比,都不足一提。

由於皖北河南一隅的撚軍激戰不止、盤踞南方的太平軍也吹響了亂世的號角,這條黃金通道上,已經有數年見不到一絲商販的影子,道路上彌漫著茶農落荒而逃揚起的塵土,和死於刀劍之下無辜百姓的血水氣味。而喬致庸所在的山西祁縣,也剛剛湧進了一批茶農,他們妻離子散、衣衫襤褸,把這座古城映襯得更加蕭瑟。

喬致庸雖是商人,但秉承著“商興才能使民興”的行商理念,甚至會時常湧出為國為民的俠義。因此,他不顧兄嫂“我不想替你收屍”的苦苦哀勸,帶著十幾車裝著幾十萬兩白銀的車隊,從祁縣向武夷山邁進。為躲避太平軍,他們晝伏夜行,馬匹的鈴鐺也悄悄摘了去。走水路時,白天躲進江邊的蘆葦叢裡忍受著蚊蟲叮咬,晚間則利用江中大霧的時間風馳電掣。

一路顛簸後喬致庸到達了武夷山,從大呼謝謝救命之恩的茶農手中接過了一袋袋茶葉。雖然來的路上還算平安,但大夥合計後,還是認為來武夷山過於凶險,穩妥起見,需要再重新開辟一條萬裡茶道,而新茶道的開辟,則彰顯了喬致庸的商業天賦。

喬致庸細細考究一番,先後在湖南安化、湖北洋樓洞等地開辟了新茶山,為自己建下穩定的供貨源。隨後,他將散裝茶葉製成了便於攜帶運輸的茶磚,增加單次運貨量。在運輸線路方面,也增加了呼和浩特等多個轉運站站,避免了單一線路受阻的影響。而飽受帶著現銀與悍匪鬥智鬥勇的疲憊,喬致庸又開展完善了票號生意。

喬致庸開辟的茶道,不僅僅是貨物運輸線路,也成為了金融流通的渠道。遺憾的是,1862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中俄陸路通商條約》,中國的茶葉貿易從此被俄商壟斷。喬致庸成為這條貿易通道光輝歲月的最後見證人。

當我們細心探究喬致庸早期的財富密碼,不難發現,從建立供貨渠道、壓縮貨物,到水路交替、運茶北上,再到自建駝隊、橫跨蒙古,這背後其實是一套嚴格的物流體系在運作。貨通天下、匯通天下,不僅承載了一代代商人的夢想,也成為拉動中國商業滾滾前行的駿馬。

01

1405年,62艘巨型戰艦停留在江蘇劉家港口整裝待發。

領航人為三寶太監鄭和,他將帶著約28000名將士遠征印度洋,隨行的那艘大號寶船“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6],相當於四五倍的“維多利亞號”。這次遠航壯舉比哥倫布早了87年,比達·伽馬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6年。以至於英籍科學史家李約瑟不禁為鄭和這支海軍讚歎:同時代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都不是他的對手。

鄭和船隊的強大,令所到之處都震驚不已。1405年他們到達爪哇國時,恰逢東王和西王內訌,170名中國船員卷入紛爭被西王錯殺。西王得知錯殺之後,萬般驚懼,提出用6萬兩黃金以作補償,而當時的明朝百姓一年花費僅僅是一兩半白銀[9]。

跟隨鄭和一起遠揚的除了大明的盛大國威,還有青花瓷、檀香木等中國獨有的貨物。1406年,船隊停泊在一個名為“古裡國”的交易市場。四面八方趕來的商人們立刻被大明的瓷器吸引,青花瓷上雕刻著他們從未見過的花紋,光滑的釉面在陽光的照射下泛著神秘的光。最後,這些瓷器以每隻300貫到1500貫不等的高昂價格成交。

不只在古裡國,在任何鄭和船隊所至之處,大明商品不斷被商人們追捧哄搶。甚至於阿丹(今亞丁)國王不得不頒布命令:只有擁有珍寶的人,才有資格與大明帝國的使臣進行貿易[8]。被當做商品的大明瓷器,同樣也被視為昂貴的戰利品。16世紀,奧斯曼帝國入侵埃及,中國瓷器被當作稀世珍寶,被軍隊小心翼翼地運回首都伊斯坦布爾。

靠著幾十艘舳艫千里的船舶,一張日後被神秘銷毀的航海圖,和一隻巧奪天工的航海羅盤,鄭和為中國打造了一條舉世無雙的國際航運物流路線,一條和張騫媲美的海上絲綢之路。而世界回饋給鄭和船隊和大明朝的,則是源源不斷的白銀和延續數百年的朝貢貿易關係。

中國的瓷器、絲綢和茶葉,也被西方國家當做黃金般趨之若鶩。他們在美洲掠奪的大量金銀,隨後又宿命般地流向了中國:美洲1571年至1821年間生產的白銀至少有半數被運到中國,一去而不複返。中國甚至被形容為世界白銀的“終極秘窖”[8]。

這種“萬國來朝”的盛況,則從各國來華使者數量的空前增加而得以映證。在朱元璋時代,僅有17國來華建交,平均每年來6次;到了永樂時代,已經有46個國家來華朝貢,平均每年15次,且這些國家此前從未出現在以往任何一個王朝時期[3]。

鄭和下西洋的影響,並沒有因他的去世而被沉埋。65年後,達·伽馬登陸印度,洋洋得意之際卻被告知早於1418年前後已經有中國的大型軍事艦隊定期到這兒來做生意。甚至到了1508年,葡萄牙國王還會命令船員一定要弄清楚鄭和的情況,事無巨細[4]:

他們從哪兒來?怎來的?啥時候再來?每次都帶點啥買賣來?有沒有在這裡發展代購?

鄭和下西洋究竟所為何事,史學界眾說紛紜。然而,撇開歷史中詭譎神秘的皇帝陰謀論和國威震攝論,這場空前絕後的航海行動,卻象徵著1500年裡中國在開辟國際貿易物流通道方面的前瞻與進化,訴說著中國明朝時期的國力強盛和科技發達。

但幾百年後,神州大地上領先了近千年的物流體系,卻不得不接受西方發明的衝擊與改造。

02

19世紀下半葉,李鴻章瞞著整個大清朝,做了一件大事。

1876年11月3日,時任上海招商局總辦的唐廷樞和英國礦師馬立師(Morris)來到唐山市開平鎮喬家屯進行煤礦調研。他們要在接下來的3天裡,將開平鎮的每一個角落都勘測得清清楚楚,看看能否開採煤礦。這次出行至關重要,捉襟見肘的大清財政,指望著挖煤來增加收入。

5天后,開平煤礦勘察報告出現在了李鴻章的案頭上,同時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開平煤礦開採前景極好,是一大筆收入;壞消息是當地運輸條件過於惡劣,物流成本會非常高。為此,唐廷樞建議修建一條約百裡長的鐵路來運煤,但被告知難度很大後,他又把長度調整為了僅20裡。但這20裡鐵路,依然讓李鴻章愁破了頭。

李鴻章在修鐵路上的愁,已經持續了10余年。作為洋務運動的領軍人物,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如今的大清朝不得不靠西洋巧技才能在飄搖中維持住。因此,10年前,他提議清廷修建鐵路,但保守派以有礙風水、破壞龍脈為由百般阻撓。在大清土地上修造鐵路,幾乎是毫無可能。

事實也的確如此:1876年英商擅自修建的淞滬鐵路,在次年10月便被清政府以28.5萬兩白銀高價贖回,隨後全部拆毀,鐵軌、火車都扔進了高雄港。

然而,就在李鴻章幾欲放棄之際,一份聖旨卻讓不可能成為可能:朝廷準許礦區內一切經營措施,包括運煤道路的籌建,都無需另行請旨,可自行決斷。

於是,李鴻章在1878年8月開辦了開平礦務局,招商集股,開始采煤。開平煤“出煤極旺”,在1881年正月便可正式投產。聽到這個消息後,為保障煤礦運作,李鴻章巧妙地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他命唐廷樞於1881年二月開始興工,完成了蘆台鎮到胥各莊的運河河道,和胥各莊到唐山鐵路的路基工程。這項工程預計需要三四個月就能完成,也就是1881年五六月。

第二件事,他於1881年四月上報了一份關於開平礦務局情況的奏折。奏折中,他用大量筆墨描述了開平煤豐富的煤炭產量,來吸引當局注意力——“足供六十年之用,可與東洋頭號煙煤相較”。接著他表示主要的運煤之路為蘆台鎮到胥各莊的運河河道,最後稍稍提及礦區內運輸的路是一條馬路。

這份奏折和修建路基時間都暗藏微妙:第一,無論是開辦礦務局還是修建路基,清廷此前均一無所知,由李鴻章與唐廷樞完全掌控;第二,在還未得到清廷同意之前,李鴻章實際已經開始了鐵路計劃;第三,混淆鐵路與馬路之分,清廷壓根不知唐胥鐵路這件事。

多虧中堂大人高深的文學造詣,那份奏折輕鬆躲過了刀槍劍雨,清史上也得以多了一條自建鐵路。更重要的是,這條僅10公里長的唐胥鐵路,如一雙有力的手,一點點掰開日本等外商扼住中國民族企業頸項的枷鎖。

彼時,日本煤壟斷了天津市場。工廠不僅要支付每噸七八兩的高價,還要面臨被斷貨的威脅,敢怒不敢言。然而,開平煤開採後,依靠著鐵路運輸的高效以及勞動力的低廉,每噸煤到達天津也僅有四五兩價格,而且質量也完全可靠。兩年後,日本煤在天津僅剩1/3市場,10年後日本煤在內地便幾無市場[5]。

伴隨著唐胥鐵路的建成,中國第一架蒸汽機車的汽笛吹響了中國鐵路業的發展,陸路運輸不必再只靠人力或畜力。儘管“馬拉火車”的笑聞不斷被後人提及,但事後來看,用鐵路進行貨物運輸並反哺經濟,其實是“物流興國”的一個極小卻不容忽視的縮影。

一節節鐵路的鋪設,沒有挽救清朝必然的倒下,但卻推動著中國物流格局的悄然改變。而在提高運輸效率方面,一代一代人的努力並沒有停止。

03

1993年,兩匹物流業的黑馬從印染廠裡奔馳而出。

時值“92下海潮”,廣東的王衛和杭州的聶騰飛不約而同地離開了他們所在的印染廠,一股腦扎進了由中國出口貿易窗口大開而產生的巨大洪流中。無論是杭州進出口貿易的急速發展,抑或是港深之間頻繁不斷的信件來往,都在締造著尚在萌芽中卻有無比廣袤的快遞市場。

90年代初的信件寄送大部分人只能選擇郵政快遞,但由於郵政是體制規劃,寄送時間都是統一固定,因此被稱為“特快專遞快不起來”。以從杭州到上海為例,一張外貿單走郵政至少需要3天時間,等單子到了市場可能早就被其他公司鋪完貨了。但如果用人力帶貨,在火車上坐一宿,第二天騎自行車到市區,便僅用一天不到。而商機便隱現於此,人力帶貨也成為了中國民營快遞的最初模式。

1993年,一台方便走街竄巷收貨的摩托車,一張可以準時發車的火車票,和一尊能熬夜不打盹、站一個通宵不怕累的身體,成就了早期的王衛和聶騰飛。從此,南有佔據港粵市場的順豐,北有以聶騰飛為核心的桐廬幫(四通一達)。

但是在聶騰飛等人稱雄稱霸之前,他們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頂著“黑快遞”的帽子,躲過來來往往郵政員巡邏的影子。為了不暴露目標,每個快遞網點不設快遞招牌,隱藏在轉彎抹角的巷弄裡。但由於價格優惠、效率高,每個網點設立不久便就會有人絡繹不絕地前來,導致暴露,隨後被郵政罰款取締。

面對廣闊的市場,野蠻生長的快遞業並沒有因此而退縮,他們一邊爽快地交著罰款,另一邊就派人去尋找下一個“據點”,第二天便又東山再起。而為了搶市場,競爭也格外激烈:價格戰把利潤壓到每份快件只有幾毛錢;而當價格低到不能再低後,就用打群架解決問題[10]。

草莽時代,野字為王,靠著這些方式,桐廬幫、順豐搶走了郵政、DDS等老大哥的份額,站穩了腳跟。然而快遞的江湖,很快迎來了可以掀海翻浪的馬老師。2003年,馬雲成立淘寶,當年交易額突破3400萬元。第二年,淘寶單日成交規模便超過900萬元,是同時期易趣的13倍,而中國的網民也在這一年超過300萬人次。

淘寶的壯大,網民的增多,也為快遞業帶來了一次巨浪。

喻渭蛟成為第一個衝浪的勇者。2005年,他叩響馬雲的辦公室,提出圓通希望以12元的單價跟淘寶合作。當時郵政一單快遞費約24元,民營快遞一單約18元,而圓通提出的價格,不僅低於平均價格,也幾乎和成本價格無差。圓通此舉被業內視為自毀長城、也成為眾矢之的,但喻渭蛟毫不畏懼。

隨後圓通業務規模出現了爆炸式增長,同行們感歎喻渭蛟的果斷前瞻,也紛紛羈泊淘寶這艘大船。中國現代化物流企業經由馬雲完成了史上最大的一次匯聚,快遞業的天花板則不斷地被新一輪“雙十一”的爆倉刷新。2013年1月27日,在西安市肖裡村的順豐公司,快遞業成為總理口中的中國經濟“黑馬”。

巧的是,4個月後,由馬雲牽頭的菜鳥網絡(以下簡稱“菜鳥”)成立,在如此謙虛的名字背後,它還有一個更為宏大的目標——搭建全球智能物流骨乾網。如果8年前圓通對淘寶的“投誠”是扔進湖面激起層層波紋的石子,那麽菜鳥的建立便是在森林中煽動翅膀的蝴蝶,一場風暴便由此而來。而外界的猜測也沸反盈天:這是準備收割快遞業嗎?

但其實菜鳥建立的初衷與“爆倉”有關。2009年,淘寶第一個“雙十一”橫空出世,當日超過5200萬元的銷售額把各家快遞公司打得措手不及,所有員工加班加點整整幾周後才將所有快件處理完畢。隨後的每年“雙十一”,儘管快遞業不斷加強應對措施,但“爆倉”仍是從不缺席也不遲到。激增網購需求,催促著物流行業的改革。

2014年7月,菜鳥正式對所有快遞公司推出了統一的電子面單服務,省去了商家不斷調整格式以應對不同快遞交付標準的煩惱,也為快遞公司打通了快件數字化功能以優化流程。各家快遞公司一邊豎起大拇指,一邊卻緊閉大門,不作回應。大家擔憂的是——如果電子面單的掌控權完全由他人控制,無異於“被賣了還幫忙數錢”。

民營快遞起始於草莽,擔憂也顯得有些江湖氣。於是,時任菜鳥COO的童文紅,也在杭州太極禪苑設了一場江湖茶話會,廣發江湖帖邀請快遞公司老闆。茶會的內容很簡單,主要澄清了兩點:第一,電子面單只是一項產品工具,發單權依舊握在快遞公司手中;第二,菜鳥不會搶食快遞市場的蛋糕。

這一次中通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掀開了中國現代化物流體系逐漸透明的第一步。兩年後,中通所接收的電子面單率便超過了90%。同時,菜鳥的電子面單開放免費申請接入,徹底普及於物流業,6年來累計服務800多億個包裹,降低全行業成本160多億元。毋庸置疑,電子面單只是物流革命的號聲,更大的戰役正一步步開展。

04

2018年7月13日晚上8點30分,28歲的上海白領小芳和46歲做手機殼出口的義烏人老陳,都在一刹那陷入了人生谷底。

讓小芳煩惱的,是一瓶業已見底的粉底液。明天繁重的工作,顯然沒有提供時間讓她去商場專櫃採購,那麽後天光鮮亮麗地參加前男友婚禮的計劃便即將破碎。她訂購的粉底液,必須在24小時內到貨。

而做了多年貿易的老陳,也同樣焦急地像熱鍋上的螞蟻:俄羅斯平郵再次漲價。三個月前的那次漲價,他還能勒緊褲腰帶,如今扣除運輸費用等成本後,計算機上赫然顯示著每單虧損三塊錢,到底做還是不做?

小芳和老陳的案例很有代表性,一個涉及國內物流的效益最大化,另一個則是跨境物流的現代化發展。但都指向了一個現象,在中國全面轉入數字經濟的歷史背景下,傳統的物流模式已經無法適應。

科技史史學家李約瑟曾提出過一個難題——為什麽古代中國在技術上領先世界數千年之久,在近代的科技革命裡卻鮮有參與?而從李約瑟難題可以推演出另一個問題:為什麽如今中國的互聯網服務能夠如此領先世界?

現代會的物流基礎設施,就是答案之一。在鄭和年代,一次貨物遠航來回需要2年;在喬致庸時期,一趟萬裡茶路至少需要3個月。而現在,只要你人在江浙滬,大部分網購商品,不僅無需運費,更是在一兩天之內就能送到。

以這瓶承載著小芳輾壓全場重任的粉底液為例,當系統收到訂單時,菜鳥的全球供應鏈數據就開始活動:海外商家的訂單產生,與海關合作的數字清關技術,菜鳥布局的全國17個保稅口岸之一的寧波慈溪倉,城市中的配送站,中間數據的打通和智能分析,快遞小哥最後一公里的配送,這一系列合作成全了一次次日達的海外購物。

7月15日早上9點55分,小芳被快遞員的敲門聲叫醒。捧著快遞盒,小芳不由地腦補了晚上自己驚豔的出場畫面,衝著快遞小哥美美地一笑。

而義烏的老陳,也終於不用薅頭髮了。菜鳥推出了超級經濟物流專線:低客單價的小包裹可以從香港出發,實現低價(物流成本4元);打通與俄羅斯平郵的數據對接,實現全量包裹的數據化管理。數據表明,菜鳥的這條專線至少降低了俄郵300%的錯誤率,大大減小了退貨率[12]。

那天老陳在朋友圈寫下:如果沒有這條線路,我就完了。

從更廣闊的的圖景來看,中國的快遞行業就是由小芳這樣的消費者和老陳這樣的服務者組成。在2018年,小芳們一共收到了接近500億件快遞,而老陳們則每天要處理1.4億件包裹,這一數字超過美、日、歐發達經濟體之和,連續五年世界第一,是第二名美國的3倍多。

這個產值已超6000億的龐大行業,已經深深嵌入到了中國人的生活之中。

05

有網友總結當代的“新三大不平等條約”:北方集體供暖、無座火車票原價和江浙滬包郵。

江浙滬包郵的橫空出世,是中國快遞和電商發展的集中體現。江浙滬總面積僅約20萬平方公里,但區域內消費人群超過1.6億,消費力度位居全國前列,又是小商品生產聚集地,而道路一體化又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令全國羨慕的包郵區。

不過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這項讓江浙滬人民傲嬌的特權,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從2015年起,全國的平均包郵率就開始跟江浙滬持平,均超過87%[11],但到了2016年,中部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河南五省包郵率已經達到89.4%,力壓同期江浙滬的包郵率的87.3%,晉升為全國第一,而即使是內陸偏遠省份,包郵率也達到了85%。

因此,南方集中供暖還遙遙無期,全國包郵的趨勢就已經撲面而來。跟當年率先在上海普及、後來逐步推向全國的照明路燈、抽水馬桶、報紙雜誌、現代商場一樣,包郵背後的物流服務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的“新一代基礎設施”,它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中國經濟的版圖。

比如在山東臨沂水湖村,村民們每天生產30萬個金蛋,裝上貨車運往全國各地的“砸金蛋”現場;在遼寧興城,工人們每年製造2.2億件泳衣,60塊就能包郵;在江蘇灌雲縣,每年有超過10億元的情趣內衣被塞在快遞箱裡,送到全國各地那些紅著臉收貨的男女手中。

這種“新一代基礎設施”,離不開三隊人馬的努力:超過300萬連年無休的快遞小哥、絞盡腦汁鑽研數字化的物流工程師、和以菜鳥為代表的現代化物流科技企業。

建國以來,中國從“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人肉送貨狀態,到卡車、火車、飛機專線,甚至無人機投送;從“車馬很遠,書信很慢”到當日甚至30分鐘送達;從信件到衣物再到吃喝玩樂的幾乎一切,物流業的提高改善大大提升了中國人的生活質量。

當年冒險去武夷山收茶的喬致庸肯定不會想到,150年後的現代中國人動動手指頭,西湖的龍井、信陽的毛尖、福建的烏龍,雲南的普洱、六安的瓜片……全中國所有的好茶都能在一天之內送到,很可能你下完單去燒開水,還沒等水開,快遞員已經到門口了。

這些“懶人的福利”,這些拇指滑動即得的美好生活,不就是我們熱愛現代生活和這個時代的重要原因嗎?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請順手點個"在看"吧~

參考資料:

[1]. 萬裡茶路(晉商五百年),張喜琴 劉建生 劉成虎,2014

[2]. 喬家大院,朱秀海,2017

[3]. 走向多元文化的全球史:鄭和下西洋(1405~1433)及中國與印度洋世界的關係,陳忠平主編,2017

[4]. 托雷·多·通博國家檔案館中有關葡萄牙人航海與征服的文獻,張天澤,1988

[5]. 中國物流近代化研究(1840-1949),賈杉,2009

[6]. 1405鄭和下西洋,紀錄片,2005

[7]. 唐胥鐵路史實考辯,潘向明,2009

[8]. 1405鄭和下西洋600年祭(祝勇文化筆記),祝勇,2005

[9]. 海殤·鄭和航海六百年祭,劉登閣,2005

[10]. 快遞簡史:“老鼠會”順豐與“桐廬幫”四通一達,榮大一姐,2017

[11]. 中國那麽大,憑啥只有江浙滬包郵?人生資本論,2017

[12]. 從中國跨境到俄羅斯的手機殼,2018,數字化零售

題圖來自tuchong.com,已獲授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