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踝關節問題處理及貼扎技術

踝關節問題處理及貼扎

播放GIF

踝關節問題處理及肌內效貼布的使用

踝關節

嚴格來講,踝關節由內踝(脛踝)、外踝(腓踝)及距骨組成。

這三部分組成距小腿關節,是足踝主要承重關節。

然而,術語「踝」通常用於描述整個後足區域。

我們將在這個背景下討論踝關節損傷及扎貼療法。

足踝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包括26塊骨、35個關節,以及超過100條肌肉、韌帶及肌腱等,幫助足部得以適應環境。

足部基本功能包括:

1、支撐人體體重

2、控制、穩定腿部

3、適應不同地形

4、提升人體

5、減震

所有這些活動均需要骨骼與軟組織系統高度協調才能完成。

足部要實現所有這些功能就牽扯到距下關節的三平面運動。

距下關節的三平面運動要使用足部及小腿的內部、外部肌肉。

距下關節活動過度或受限改變骨骼相對位置,影響肌肉功能及平衡,大部分足踝的力學損傷都是由此引起的。

理解三平面運動及其對足部及腿部的影響是在足踝部位使用肌內效貼布的基礎。

以過度旋前形式表現出來的距下關節過度運動及運動不足是引起踝關節力學損傷的主要原因。

由於距下關節及脛骨之間存在關聯,過度旋前/旋後會改變正常關節位置,脛骨因此向內或向外過度旋轉,導致骨骼失去其應有形狀。

這時,相關軟組織承受額外的應力及應變,即拉長或變短,導致肌肉失衡,出現肌肉功能障礙。

理解肌肉失衡的成因對於有效使用肌內效貼布至關重要。

足踝損傷十分普遍,常見損傷部位是踝周圍區域(內側及外側)及中足部位(內側及外側)。

這些部位的峰值載荷很大,足的內部及外部肌肉活動也最多。

足踝內翻及外翻扭傷是急性足踝創傷的兩個常見病症。

踝內側疼痛(過度旋前)

無創傷史的踝內側疼痛很可能是由過度旋前引起或導致加劇的。

常見疼痛部位是足踝內側踝後部。

疼痛源於脛骨後肌肌腱炎,脛骨後肌主要負責足部內翻。

脛骨後肌薄弱還會增加相關肌肉的肌肉活動。

並會伴有內側支持帶腫脹,這是常見的水腫部位。

踝外側疼痛(旋後)或前足外翻

慢性踝外側疼痛通常伴有足部旋後(高足弓)或足部旋前且前足外翻角度高。

足踝外側肌肉,特別是腓骨長肌主要負責控制足部外翻。

足部旋後時,這些肌肉需要加倍做功幫助足部外翻。

外踝常見局部腫脹及水腫,是繼發關節炎改變或慢性軟組織功能障礙。

跟骨後側疼痛(跟腱)

跟腱控制足部蹠屈,為步態蹬離期提供向前的動力。

因此,跟腱損傷相比小腿前側其它肌肉損傷更加普遍。

急性損傷情況下,扎貼在休息/恢復階段應專註於減輕腫脹,康復階段則需要抑製貼法來支持正常肌肉活動,減弱肌腱的拉力。

貼扎方法

效果:減輕疼痛、消除腫脹、穩定踝關節。

圖解

1、減輕疼痛 採用X型貼布

擺位:舒適體位 。X型貼布中間錨固定於痛點,尾向各端延展。

2、消除腫脹:採用爪形貼布(自然拉力)。

擺位:患足蹠屈,可略內偏。

爪形貼布:一條貼布的錨固定於外踝上方,尾向遠端腫脹處延展。

另一條錨固定於內踝上方,尾向遠端腫脹處延展。兩條貼布如兩手交叉,包覆於腫脹處。

3、穩定踝關節:採用I形貼布(自然拉力及中度拉力 )

擺位:踝足中立位。

「I」形貼扎:以足外踝內 翻型扭傷的患者為例,錨固定於外踝直上,用自然拉力垂直向下延展,繞過足底後用中度拉力,止於內踝直上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