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江西中醫藥「走出」精彩

我省江中集團、匯仁葯業等企業生產的中藥和保健品越來越受外國友人歡迎。 本報記者 朱文標攝

中國江西網訊(本報記者 張曉欣)從熱敏灸醫院到熱敏灸小鎮,熱敏灸這項源自江西、聯合國向全世界推廣的唯一原創中醫藥技術,正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在突尼西亞、葡萄牙、瑞典設立「中醫中心」,逐步推進中醫藥落戶海外。打造江西版MBBS(中西醫臨床專業),讓中醫藥借船出海,近千名懂中醫藥的留學生猶如種子播撒到世界各地,講述江西中醫藥「走出去」的精彩。

從熱敏灸醫院到熱敏灸小鎮

焦琳,41歲,江西熱敏灸醫院主任中醫師,從2015年開始,除了日常教學和門診,她多了一項新工作——飛往世界各地舉行熱敏灸學術講座。俄羅斯、西班牙、韓國……採訪中焦琳報出一串去過的國家名字,下個月她還要動身去巴西。

胡丹,31歲,2012年江西中醫藥大學碩士畢業,熱敏灸醫院主治中醫師。因為英語學得不錯,從大三開始,她成為學習熱敏灸技術「洋學生」們的翻譯,畢業了成為帶教老師,迄今,與「洋學生」們打交道已10年。

張波,40歲,江西省中醫院副主任中醫師,2017年曾赴巴西進行熱敏灸技術培訓。

對焦琳而言,雖說屢屢跨出國門,但這些常人眼裡的「美差」往往任務重、時間緊,一周時間掐頭去尾剩下四五天得跑多個城市作講座,不過想到能讓更多人了解熱敏灸,自己辛苦點也「值了」。

胡丹說,自己打交道的「洋學生」各種職業的都有,有的本身就是醫生、護士。但有一個共同點,剛來時對針灸感興趣,時間長了又喜歡上熱敏灸。畢竟有些人「暈針」,不扎針用艾條就能治病是件「挺神奇的事」。所以,最終他們回國時行李打包的「標配」是:學校自產艾條和陳日新老師寫的專著。

提起曾經的巴西之行,張波坦言,雖說只有短短5天授課時間,但學員已能做到學以致用,讓他頗為自豪。比如一個50多歲的聖保羅當地學員,因為膝關節變形,來上課時拄著拐杖,到培訓結束就扔了。原因是課堂上他明白了要對膝關節周圍的幾個穴位點按推拿,回家再用艾條灸穴位。

伴隨著焦琳、胡丹、張波們這些陳日新團隊成員的工作節奏,熱敏灸技術在世界各地落戶,譜寫著「走出去」的精彩。比如江西中醫藥大學與俄羅斯衛生部婦科研究中心和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國立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合作,開展教師交流、科研合作、共建熱敏灸中心,以熱敏灸治療俄羅斯常見病;熱敏灸分院落戶葡萄牙、瑞士、瑞典等國;與義大利羅馬大學、巴西安赫莫如比大學、阿根廷中醫藥學院在熱敏灸推廣、人才培養、教師互換等方面展開合作。

據統計,自2015年首家熱敏灸分院在葡萄牙設立以來,熱敏灸技術已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落戶。不過,接受採訪時,熱敏灸技術發明人、江西熱敏灸醫院院長陳日新透露,他眼下對熱敏灸技術海外推廣的興奮點已落在熱敏灸小鎮和熱敏灸技術的醫學研究上。

「加拿大阿爾伯特省卡爾加裡正在籌備建設熱敏灸小鎮,今年三月,我們去了當地。」提起此事,陳日新頗為振奮。熱敏灸小鎮不是隨便設立的,它有硬指標,首先是知曉率(70%),第二是認可度(50-60%),之後是接受度(40%),三個指標都要達標。因為存在文化差異,與國內比,這個標準有所放寬。在當地,我們為居民做了熱敏灸體驗和講座。體驗不用說,像以往一樣反響強烈。他們經絡敏感度高,灸後有反應的比例在95%以上。讓人高興的是講座他們聽得懂。比如艾灸量標準是專業問題。一個穴位應該灸多長時間?按國內教科書標準是10到15分鐘,但這個標準不能適應每個人。所以想效果好,一定要灸滿。灸滿的標準是什麼,這個標準原理是什麼?有人就圍繞這一點提出問題。國外治療講究標準化,我們也講標準化,但標準化中要貫穿個體化。提問者不但理解了個體化概念,而且考慮到了標準化和個體化怎麼結合。

在加拿大設立熱敏灸小鎮是一件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事情,畢竟眼下國內也只有山東設立了小鎮,實現了熱敏灸進村入戶。因此,這意味著我們有了一個可以更好地走出去、更好地傳播中醫藥文化的平台。

熱敏灸的基礎醫學研究,也在走向世界。從去年開始,我們和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合作推進熱敏灸腦科學研究。阿德萊德大學是世界知名大學,曾培養5名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一根小小的艾條,就那麼點熱量,怎麼就有那麼神奇的作用?這說明人體是一個精密的系統,穴位是體表一個個感測器和放大器,感測器一旦觸發,信號被放大後傳遞到大腦,調動了人體抗病機能。這項研究不僅僅涉及中醫,還涉及現代醫學對未知規律的探索,是一個新課題。採訪結束,陳日新如是說。

突尼西亞有個中醫中心

楊林全,55歲,江西中醫藥研究院主任中醫師,作為中國援突尼西亞醫療隊的一員,從2006年開始,他在當地陸續待了8年。

何水勇,47歲,江西省中醫院副主任中醫師,援突醫療隊針灸分隊隊長,2014年加入援突醫療隊,迄今已4年。

翁劍鋒,39歲,江西省中醫院人力資源部主任、中國援突尼西亞中醫中心項目中方醫院執行人。

據介紹,為了更好地為當地患者提供服務。1994年,由兩國政府牽頭,位於首都的蒙吉·斯利姆公立醫院與中國援突醫療隊合作成立中國針灸中心。

楊林全介紹,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江西就承擔了對突尼西亞援外醫療任務。江西醫務人員和中醫針灸在當地有很好的口碑。「突尼西亞總理的媽媽都過來看病。剛開始我們也不知道,做幾次針灸後才告訴我們。」突尼西亞地處地中海沿岸,當地溫差大濕度大,風濕性關節炎是常見病,很多前來就診的老人肚子上有疤痕,問原因,說西藥不好,長期服用止痛藥把胃吃壞了,最後開刀。我們讓老人邊吃藥、邊扎針,然後慢慢減葯,結果有的老人一個星期就把西藥扔了。來突尼西亞旅遊的人多,口口相傳,結果美國、德國、義大利的遊客都會找到中心來。我們不僅為當地人看病,還為當地培養人才。針灸中心的教學項目每兩年招生一次,從1994年迄今已培養160多名針灸醫生。教學內容包括中醫基礎理論、經絡疏血、針灸操作技巧等。學員自主報名,具備全科醫生資質,由合作部門突尼西亞醫學院確認篩選。學員結束學習,通過考試和臨床實習後,可獲碩士學位。

何水勇則對中醫受當地歡迎的程度印象最深。中醫的針灸、推拿和拔火罐沒有副作用,在當地很受歡迎。「病人火到什麼程度,每天分隊5個人都是超負荷運轉,預約排到兩個月以後。」

在翁劍鋒看來,正是有了前期積累的口碑,醫院才有了將傳統的援外醫療與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結合,將針灸中心更新為中醫中心的考慮。我們的想法是中醫中心不只是針灸,熱敏灸和推拿,還有中藥和中醫學科也要納入,一句話,中醫藥要真正在海外落戶。突尼西亞位於地中海南岸,屬於阿拉伯民族,是法國、義大利的後花園,項目做好了,對整個阿拉伯世界和對岸的歐洲國家都有影響。去年開「中突中醫年會」,醫院去了6個專家,婦科、中醫外科等,都是我們的全國重點學科。

我們去了突尼西亞,對方衛生部部長助理、醫院院長、針灸中醫協會主席也來了南昌,雙方就中醫中心項目有很好的溝通。去年在北京,突尼西亞大使請我們去,在辦公室聊一個多小時,大使表達了幾層意思:第一對項目很感興趣;第二相信能做好;第三會跟蹤項目。所以今年在南昌開第二屆「中突中醫年會」,會請大使來「月台」。突尼西亞官方語言是法語,當下醫院已開始對婦科、骨科專家進行語言培訓。

江西版MBBS借船出海

周海補,24歲,來自巴基斯坦,江西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中西醫臨床專業2012級學生。

周平生,38歲,江西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留學生部主任。

周志剛,47歲,江西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

對周海補來說,2018年6月22日是個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在畢業典禮上,他從院長周志剛和副校長簡暉手上領取了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作為2004年加入國際教育學院的「老人」,2018屆學生是周志剛送走的第6批學生,此前,已有近千名留學生陸續告別學校。

周海補說,他會回國,參加職業醫師考試,開診所,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

周平生介紹說,目前學校生源來自32個國家和地區,以東南亞和非洲居多。學生畢業後都可以參加當地職業醫師考試,且大多能通過,拿到執業資格。即便是考試難度很大的美國職業醫師考試(USMLE),也有6人通過。同學通過了,會第一時間就告訴我。像印度等國家的學生很在乎這個學位。

周海補說,在自己所學到的中醫課程中,對針灸最感興趣。去年回國實習時媽媽頭疼就給她扎了針,將來開診所肯定用得上。

周平生說,在尚比亞執業的學生嘗試用針灸治療子宮肌瘤。按西醫觀點,肌瘤成形就已是器質性疾病,要做手術。但這名學生的嘗試獲得成功,當然這因人而異,也要看肌瘤大小。也因此,剛開始有學生對中醫課程不是很感興趣,後來有畢業生向學弟學妹反饋中醫用得上值得學的資訊,現在上課,學生對他講的東西主動深挖。

周志剛告訴記者,2016年,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與中醫藥大學、江中集團簽訂協定,三方合作共建國家中醫藥教育國際化試驗區。其實,在此之前,學校就參照英聯邦醫學教育體制推出了江西版的MBBS——中西醫臨床專業,MBBS英聯邦國家都認可,那麼,西醫教育模式加中醫課程就是我們的中西醫臨床專業,這麼做實際上是以中醫藥+國際教育的模式探討中醫如何走出去,是借船出海。MBBS畢業,學生可以做全科醫生,如果掌握了以針、灸為主的中醫外治法,就可以為病人解決諸如牙痛、關節痛之類的痛症,這在一些經濟尚不發達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還是很實用的。

講好「中國故事」

就中醫藥在海外的發展,江西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周秋生表示,有4個關鍵要素:首先,要獲得對方的法律認可;其次,要有群眾基礎,也就是說有市場;第三,對方要有一支職業身份獲當地政府認可的中醫藥人才隊伍;第四,要後繼有人,就是說教育這個環節要源源不斷輸送人才。在滿足這些條件的基礎上,雙方可逐步在醫療、教學、科研和產業等方面進行合作。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一個過程。記者採訪中也了解到江西中醫藥走向海外的諸多好消息:江西中醫藥大學、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聯合國內多所中醫院校在北京成立了世界傳統醫藥研究院,這是我國第一個由多所中醫藥院校與國外知名大學合作建立的研究機構,旨在推動中醫藥學和中醫藥產業現代化和國際化;首家岐黃國醫外國政要體驗中心落戶江中藥谷,讓各國政要和友人體驗中醫藥的神奇,讓江西中醫藥走向世界搭上「直通車」;成功舉辦世界贛商大會綠色與健康論壇,推動江西中醫藥走出去;江西中醫藥大學將聯手大唐電信等國企,推進中國—巴基斯坦中醫藥產業園建設,項目集產、學、研為一體,建成後將成為中醫藥第一個綜合性海外根據地。

可以說,江西中醫藥正健步走向海外,江西中醫藥正在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精彩正在徐徐展開。

專家訪談

有標準才能讓外國人更好接受

張大寧:國醫大師、天津市中醫腎病研究所所長,是六代禦醫傳人、中醫腎病學奠基人,任國際中醫腎病學術會議主席、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會長、腎病學會主任委員。

6月23日,張大寧在世界中醫藥大會第四屆夏季峰會做完報告後,接受了記者採訪。

「江西在中醫藥發展方面,醫療、教育、科研都走在全國的前列,我非常高興有機會來參加世界中醫藥大會第四屆夏季峰會,向世界同行學習,尤其是向江西的同行學習。」這是張大寧接受記者採訪時的開場白。

江西要打造中醫藥強省,走向國際就要注重療效。張大寧說,江西中醫藥走出國門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中醫藥的療效。這個療效是指廣義上的療效,它包括五個方面:防病、治病、康復、養生、延年益壽。而現在國際上對中醫藥的要求很高,不只是有療效,這個療效還要超過西醫才行。江西中醫藥要走出國門,就要把中醫藥超過西醫的治療理念、治療方法和治療效果充分展示出來。

江西要打造中醫藥強省,走向國際還要推動中醫藥標準化。張大寧表示,標準化就是要建立科學的中醫藥標準,並且是醫學界達成共識制定的標準。標準化表現在中醫中藥的諸多方面,大到中醫學的辯證標準,小到一棵中草藥的種植標準。有了標準,才能讓外國人更好地接受中醫藥。

(本報記者鍾端浪 實習生胡勇濤)

抓住機遇走出國門

樊代明: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消化內科專家,全軍消化病研究所所長,腫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臨床藥理基地主任。

6月23日,樊代明在世界中醫藥大會第四屆夏季峰會做完報告後,接受了記者採訪。

樊代明說,中醫藥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藥在新形勢下,要有所突破,有所創新,並且要和現代醫學相整合,「新的醫學體系必然要出來,要迎接整合醫學時代,用整合醫學的技術、方法、理念,開展我們中醫藥的理論研究、臨床實踐和藥品開發。」

江西是個好地方,「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樟樹是「葯都」。對於江西中醫藥如何走出國門,樊代明說:「現代江西中醫藥要走出國門,主要是要看清世界的需求。目前,世界各地的慢性病患者數量一路攀升,如果江西中醫藥在慢性病的治療上有所建樹,尤其是在疾病預防、保健以及病後康復上作出貢獻,那一定是世界喜歡的,供不應求的。」

「在江西省打造中醫藥強省目標的背景下,世界中醫藥大會第四屆夏季峰會在南昌舉辦,為江西中醫藥走出國門打開了一扇大門。」 樊代明如是說。

(本報記者鍾端浪 實習生夏華坤)

鏈接

「一帶一路」中醫藥有規劃

近年來,隨著健康觀念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中醫藥在防治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中的療效和作用日益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和接受。為貫徹落實《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中醫藥(含民族醫藥)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開創中醫藥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201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共同發布《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規劃涵蓋基本形勢、總體要求、主要任務、保障措施幾大部分。

根據規劃,到2020年,中醫藥「一帶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國內政策支撐體系和國際協調機制逐步完善,以周邊國家和重點國家為基礎,與沿線國家合作建設30個中醫藥海外中心,頒布20項中醫藥國際標準,註冊100種中藥產品,建設50家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示範基地。目前,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已同外國政府、地區主管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了86個中醫藥合作協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