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七十萬關東軍在蘇軍面前不堪一擊?來看看這一戰

一般都說,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在蘇聯軍隊的打擊下,七十萬關東軍不堪一擊。

事實上,絕非如此。

1934年至l938年間,日本侵略軍按照對蘇作戰計劃,在我國東北邊境修築了一系列築壘地域,在東部位於黑龍江省虎林縣烏蘇裡江邊的虎頭築壘地域,是日軍稱之為要塞的重點工程之一。從該築壘地域可以看到六公里外蘇聯境內的西伯利亞鐵路、伊曼鐵橋和東南高丘上的伊曼市。西伯利亞鐵路到了虎頭當面,由於進入了平原而暴露無遺。

     虎頭築壘地域的範圍包括虎頭山和平頂山地區。主陣地由虎頭鎮北面約兩公里的虎頭山以及相連的東猛虎山、中猛虎山、西猛虎山、虎北山等構成。其正面寬度約三公里,縱深約兩點五公里。主陣地內的山高大多在五十公尺左右。日軍利用這些相互連接的山建成了地上和地下的各種堅固工事。

     在地上,利用山地,丘陵及其死角,構成環形的、有一定縱深的、便於出入和觀察、便於平面和立體發揚火力的陣地。其工程包括出入口、觀察所、射擊孔、炮陣地、彈藥所以及通訊設施等。為了能抗住航空炸彈和大口徑火炮的轟擊,重要工事的頂部都澆鑄了約三公尺厚度的水泥並加蓋覆土。在這些工程的外圍,還築有野戰工事和一處飛機場。在地下,從山的底部,由多處向內掘進,並相互通連。在裡面建有發電站、指揮室、通訊室、休息室、廚房和各種倉庫等。另外還有垂直通到山頂的觀察所和各種通風口、排煙孔(見附圖一)

 

日軍修築虎頭築壘地域的最初企圖是:掩護一個軍由此出擊,以支援綏芬河和東寧正面的日軍主力向海參崴地區進攻;阻止從伯力南下增援的蘇軍,遮斷當面蘇軍的鐵路和公路運輸。因此,工事完成後,部署了較大的兵力,並由倉茂周藏少將為隊長組成第四國境守備隊,下轄十二個步兵中隊,十四個炮兵中隊和一個工兵隊,總人數約一萬二千人。但到l945年,該地域已由進攻出擊要地變為堅守防禦地域,兵力大部調出。重新組建了由西脅武大佐任隊長的第十五國境守備隊,下轄四個步兵中隊,四個炮兵中隊和一個工兵排、一個醫務班,總人數約一千四百人。其配置也作了相應的調整(見附圖二)。作戰期間,西脅武出差不在部隊,由炮兵隊長大木正大尉指揮。

 8月9日,烏蘇裡江一帶依然下著季節性的大雨,路線泥濘,河川漲水,能見度極差。就在這天凌晨一時許,集結於伊曼地區的蘇軍第35集團軍所屬三個步兵師、四個炮兵旅、兩個坦克旅以及一個高炮團和一個火箭炮團,突然對虎頭陣地進行猛烈炮擊。這次炮擊,由於事先作了準確的標定,使虎頭築壘地域的路線、地面工事、通訊設施、鐵路和車站等均遭到較嚴重的破壞,並給日軍以很大的殺傷。接著,蘇軍突擊部隊分兩路對虎頭築壘地域發起進攻。一路在南面約六十公里的倒木溝、東林子一帶橫渡松阿察河;另一路在北面約三十公里的小木河、阿布沁河口一帶橫渡烏蘇裡江,形成了對該地域兩翼策應的態勢。這時,未遭到炮火殺傷的日軍從睡夢中驚醒,匆忙進入預定陣地和地下工事。

    6時左右,蘇軍再次進行炮擊,同時約有兩個步兵營進至虎頭對岸的江邊,並進行強渡。日軍發現後,即以各種火力作密集的攔阻射擊,企圖阻止蘇軍渡江。但蘇軍的掩護火力更強,對日軍陣地的前沿、通道、火力發射點和制高點進行有效的火力封鎖,因而強渡獲得成功。蘇軍上岸後立即利用地形鞏固和發展渡河點的戰鬥。

    下午,蘇軍主力上岸後,以一部兵力增援突擊部隊,向日軍外圍陣地接近,大部兵力則按預定計劃繞過虎頭築壘地域向密山方向發展進攻。這天夜間,虎頭日軍利用蘇軍立足未穩、地形不熟、工事簡單和戰鬥疲勞的時機,組織約兩個中隊的兵力,在陣地各火力點的配合下,對外圍陣地附近的蘇軍進行突然而猛烈的襲擊,使蘇軍蒙受了不小的損失。日軍在進行夜襲中,將地面上的大批糧食、彈藥和兵器等物資搬入地下。

 10日,蘇軍采取穿插分割,逐步壓縮的戰術,再次發起攻擊。首先進行航空兵和炮兵火力準備。出動一百多架次轟炸機進行集中轟炸,使日軍的工事體系遭到更為嚴重的破壞,人員也受到很大的殺傷。炮兵則對日軍陣地內的通道、火力點、炮位和障礙物等進行破壞射擊。火力準備後,蘇軍的步兵和坦克對外圍陣地發起攻擊。日軍則依托工事頑強抵抗,並多次組織反衝擊,進行白刃格鬥。戰鬥相當激烈。到11日,蘇軍消滅了主陣地以南邊連子山日軍一部,佔領了靠虎頭鎮主陣地內的一座小山,摧毀了這座小山側面的日軍炮陣地。之後,為消除日軍的40榴彈炮對伊曼市和伊曼鐵橋等處的威脅,蘇軍用加農炮進行直接瞄準射擊。到l 3日下午,終於將日軍堅固的混凝土炮陣地和40炮一齊擊毀。此時,日軍已被壓縮到主陣地中猛虎山的制高點附近,隨即雙方展開了爭奪制高點的戰鬥。

    蘇軍在13日第一次攻佔主陣地的山頂時,很快就利用通風孔、煙道、垂直升降井,向地下工事澆灌汽油和投放炸藥。地下的日軍為減少傷亡和一氧化碳中毒,立即組織反擊,他們奔出各個地道口和工事向山頂衝去。然而,早有準備的蘇軍則以火力封鎖各出入口和上山的路線。

日軍盡了最大的努力,奪回一座山頭,但不久又丟失。再次控制了山頂的蘇軍,繼續向地下室澆灌汽油,投放炸藥,使地下室的日軍和從虎頭鎮躲進來的幾百名日本人,均遭到嚴重的殺傷。

        經過八天八夜的戰鬥,日軍的主陣地與平頂山陣地被分割,外圍陣地大部丟失,主陣地地面工事體系均遭破壞,制高點也已喪失,兵器特別是火炮損失嚴重,人員傷亡過半。但孤立無援的日軍仍作頑強抵抗,他們以殘破陣地作依托,組織敢死隊不斷實施反衝擊。敢死隊員在身上綁滿炸藥,衝入蘇軍陣地,然後拉火,與敵同歸於盡。這種武士道戰術,雖然對蘇軍有一定威脅,但已無法改變不利態勢。

 17日上午,蘇軍對虎頭日軍勸降未成,再次進行空襲和炮擊,步兵在坦克和自行火炮掩護下作近距離攻擊,對日軍地上工事的射擊孔、出入口和炮塔投進大量的手榴彈和爆炸物,迫使日軍防禦地域進一步縮小。之後,已控制了地面陣地的蘇軍,向各個地道口內投送炸藥。21日晚,難以再戰的虎頭日軍集合尚可行動的l9人,趁黑夜從陣地北面撤離戰場。至此,虎頭築壘地域的戰鬥以蘇軍的勝利而告結束。然而,日軍憑借堅固工事進行頑強的抵抗,卻使蘇軍付出了較大的代價。

    這次虎頭築壘地域的戰鬥,日軍以不到一個聯隊的兵力(其甲種聯隊為3,367人)抗住了蘇軍絕對優勢兵力十多天的猛烈攻擊,最後還有部分人員安全撤離陣地。這裡除了日軍的法西斯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以外,就防禦作戰方面來說,有幾點是可供研究參考的。

    這次虎頭築壘地域的戰鬥,日軍以不到一個聯隊的兵力(其甲種聯隊為3,367人)抗住了蘇軍絕對優勢兵力十多天的猛烈攻擊,最後還有部分人員安全撤離陣地。這裡除了日軍的法西斯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以外,就防禦作戰方面來說,有幾點是可供研究參考的。

    一、堅固而系統的防禦工事是堅守防禦不可缺少的條件。在這次戰鬥中,蘇軍的火力是十分猛烈的,有百餘架次的轟炸機進行輪番轟炸,各種火炮實施間瞄和直瞄射擊,還對各種地下工事采取直接投送炸藥和灌澆汽油的方法。在火力支援和火力掩護下,蘇軍步兵和坦克不斷進行衝擊。但日軍依托地上和地下工事,以薄弱的兵力進行頑強抵抗,主陣地易手八、九次,戰鬥持續了十多天,給蘇軍以重大殺傷。這說明預有設防的堅固陣地,是抗擊強大火力和步坦衝擊的基本依托。

    二、依托工事進行堅守防禦必須與積極的反衝擊相結合。虎頭日軍在依托工事作頑強抵抗的同時,不斷實施反衝擊,進行白刃格鬥。儘管由於力量懸殊過大,反衝擊不能從根本上改善防禦態勢,但給了對方以較大的殺傷和精神上的威脅,並使部分陣地失而復得,為有步驟地轉移地上物資和收縮陣地創造了必要條件。反衝擊是堅守防禦作戰積極性的一種表現。

    三,防禦工程的一切設施應防止被對方利用。各平面出入口要避免遭到火炮的直接射擊。通風口、排煙孔、豎井等應有防範措施。在虎頭築壘地域,蘇軍就是利用這些工程構築上的弱點,進行直接瞞準射擊,投放炸藥和灌澆汽油,而造成日軍大量傷亡的。

    本文作者 :王龍飛,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部門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