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13件隸書作品,評委告訴你為什麽能獲獎?

全國第四屆隸書作品展

共收到13825件投稿作品

經過評委會嚴格評審

共有234位作者入展

其中提名作品13件

因中國書協國展及單項展

取消“獲獎作品”

所以能被評為提名的作品

從某種程度上相當於“獲獎作品”

應該有一些過人之處

全國第四屆隸書展

13件提名作品及評委提名理由

1

安徽 馬端兵

局部

劉文華提名評語

我所提名的這件不是個性化很強的作品,較符合古法,堅持、尊崇傳統。既借鑒古法,又不生搬硬套。作品技法嫻熟且恰到好處,對漢隸的理解較為深刻,充分運用技法表現了漢隸精神。

2

北京 李正良

何來勝提名評語

李正良隸書五言對聯取法漢碑,有《張遷碑》《石門頌》筆意,用筆輕重有序,剛柔相濟,體勢放蕩,線條挺勁。結構巧拙相生,縱斂有致。墨色亦有枯濕變化,故整幅作品顯得既樸拙靈動又富節奏感,落款小字也具一定功夫。惟上聯“與”字之兩點略有習氣,下聯“還”字之捺筆稍欠力道,但仍不失為一幅成功之作。

3

北京 欒金廣

李守銀提名評語

欒金廣隸書對聯,取法漢代摩崖,寫得古拙樸厚,氣勢開張。觀其隸書在字形的寫法上比“延”字再嚴謹規範些,以及用筆的剛柔、自然的書寫性上稍加感悟。大字隸書創作尤難,作為一位多次以行草書獲獎的作者,今以隸書大字為之,足見其於古人處用心頗多,取法甚廣。為自己寫,不只為入展獲獎而寫。徐渭說“出於己而不由於人”,這就是藝術的本旨。

4

河南 張永剛

張建會提名評語

張永剛(致柔)這幅作品取法漢碑,而以《張遷》為主,兼采其他,且有簡帛意味,因此融合出之,顯得整飭大度,而不乏生動自然之趣。其用筆簡樸,體勢方嚴。章法能於空間構成之中,將字內與字外之對比關係進行藝術強化,細微處頗見大小、鬆緊、疏密之匠心,而又能統一於整體之內,緊湊渾成,不滯不悶,可見視角之獨特,別開生面。然仍須留意者:外化形式不可過度,要在自然天成中尋得;用筆稍顯單調,要於沉雄遲澀裡錘煉筆墨內韻。

5

江蘇 彭衷

張繼提名評語

彭衷先生此件隸書作品,整體感覺格調古拙,筆墨蒼渾。首先能明顯感受到其在漢代碑刻方面投入過一些精力,並能敏銳捕捉到其中樸質敦厚的審美元素,同時還能融入一些漢代民間書風的信息。其次,他在時代特徵的把握上,亦能自然表現出生動靈便的筆墨情趣。此外,在章法安排上,既具有傳統的形式,又能不受其約束,從而在其有序的構成中呈現出錯落有致、疏密多變的效果。可以說是一件較為成功的作品。如果從發展的眼光看,在諸藝貫通和個人風格的探索上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期待再上層樓。

6

江蘇 汪洋舟

李有來提名評語

汪洋舟的這件隸書作品從整飭嚴謹的漢隸中走出,雜糅了漢簡和磚瓦銘文的松活意趣,在整個展廳裡越發特別。今人習隸不外乎兩類,一為取法東漢成熟的名碑,處處注意細節,失去了漢碑的天氣;另一類則追隨當代名家,越寫越新,泯滅了自我。其實,兩漢隸書傳統寶庫中尚存諸多“礦藏”有待開掘,只是在這方面動腦筋的人太少。竊以為,取法東漢成熟的隸書自然是正格,但,如若審美能力、認識水準跟不上,往往會陷在裡面,為法所縛,作繭結殼,既難以寫出格調,也難以寫出味道。而取法西漢則是另一番景象,在此階段,由篆向隸過渡,這過渡期裡最是意蘊豐富,樸素簡括中有一股勃鬱之氣,天氣博大且愈發有味道。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對汪洋舟的取法是肯定的。當然,他的這件作品雖不乏性情和味道,但也存在不少問題,譬如結字收放還不盡合理,點畫質量尚待提高,特別是“樓”“蹤”“象”“文”收筆過於簡單外露,有待日後逐步提升和完善。

7

陝西 羅小平

劉洪洋提名評語

小平同道於書壇久負盛名,此屆隸書展還能躬身以一件自作詩文送稿,且贏得眾評委點讚順利入展,真的令我欽佩。隸書的藝術風格、藝術個性、藝術元素是十分鮮明的,其風格是多元化的、個性是顯而易見的、藝術元素是豐富的,大致有書寫、刻石兩類。

“書寫類”:漢簡、帛書因歷史、地域、文字演變的不同而風格面目各異,需有文字學及臨習漢碑的基礎才能有效的進行取捨。“刻石類”:漢碑、摩崖眾人皆知其美,取法者眾,流於相似感的作品頗為常見。然小平同道深諳此理,他另辟蹊徑,於秦磚漢瓦和秦漢金文、詔版、權量等範圍推崇參會,取精用弘。篆摻隸勢,奇態生焉;隸摻篆勢,形質古矣。小平同道正是憑借他深厚的書法功底、學識修養諸體通變,為使風格統一,將弧線變為方直,偶有帛書之意調節其中,通篇得金文之古厚靈異、磚瓦之寬博莊嚴,摩崖之曠達恣肆,嚴謹而不失靈動,其篆籀氣、廟堂氣躍然紙面,使閱讀者駐足,品後心清、心靜。

從中不難發現小平同道對“隸生於篆”的理解極為深刻,然書以“韻”為貴,“韻”由靜出,這裡的靜是“和平簡靜、遒勁天成”,是隸書審美的最高境界。他的努力探索與取法的拓寬是非常有意義的、必要的,其作品也是有新意的。此作為自作文詞,可見當今書壇像這樣有成就的青年書家還能孜孜矻矻的埋頭苦研是為數不多的。

《書法三昧》:“作字之要,下筆須沉著,雖一點一畫之間,皆須三過其筆,方為法書”。這句話的意思不單單指起筆、行筆、收筆三法,更重要的是強調線條審美上的變化,即“起伏”。小平同道若能於此再有尚佳的個性化的手法,其書會進大焉。

我翹首期盼……

8

四川 陳書

王亞洲提名評語

這次隸書展評審工作很規範,要求很高,切實表現出了中國書協和每位評委對作者認真負責的嚴謹的工作態度,參與其中著實倍感榮幸和欣慰。整個評審過程有不少亮點,其中一個亮點就是讓評委提名自認為有新意的一件作品並說明提名理由。這既是評委與作者之間一次沒有見面的藝術交流,也是一次相互批評的學術對話,我在闡述理由之後,作者也可以適時談談自己創作這件作品時的真實心境,這無疑會更加有力地激發作者的創作熱情,也在切實弘揚書法藝術的正能量。

我提名陳書的這件作品,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開合有度,蘊含有致。我始終關注書法創作過程中的一個問題——在較好地把握一種筆墨語言和筆墨技巧的前提下,能否充分展現出書寫性?因為書寫性表達和呈現的多少,是書家關乎藝術的內在積累和感知瞬間流淌在筆端的最真實“坦白”,稍有掩飾便是做作了。這件作品初看並不出奇,甚至談不上“新意”,但作者並沒有完全釋放《石門》《大開通》為主調的本應有的大氣磅礴的路數,而是在不失格調的前提下,保持住了了然、坦然且悠然的書寫狀態,由心而發,這恰恰又是值得更多年輕作者關注和借鑒的,這抑或就是我看中這件作品的“新意”吧。作品中,線條亦澀亦行,結字亦古亦拙,篇章亦松亦聚,墨色亦濃亦枯,都在情理之中,想見作者為藝心態是不激不厲的。當然,作品也有不足之處:少數字結字顯得局促、個別字結構過於誇張、適當增加線條起伏、落款字大小與正文稍嫌不合等,但瑕不掩瑜。

我以為,藝術層面的“新意”仿佛走進自然時沒有絲毫掩飾的純淨的微笑、悠閑的腳步、和諧的甩臂、舒暢的呼吸……因為藝術的“新意”本也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體。我期待著作者給大家帶來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10

四川 孫培嚴

耿自禮提名評語

此件作品在取法漢隸《石門頌》的基礎上,善於探索,取精用宏,大膽糅合大開通、楊淮表等摩崖刻石書法藝術風格,形成自然流暢,疏密得當,隨勢變化,寬博靈秀的特點。

作者敬畏傳統,取法乎上,別開生面。在整個章法布局上突出表現了:一是結體氣勢開張、意趣橫生,大氣豪宕、空靈自現,參差錯落、隨行就字,構成借稚拙而逞呈恣肆之勢。二是用筆入筆、回鋒較淺而穩健,調筆鋒以出錯落,越平整而追險絕,形成了狂而不野、開張有度,雄逸樸茂、豪放恣肆,酣暢淋漓之中蘊蓄著雅韻之格調。三是用墨大膽自然,與紙面形成較為融洽、天然古秀的關係。四是所書內容與創作有機統一,深厚的文學功底,加上嫻熟的創作技法,道技互通,相得益彰,渾然一體。此作觀後,給人帶來既有深厚的傳統功力又賦有鮮明的時代氣息。若作者在臨習和創作中,多注重貫穿一些秦至東漢早期刻石書風,稍避時人之習,今後創作會有新的收獲。

11

四川 唐龍

吳振鋒提名評語

20世紀甲骨學、簡牘學、敦煌學以及考古學為書法疆域的拓展開辟了新途徑,而簡牘的大量發現是我們這一時代的書法家大飽眼福以外獲取的最大的饋贈。此件古隸作品即是一例。在秦代,小篆應用於莊重場合如紀功、刻石、詔版、權量等,而隸書則是日常文書。這種由篆而隸的墨跡,既是隸變的細節呈現,又是書寫性的審美表達。古隸右向傾斜(左高右低)與人的生理動作及習慣有關,往往形成弧線筆勢,後來漢簡草書的筆勢即源於此。以青川木櫝、裡耶秦簡為代表的古隸,含蓄而質樸,意酣而姿豐,應該說是當代可以利用的寶貴的隸書資源。唐龍先生敏銳的捕捉到了這一點,巧妙地借助現代裝飾材料,以熟練的古隸筆法和結字手段創作了這件作品,頗為難得。作品字法嫻熟,書寫自然,靈氣十足,說明作者在古文字方面下過功夫,同時也寫出了作者的才情,這在當下是值得稱道的。功力、才情與文字內容相融共生,自然渾成,然如何使自己的隸書道路越走越寬,則是值得思考的。

12

四川 肖剛

徐海提名評語

這件作品取法漢代摩崖刻石隸書。具有《石門頌》《西狹頌》等精典摩崖刻石的信息特徵。章法渾然天成,顧盼有致。疏密、收放、聚散等藝術處理手段運用自然。用筆樸實無華而具一定的內韻,行筆較輕鬆,輕重、疾徐亦有姿態。字形結構極具漢代摩崖刻石隸書形質,平實中見奇趣,可以達到單字與通篇章法的較好結合,且創作感強烈。

漢代摩崖刻石隸書不同於同時期的碑刻隸書。線條裝飾性不明顯,結體更加寬博 、樸實。單字及通幅皆生動而極具樸實之美。這件作品較好的表現了以上特徵,雖有小疵,亦可稱善。

13

天津 朱立

許雄志提名評語

此幅作品使用纖維粗糙的仿古麻紙來書寫,作品通篇採用有行無列的形式,字勢多釆取由橫變縱,落款以小字隸書完成,與主體創作渾然一體。注重作品的抒情性與書寫性,於高古樸拙中又不失書卷氣息,以表現追求漢代《楊淮表》《石門頌》等石壁摩崖天縱自然的率性,展廳視覺效果較好。細讀作品中每個單字,又可以覺察作者對《張遷》《鮮於璜》諸碑的學習積澱痕跡。對於隸書創作的審美而言,我認為筆下表現出那種蒼茫渾穆的天氣,要勝於精整甜熟的格局。“書如佳酒不宜甜”這句話用於篆隸書創作,再適合不過。

這件作品如果在保持樸拙的氣息中再將野逸恣肆表現出來,則更佳。

14

浙江 徐江波

局部

王增軍提名評語

提純,即對經典的深度挖掘,在一碑一帖或一類風格的碑帖中萃取優質資源,直指審美特徵本體,是當下書法研習最需清醒的認知和著力點。

這件作品主要取法《張遷碑》《鮮於璜碑》,提取資源有取捨。這兩個碑筆畫比較緊實,筆法鋪裹絞轉多有呈現,作者卻直取鋪中帶裹筆法,逆鋒澀進。《張遷碑》《鮮於璜碑》結字中宮一般較緊,開始有主筆傾向,重心略微向上。作品淡化主筆意識,且讓字的重心下沉。松厚沉著的筆法,方整下沉橫向取勢的結構,抓住了《張遷碑》《鮮於璜碑》本質特徵。不僅如此,作者又輔之以《肥致碑》《爨寶子碑》意趣,使作品簡斂之際縱雄放。

雖然是一幅四尺小件,字更小不及寸,靜靜地對視,肅穆、渾厚、質樸的氣息撲面而來,耳畔似鍾鼎鳴響,眼前若山巒隱現。

如果,作者能拆除這些橫攔豎擋的界格藩籬,那麽,這件作品的藝術元素將更純,格局將得到極大地釋放。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