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日均績效16元!安徽一醫院10名兒科醫護聯名要求轉崗

安徽一醫院10名兒科醫護聯名要求轉崗,兒科建設為何如此難?

(健康時報記者 趙萌萌 王楠)9月17日,安徽省宿松縣人民醫院兒科10名醫護人員,以科室名義聯名打報告,要求集體轉崗。

報告書寫道,安徽宿松縣人民醫院兒科醫護人員提出轉崗主要原因是績效獎金太低,收入太少。7月身份科績效獎金1.0系數只有498元,平均每天只有16元,而行政後勤是2600元。

一般而言,醫院行政後勤的獎金,是按照醫院平均獎金水準來計算,在全院應該是中等水準。如果醫院平均績效是2600元,而兒科只有500元的話,基本上,兒科績效獎金應該是全院墊底水準。

9月24日,宿松縣人民醫院在官網作出回應,醫院按績效考核方案測算七月身份科績效獎勵前所未有地為負數,考慮到兒科疫情防控期間及兒童疾病發病的季節性因素等,決定給予兒科績效考核分配政策性傾斜,並就實發績效作出調整。調整後今年七月18名兒科醫護人員實際發放人均獎勵性績效為1500元。

雖然宿松縣人民醫院兒科醫護人員的問題解決了,但目前全國各醫院兒科醫護的工資待遇低、工作強度大依然是常見現象。

為什麽兒科工資待遇低?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附屬八一兒童醫院院長封志純在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指出,“兒科醫生的收入常常還不到其他科醫生的十分之一,這其中有很多原因。就拿口服藥來說,成人一天需要吃4~6片,而有的藥沒有兒童劑型,是把成人藥片掰開,一個孩子一天可能隻吃成人劑量的幾分之一。因此,按經濟收入核算,傳統的兒科效益都不好。”

“此外,兒童患病有一定的季節性,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特殊的影響,大家的防護意識變強了,外出給孩子佩戴口罩和日常勤洗手,也對流感起到了較好的防護效果,所以導致兒科效益‘雪上加霜’。” 封志純院長解釋道。

安徽宿松縣人民醫院兒科的狀況,只是國內大量兒科醫務人員生存狀況的一個縮影而已。在我國,除了個別頂級兒科專科醫院憑借規模優勢尚能保證基本的造血功能外,絕大部分公立醫院的兒科經濟效益都很差。

20萬兒科醫生缺口致超負荷工作

兒科醫生收入低並非是目前兒科的困境,兒科醫生缺口大、超負荷工作也是一個亟需解決的現狀。

據2017年5月發布的《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基礎數據)》數據顯示,當前中國兒科醫生總數約為10萬人,卻要服務2.6億0歲至14歲兒童,平均每2000名兒童才能擁有1名兒科醫生,兒科醫生缺口已經超過20萬。

“由於兒科醫生緊缺,超負荷工作已經成為兒科醫生的工作常態”,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兒科主任周忠蜀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在兒科,最清楚我們醫生的辛苦了。有的醫生接待病人最多時,一天能看200多病人,值個小夜班,看100多個病人也是常事。忙的時候連口水都不敢喝,怕上廁所耽誤時間。”

兒童疾病通常起病急、變化快、進展迅速,因此孩子的病情格外需要關注,用封志純院長的話來說就是:“別的科的值班醫生中午可以出去外邊買飯吃,但是兒科醫生不敢,生怕買個飯回來,一個孩子就沒了。”

孩子是家長的“心頭肉”,孩子生病家長自然都很緊張。兒科診療有很強的特殊性,一個孩子看病,一般是多個家長陪同,團團圍住醫務人員,給醫生的診治增加了不必要的困難。同時,兒童處於生長髮育階段,在使用藥品和檢驗檢查方面較成人有更多的禁忌,這就需要醫生水準更精湛,同時也承受著更高的醫療風險。

工資不高還能忍受,但是遇到病患家屬的不理解就讓周忠蜀主任常常感到十分心寒。她說,兒科是門“啞科”,患兒不能自述,家長對病情描述不準確,患兒的病情變化又快,救治風險大,而家長常常十分心急,希望能馬上把孩子治好,有時會因為心疼孩子而不配合不理解醫生。有的醫生受不了這樣的打擊,加上大城市中生活壓力太大,就辭職“出走”甚至轉行了。

多年呼籲,兒科困境受到重視

實際上,關於兒科醫生短缺的呼籲已存在多年,多年呼籲之後,一些有能力的地區或者醫療機構,開始在政策上對兒科傾斜。特別是綜合性醫院內的兒科,從過去的無人關心,到現在可以享受一些來自醫院的“福利”。

9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加強醫學學科建設,推進麻醉、感染、重症、兒科等緊缺專業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加大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力度,逐步擴大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規模,加快培養防治結合全科醫學人才,加強面向全體醫學生的全科醫學教育,加快推進全科醫生薪酬制度改革。

“兒科不夠吸引人才的現象目前還沒有得到改變,但與過去無人關心相比,經過社會多個層面的呼籲,兒科的困境如今已經受到了極高的重視。”封志純院長表示。

意見明確指出,到2025年,醫學教育學科專業結構更加優化,管理體制機制更加科學高效;醫科與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高水準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建立,培養質量進一步提升;醫學人才使用激勵機制更加健全。到2030年,建成具有中國特色、更高水準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醫學科研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服務衛生健康事業的能力顯著增強。

封志純院長表示,兒科需要長期發展規劃,一個醫學院畢業生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兒科醫生,至少需要10年。目前全國性的兒科醫生的短缺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不太可能迅速就得到解決,相信在政策的支持下,兒科目前的境況會得到很大改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