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南打到北統一中國,他是歷史第一人

經過十幾年的奮鬥,窮苦人家出身的朱元璋終於C位出道,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逆襲成為元末南方群雄的龍頭老大,佔據全國最富庶的江南地區。

北伐,勢在必行。

眾所周知,朱元璋的此次北伐,開創了由南到北統一中國的先例。在明朝之前,從來沒有一個立足東南的政權能夠建立大一統王朝

此前,歷代北伐多以失敗告終。就在朱元璋北伐之前,給河南、山東等地元軍造成重創的紅巾軍,也因缺乏統一的指揮而被元軍各個擊破,逐漸走向覆滅。

那麽,朱元璋成功的秘訣到底是什麽?

大明混一圖,現存最早的中國人繪製的世界地圖,繪於明洪武年間。

1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有錢說話有底氣,做事就硬氣。

朱元璋的自信,或許與其根據地優越的經濟條件不無關係。早在起義之初,他就采納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方針,在南方不斷積蓄實力。

長江下遊的開發晚於北方,但隨著歷次北人南遷,經濟重心南移,逐漸逆轉趨勢,成為全國最富裕的經濟區。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南宋時有“蘇湖熟,天下足”一說,足見江浙一帶富饒。

在宋蒙四十年余年的戰爭中,繁華的江南並沒有受到戰火的嚴重摧殘。戰後,臨安、紹興、溫州等經濟發達的州府,在蒙古貴族和漢族地主的支持下,社會經濟日漸繁榮,商品經濟迅速發展。

有元一代,東南沿海一帶人口稠密,物產豐富,海港眾多,在半個多世紀的和平中,始終是全國的經濟中心。

元朝建都北方,經濟上更是仰仗東南。

為此,元朝重新開鑿疏通大運河,運輸東南財賦供養京師,又“以東南之糧,養西北之兵”,相比於漢唐時“飛芻挽粟”、逆流而上的轉輸關中路線,元代的“快遞小哥”方便了不少。

南糧北調是元朝的一項基本國策,每年通過海道和大運河長途販運的糧食就有數百萬石之多,大都的各級官吏、軍隊、百姓都靠南方漕糧為生。

一旦起義軍佔據長江中下遊,也就掌握了元朝的經濟命脈,切斷了元朝軍隊的糧餉供應。

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至正十九年(1359年),因淮河流域被起義軍佔領,大都失去糧食來源,一度陷入饑荒。元朝只好通過與張士誠、方國珍等控制江南的地方政權簽訂協議,來換取江南糧食。

私鹽販子出身的張士誠和方國珍,從這些交易中撈到不少好處。他們在與元朝的交涉中反覆無常,雙方關係十分微妙,完全沒有驅逐韃虜、推翻元朝的決心,僅僅貪圖一時的利益。

元末勢力分布圖(圖片來自網絡)。

與之相反,在波瀾壯闊的大時代下,朱元璋的團隊最早意識到立足江南、統一天下的可能性。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應天)後,就盡量避免激化與元朝的敵對關係,轉而急中力量掃平南方群雄。

這一時期,朱元璋一邊派遣使者與北方的王保保(擴廓帖木兒)等元朝將領和談,另一邊又先後打敗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佔據湖廣、江西、浙西、淮東、浙東等大片領地,並蠶食元朝在江南的殘余勢力。

曾經敲鍾念經、托缽行乞的窮孩子朱元璋,在西滅陳友諒、東吞張士誠後,終於坐擁長江中下遊這片沃土,以應天(今南京)為中心,建立大明政權。

元朝在南方的一個重要糧食供給線也被徹底切斷

南京明孝陵。

當徐達的軍隊向江南腹地挺進時,朱元璋對其下達指令,說:“大軍既克淮安,足以保障江淮,控制齊魯。”

當徐達等人攻下淮東時,朱元璋豪言:“大事可成,天下不難定。"

此時,朱元璋對奪取中原已有勝算。

2

鳥焚魚爛,分崩離析

早在征伐陳友諒、張士誠時,朱元璋就密切關注北方局勢。他派出間諜,從方國珍佔據的浙東乘船前往元大都偵察元朝情況。

當時,北方的元軍因派系分裂,已經亂成一鍋粥,盤踞山西的王保保、佔據關中的李思齊等地方將領擁兵自重,相互攻伐。

元朝實際控制的區域,僅剩下大都周圍的華北平原,還有地處邊陲的遼東、雲南和蒙古高原,早已不複當初鐵蹄踏破歐亞大陸的豪邁氣概。

王保保,在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是女主角趙敏的哥哥,存在感堪憂,在歷史上卻是在元朝崩潰之際獨當一面的“救火隊長”。

有一次,朱元璋與明朝開國功臣討論誰為天下“好男子”,手下眾將一致認為作戰勇猛、所向克捷的常遇春擔得起這個稱號。

朱元璋還不以為然,說:“遇春雖人傑,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但正如一位學者對王保保的評價:“他的生涯充分證明了作為地區性的領袖,在元王朝的最後20年為維護元王朝的江山的鬥爭中,處境是何等的複雜艱難。”

早在朱元璋爭奪江南霸權期間,王保保就曾駐兵於河南一帶。那時王保保揮師南下,完全可以讓朱元璋腹背受敵,阻止其掃平南方群雄的進程。

可元朝卻對朱元璋採用拉攏甚至招降的對策,派出戶部尚書張昶和朱元璋和談,錯過了消滅他的最佳時機。

南北對峙時,元將孛羅帖木兒更是在後方掀起內亂,進犯大都,使王保保不得不回師救援。

朱元璋則趁著元軍派系分裂之機,派出使者離間王保保和其他地方將領的關係,向其提出“續我舊好,各保疆宇”的建議,勸他們不要和自己遠爭江淮之利,還是守好幽燕重地。

當朱元璋逐步統一江南時,王保保再次陷入元朝的內亂中,與李思齊等元朝將領在中原、華北混戰,甚至當明軍北上時,也無暇救援大都。

可以說,北方元軍的混亂局面正好給了朱元璋分化瓦解的機會。

3

北伐大計,決勝千里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在明朝立國前夕的一次軍事會議上,朱元璋與徐達常遇春等將領商議北伐戰略。

眾將都認為元朝必亡,主張直搗大都(今北京),與元朝一決雌雄。

朱元璋不以為然,發掘出地理特長生的隱藏屬性,強勢推出自己的一套北伐計劃:

吾欲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樞。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走行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矣。

朱元璋北伐路線圖。

朱元璋認為,元朝建都百年,都城固若金湯,如果自應天直趨大都,孤軍深入,恐怕會困於城下,被元朝各路援軍圍攻,以至進退失據,功虧一簣。

因此,不如趁元朝內部分裂,先攻山東,接著再向西攻取河南,除去大都南面的最後兩道屏障。

然後,明軍西抵潼關,遏製關中元軍東出。如此,成功剪除元軍羽翼,阻止其各路支援,再進軍元大都。

攻下大都後,再轉戰山西、關隴、巴蜀等地,席卷天下。

諸將聽完朱老闆的方案,一時豁然開朗,一統天下的大幕由此徐徐拉開。

當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二十五萬大軍北伐中原。與此同時,朱元璋又分兵三路南征,直取福建,並乘勝克複兩廣,從而平定南方廣大地域,加速統一的進程。

以往蒙古軍南下,多選在秋高馬肥之時,只因秋冬時節,黃淮平原利於戰馬驅馳,北方遊牧民族的軍隊可憑借騎兵野戰的優勢輕易飲馬長江,故宋代還有“防秋”一說。

而朱元璋選擇在這個季節北伐,就像是拿破侖挑戰冬天的莫斯科,仿佛有一種逆天改命的雄心壯志。

4

經略中原,孤立幽燕

按照朱元璋的戰略,徐達、常遇春率軍由運河北進,首戰山東。

在攻下毗鄰淮北的沂州(今山東臨沂)後,徐達取道沂山與琅琊山之間的河谷低地,沿著當年劉裕北伐的路線,越沂山而北進,攻佔兵家必爭之地益都(今青州)。

益都是中原與膠東之間的要道,也是攻取山東的關鍵所在,元朝在此地設有山東東西兩道宣慰使,掌管山東各路軍政。

攻取益都後,明軍又乘勝拿下山東中北部的壽光、臨淄、昌樂等地,之後揮師魯西。

在“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下,沿途各縣“望風款附”,章丘、濟南等城守將不戰而降。

到當年十二月,山東各地全部為明軍所有,如同推倒了第一枚多米諾骨牌,隨之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台兒莊古城,位於京杭大運河中心點,明軍的北伐正是沿大運河從山東展開。

失去山東後,元大都的東南方向再無天然屏障可以阻擋明軍北進。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按照之前擬定的戰略,繼續鏟除大都南邊的另一面羽翼。他以鄧愈為征戍將軍,從今湖北地區北上,與山東的徐達大軍對河南形成夾擊之勢。

當明軍橫掃山東、河南時,元朝多次下詔,命“關中四將”李思齊、張良弼、脫列伯、孔興帶兵勤王,但這些地方將領都各懷鬼胎,不聽號令。

在鄧愈率軍佔領河南後,明軍完全可以趁勢進軍關中,這也是東晉時桓溫、劉裕北伐時的戰略。可是,朱元璋果斷停止西進的腳步。

關中地區被山帶河,易守難攻,被稱為“形勝之區,四塞之國”,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秦漢和隋唐都是以關中為基礎統一天下。

司馬遷更是在《史記》中寫道:“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必於西北。”

然而,自唐以後,中國政治、經濟中心向東、向南轉移,關中地區逐漸衰落。得關中者得天下的理論早已不合時宜。

因此,朱元璋不迷信教條主義,放棄攻打關中,而是先集中兵力北伐,同時出兵佔領了潼關,將關中元軍東出的大門牢牢堵住,牽製西北,以絕後患。

潼關猶如關中的正門,地勢險要,控制著關中與中原的要道。出潼關即可進入三川河谷(河南西北部),威脅明軍後方。

失去潼關,關中元軍自然鞭長莫及,只能龜縮在陝西,直到元朝滅亡。

陝西靖邊大峽谷。

另一面,黃河以北的戰略要地山西,由王保保鎮守。山西倚靠太行山,地勢高峻,仰攻不易,是關中與河北的樞紐,可俯瞰三面,威製中原。

當時在山西手握重兵的王保保卻遭到元朝的猜忌。

元朝三番五次試圖削弱王保保的兵權,還與李思齊等將領勾結,準備消滅其軍隊。

王保保發現元朝的意圖後果斷奮起反擊,佔領了太原,將當地的元朝官員全部處死,隨後固守自保,和李思齊等關中元軍展開內戰。

在明軍攻佔山東、河南,山西、關中元軍將領各自為戰的情況下,大都兩翼都被折斷,自然陷入孤立無援的局面,華北平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無兵可用。

洪武元年七月,明軍自魯西北的門戶臨清出兵,沿大運河水陸並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取大都。

一路上元軍一戰即潰,望風而逃。

當明軍兵臨城下,自知大勢已去的元順帝帶著老婆孩子、七大姑八大姨趁夜開建德門北逃,溜到了元上都(今內蒙古多倫西北)。

至此,元朝結束了其在中原地區97年的統治,朱元璋下詔,改大都為北平。

從開始北伐,到攻佔大都,明軍隻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之後更是全部收回已經被非漢族勢力統治了四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

徐達帶兵進入大都。

5

橫掃關中,雄吞西北

按照朱元璋的北伐戰略,攻取大都後,便是對付西北的元朝殘余勢力。於是,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進軍山西,征討王保保。

元順帝北走時,曾命之前飽受內外質疑的王保保收復北平。

王保保那是相當敬業,對沒能挽救朝廷追悔莫及,果斷放下之前被元朝坑的仇怨。在明軍出兵的同時,王保保率領大軍出雁門關,向北平進軍。

當王保保大軍逼近北平時,徐達以一招圍魏救趙,直接圍攻王保保的大本營太原。

王保保急忙帶兵回撤。

常遇春得知後,招降王保保部將鼻馬作為內應,策劃夜襲。

王保保剛趕在太原城破前抵達城下,大營就遭到夜襲。全軍迅速潰敗,只剩下王保保帶著十八騎倉皇出逃,繼續往西跑到了甘肅。

王保保【劇照】。

洪武二年(1369年),明軍平定山西後,兵分兩路。一路由常遇春率領,加強北平防禦,趁勢攻打北元,另一路由徐達率領,攻取潼關以西。

憑借之前佔據的潼關,關中四將已成為甕中之鱉,陝西、隴右不久就被明軍收入囊中。

關中四將外強中乾,內戰內行。倒是之前逃到西北重鎮蘭州的王保保,仍不願輕言放棄,再次奮起抵抗,但是這次敗得更慘。

在戰敗後,王保保和妻子抱著一塊大木頭,艱難渡過黃河,一路跋山涉水,才狼狽逃到北元朝廷所在的和林,從此再未能踏足中原。

到洪武三年(1370年),明軍出師北伐近兩年,北方各省基本平定。

6

南征北戰,天下一統

陝、甘、寧一線的兵力被消滅後,元朝在遼東還有納哈出的20餘萬軍隊,在雲南有梁王的10萬軍隊,乃至青海西寧、嘉峪關外赤斤、哈密、吐魯番等地都有諸王部分兵力部署,而川蜀之地也有明玉珍建立的大夏政權,明朝的邊境危機不容小覷。

儘管如此,此時我們若拿出地圖,再看一眼天下大勢,還是不得不佩服明軍的北伐戰略。

隨著天下大定,這些地方勢力已被切割成小塊,只能任明軍宰割,實際上構不成威脅,一統天下的目標近在眼前。

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大軍在湯和傅友德的率領下,分水陸兩路從瞿塘、秦、隴等地入川。

夏主明升(明玉珍之子)難以抵擋,率眾出降,四川被迅速平定。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軍進兵雲南,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副率步騎三十萬出征。

元朝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兵敗自殺,10萬元軍潰散。之後幾年,雲南被明軍平定。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軍出征遼東,以馮勝為征虜大將軍,傅友德、藍玉為副將。

鎮守遼東的元丞相納哈出是朱元璋的老熟人。

三十年前,朱元璋攻克太平時就曾將納哈出俘獲,只是考慮到他是元朝開國功臣木華黎的後人,朱元璋也不想在統一江南前和元朝徹底鬧掰,便將他放了回去。

當二十萬明軍東出時,納哈出率領的元軍困守遼東,孤立無援,走投無路之際只能向明軍投降,遼河流域全部平定。

朱元璋【劇照】。

至此,明朝統一大業基本完成。

如今,再回過頭看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的北伐戰略,一切就好像事先寫好的劇本,從點到面,無懈可擊。

從來沒有所謂的天命所歸,不過都是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清)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

2、牟複禮、崔瑞德:《劍橋中國明代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3、饒勝文:《布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解放軍出版,2006年版

4、陳高華、史衛民:《中國經濟通史(元代經濟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5、(日)上田信:《海與帝國:明清時代》,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