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他讓死骨重生:建治療股骨頭壞死關鍵技術,寫入國際治療指南

「骨頭」,這是張長青的微信名,這不僅代表了他專註的學科領域,更代表了他一生的職業追求方向。

張長青,是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的副院長、上海市創傷骨科臨床醫學中心主任。早在1981年,他懷著對醫學的懵懂,考入蘭州醫學院,碩士畢業後在當地從醫數年。1991年,張長青進入上海醫科大學和第二醫科大學,連續攻讀博士與博士後。

近30年來,張長青一直致力於骨科疑難疾病和骨科生物材料的研究,解決了大批股骨頭壞死病人的疾苦,還在國內首先引入PRP技術。這一技術即通過由自體全血製備而成的富含血小板、白細胞的血漿凝膠,可有效治療慢性骨髓炎,破解了慢性骨髓炎病症難度大、周期長的難題,因此成為在上海骨科醫學領域第一個轉化成產品的項目。

從剛入醫門至今,他的人生步伐越來越堅定。「病人的需求是支持我在醫學上不斷學習與創新的最大動力。」張長青說,希望通過自己不斷的學習與研究,與醫學發展保持同步,為越來越多的患者解除痛苦。

張長青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副院長,上海市創傷骨科臨床醫學中心主任。本文圖均為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供圖

在他眼裡,醫學研究永無止境

為何選擇醫學?為何又選擇骨科作為研究方向?

張長青回憶說,他於1981年考入蘭州醫學院,最初他對專業的選擇並沒有很深的概念,覺得從醫只是單純的謀生之道。

從蘭州醫學院畢業後,張長青最初選擇在當地醫院做一名骨科醫生。

但細心的他在臨床中發現,中國的骨科受到材料和技術的局限,醫生心有餘而力不足,基本靠石膏來解決所有的問題。

「病人一旦骨折,就必須被固定在床上不能動彈,而且石膏要在患肢上保留相當長時間,但靜臥平躺會出現很多併發症,比如肺部感染、褥瘡等。」在當時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張長青開始了深入的骨科學研究。

他渴望自己能夠更進一步學習深造,提升醫學技術,去解除患者的痛苦。1993年,他來到了上海醫科大學師從顧玉東院士,攻讀博士,後來又到了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師從侯春林,攻讀博士後。

在他眼裡,醫學研究永無止境,需要活到老,學到老。

「病人可以促進醫學技術的發展。」張長青說,「傳統的技術可以解決病人的疼痛,但傳統技術由於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需要我們不斷地創新,不斷引進和改良新的技術。」

從疑難雜症中嘗試創新研究,讓死骨重生

隨著多年醫學經驗的積累,2000年後,張長青漸漸把工作重點聚焦在股骨頭壞死這一疑難病的診療上。

「股骨就是人體裡那根最長的大腿骨,人的站立、行走、運動都依靠股骨的支撐,股骨頭部位也成為非常容易受傷的關節。」張長青說,股骨頭壞死,就是因為股骨頭供血中斷或受損,導致股骨頭結構改變、股骨頭塌陷、關節功能障礙等疾病,會給病人帶來極大痛苦,具有高致殘率。

張長青坦言:「股骨頭壞死多發生在20-50歲的中青年人群。對於很多年輕患者來說,他們的骨骼還在生長,最好是幫他們保住股骨頭,恢復正常功能。」

他進一步說,以往,以終末期人工髖關節置換為主要治療手段,但這個方式對中早期患者「束手無策」,同時這手術價格昂貴,很容易出現感染等併發症。

張長青翻閱大量國內外資料,想到可以為他們開展「腓骨移植術」。

他說,這種技術最初由美國醫生Dr. Urbannic首創,美國杜克大學將之推廣成美國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治療規範。他嘗試在此技術上,截取人體自身腓骨(小腿裡長著兩根骨頭,能在體表摸到的、較粗的叫脛骨,位於脛骨外後方、較為細長的叫腓骨)的一小段帶血管的,去移植「填充」並「激活」壞死的股骨頭。「人體每塊骨頭都很重要,但相對於股骨頭,腓骨不起承重作用,切除腓骨的影響要小得多。」

歷時15年臨床研究,他建立了一系列中早期股骨頭壞死的關鍵外科技術,通過手術的改良、實施、評價及推廣等工作,證實了其保髖療效,並將其創新性地應用到股骨頸骨折骨不連的處理並取得成功,並榮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當美國杜克大學同行觀摩他手術過程時,都對此大為驚嘆:不僅手術創傷少,同時手術時間平均縮短了一個小時左右。如今,他的技術也已經被寫入「國際股骨頭壞死疾病治療指南」。

張長青正在為一名患者進行手術。

打破醫學瓶頸,持續開展臨床創新研究

張長青創新研究的步伐從未停止,而他關注的往往是醫療的瓶頸、患者的痛點所在。

拿慢性骨髓炎來說,其治療難度大、周期長,一直是骨科創傷治療中一塊難啃的「石疙瘩」。

「慢性骨髓炎在治療過程中,往往會對傳統抗生素有較廣泛耐藥性,不僅較難治癒而且治療後複發率較高,治療費用也較高,患者往往苦不堪言。」張長青領銜的研究團隊證實,由自體全血製備而成的富含血小板、白細胞的血漿凝膠可有效治療慢性骨髓炎。

他指出,富含血小板的血漿凝膠是通過離心的方法從自體血中提取出來的濃縮物,具有製備簡便、價格低廉、自體、無毒、無免疫原性的優點。

從2000年初至今,他和他的團隊已做了上千例病患,80%-90%的複雜創面能夠得到有效治療,極大地縮短了療程,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如今,這一技術經國家審批通過,已在全國一半省份推廣應用,可用於外傷修復、關節退化等諸多治療。

從2017年開始,為幫助股骨頭壞死的年輕患者進行關節創面修復,他還在全球首創自體肋軟骨移植修復技術。

「在臨床中,80%以上的股骨頭2年內會發生塌陷,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勞動能力,並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張長青說,壞死的股骨頭一旦塌陷開始形成,變扁形態不可能恢復,進而會發生退行性病變,不能自愈只能逐漸加重,直至形成骨關節炎。

如何修復重建股骨頭壞死病變軟骨面?

「由於肋軟骨是透明軟骨,其組織形態與關節軟骨接近,因此可以成為移植修復損傷軟骨面的一個可靠自體軟骨來源。」張長青說,肋軟骨移植已常規被應用整形外科領域,但應用在大關節大面積軟骨損傷的修復與重建上,目前尚未見國內外有相關文獻報導。

一名19歲患者就因這項技術而得益。去年一場車禍,他股骨頸骨折,腿部呈現45度彎曲,後又因股骨頭病變引發關節脫臼,最終通過自體肋軟骨移植修復重建手術,術後第2天即可扶雙拐下地。

總結多年從醫經驗,張長青感慨,當下醫學發展突飛猛進,作為一名臨床醫生,需要保持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相較最初選擇專業時的懵懂,如今他更加堅定這份職業追求,以創新為動力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

他相信,隨著醫學的進步,包括3D列印技術的臨床應用等,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患者受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