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故宮展“瑰麗梵星”:從莫臥兒王朝看到印度現代珠寶

4月17日,“銘心擷珍——卡達阿勒薩尼收藏展”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午門和西雁翅樓展廳開展。展覽共設兩大部分:“瑰麗梵星:印度高級珠寶展”和“皇室臻選:藝術珍品展”,“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此次展覽呈現來自阿勒薩尼收藏的270余件珠寶傑作和280余件藝術珍品。

阿勒薩尼收藏隸屬於阿勒薩尼收藏基金會,尤其注重收集古代近東地區、古埃及和古希臘的珍貴藝術文物,以及非洲部落和美洲藝術、伊斯蘭手稿和裝飾藝術、歐洲宮廷藝術和皇家珠寶等作品。近年來,先後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國倫敦國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法國巴黎大皇宮等著名博物館舉辦展覽。

“瑰麗梵星:印度高級珠寶展”展出的是一系列印度珠寶藝術的巔峰之作,總計270余件(組),呈現了從莫臥兒王朝至現代的印度珠寶藝術。本部分展品中引人注目的藏品眾多,其中不乏富有歷史意義的皇室珍寶配飾,以及卡地亞等歐洲知名珠寶製造商在印度傳統珠寶形式啟發下製作的精美珍寶。

印度因其富饒的珍稀寶石礦藏和精湛的珠寶製作工藝在全球享有盛譽。印度及其周邊地區盛產各類寶石:戈爾康達礦區出產極品鑽石,巴達赫尚盛產尖晶石,克什米爾以絢爛的藍寶石而著稱,斯裡蘭卡和緬甸擁有珍貴的紅寶石,波斯灣則出產珍珠。在印度,珠寶不僅僅是裝飾品。每一種寶石都寓意深遠,或表征寰宇深意,或求庇吉祥星象。珍貴的金屬和寶石被用於印度人生活的各種場合:室內裝飾、禮服、武器和家具。因收入眾多珍品,阿勒薩尼收藏已成為全球印度珠寶收藏中最豐富的系列。

現場展出諸多珍貴鑽石和寶石配飾,如下面這件虎眼頭巾配飾,是20世紀早期印度王公與歐洲珠寶商之間創造性交流的典範。頭巾配飾製作於1937年,是為納瓦納加爾王公迪維加辛吉設計的,選用了由納瓦納加爾前一任王公拉吉特辛吉於幾年前從卡地亞購得的一顆特殊的61.5克拉的金色鑽石。在配飾中選用了長方形切割式鑽石,將傳統的印度形製轉變為裝飾主義藝術風格。這件令人印象深刻的頭巾配飾是為了多種用途而設計的:配飾的上部分可以移除,這樣就變成了胸針。

下圖的這件頭巾配飾的主人是納瓦納加爾的王公拉吉特辛吉,他是一位珍貴寶石和珠寶鑒賞的大行家。雖然這件頭巾配飾是在印度製作的,但其設計造型卻是西方風格,例如以白金為原料,以明亮式鑽石切割的鏤空式鑲嵌為工藝,而沒有採用傳統的黃金和封閉式寶石鑲嵌。上層鑽石的排布在最初時更為分散;在拉吉特辛吉的侄子兼親王王公繼承人統治期間進行過修改潤色,形製更顯緊湊。

還有其他的珍寶,如頭巾配飾、遮陽帽和新郎頭飾、皇冠等。

此外,此次展出的珍寶玉器也體現出對於動物題材的選擇和喜愛,自1867年以來,麥蘭瑞(Mellerio ditsMeller)一直都使用孔雀圖案,這種圖案為藍色與綠色的結合創造了條件,這在當時的歐洲珠寶中是不同尋常的。對法國異常崇拜的卡普塔拉王公賈加特吉特·辛格1905年在巴黎時購買了這件羽飾,在他年輕的歐洲妻子阿妮塔·德爾加多的肖像畫中可以見到它。賈加特吉特·辛格是在1906年前往西班牙參加阿方索十三世的婚禮時與妻子相識的。

“皇室臻選:藝術珍品展”展出共計280余件來自世界各古代文明的文物和現代藝術佳品,前後跨越5000年歷史,其中多件藝術珍品均為世界範圍內首次向公眾展出:橫貫中亞、近東、埃及、希臘乃至地中海的珍貴藝術文物可追溯至遠古世界;來自古代中國、非洲和美洲的藝術珍品則涵蓋了神靈崇拜、皇家品味和技術成就等廣泛主題;豐富的穆斯林藝術品展現出伊斯蘭世界的多元藝術;來自文藝複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一系列歐洲展品則呼應了古典時代。

展覽分為古代世界、大千世界、伊斯蘭世界、歐洲世界幾個部分。

這件頭像使用一整塊單色紅碧玉雕琢而成,根據頭像的形狀可以推斷出它最初可能佩戴了一頂藍色彩陶皇冠,這證實了頭像的身份是皇室成員的形象。儘管已不可能對這一頭像的時代進行精確鑒定,但它作為保存完好且極具藝術價值的古埃及前阿瑪爾納時期複合雕像,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文/高丹)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http://www.thepaper.cn/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