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雙十一”背後的快遞業未來猜想

剛剛落幕的“雙十一”盛宴當天,天貓成交額2684億元、京東成交額705億元,全網銷售額達到4101億元,同比增長30%,增速較去年提升6個百分點。這一系列數據,很是驚豔,但也在預期之中,相較於“雙十一”初始超乎想象的幾何性增長,當下顯得已平緩了很多。

盛宴中,有著眾多的參與者,電商平台、品牌商、賣家、快遞、消費者等等,其中最被關注的主角有三個:電商平台、消費者、快遞。

“雙十一”盛宴參與者們的數據畫像

首先看電商平台,參照星圖數據監測,三大電商(天貓、京東、拚多多)“雙十一”銷售額佔全網比例分別為65.5%、17.2%、6.1%,分別較往年波動-2.4個百分點、0.1個百分點、3.1個百分點。

頭部電商平台,依然保持著強勁的勢頭,特別是拚多多,其增速尤為明顯。數據顯示,天貓、京東、拚多多的銷售額增速分別為26%、30%、165%。,

其次是消費者端。今年央行首次曬出了“剁手憑證“,網聯、銀聯共處理網絡支付業務17.79億筆、金額14820.7億元,同比增長35.49%、162.6%,即人均1單、人均花費1000元。

消費增長的背後,反映的是消費者對於“雙十一”情緒的表達。借助“微熱點”工具對微博文本數據的抓取與分析,可以看到消費者對於“雙十一”有著較為積極的態度,並且在雙十一當天得到釋放,帶動了平台交易、包裹量的持續上升。這場盛宴由社互動動、娛樂泛化、偶像助攻等一系列要素共同推動,反映出了社交、視頻等電商新元素及其趨勢。

最後,再來看看貫穿整個“雙十一”始終的主角:快遞。根據郵政局公布的數據,“雙十一”全天各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5.35億件快件,是二季度以來日常處理量的3倍,同比增長28.6%,再創歷史新高。

各家快遞企業戰報分別為,中國郵政訂單量超過1億件,包裹快遞收寄量達6668萬件,同比增長91.5%;中通快遞當天訂單量超2億件、攬收量破1億件;圓通快遞“雙十一”訂單量破億,比2018年提早4小時8分;順豐速運全網收件量環比平日增長145.6%。

可以看到,相較於主要電商平台的成交額增速、消費者的網購支出增速,快遞業及各大快遞企業的快遞量增速,顯得更為迅猛,過億訂單量、超50%-60%以上的增速,已經成為了普遍性常態,其數值還在被不斷打破。

每年“雙十一”,快遞一直都是被聚焦的重點,其市場容量、業務增長、可持續性發展、模式變革、技術革新等廣受關注,借此“雙十一”的契機,筆者探討一下對於快遞行業現狀及未來發展的若乾猜想。

快遞業的關鍵要素:件量與價格

近幾年,中國快遞的業務量規模、增速都保持著較高的增長水準。2019年,前三季度快遞業務量496.6億件,增長率為26.4%,業務收入累計完成5929億元,同比增長24%,雖然由早期的“3”降至了“2”,但依然保持較高增速。

從市場集中度來看,CR5(CRn代表規模最大的前n家企業的行業集中度)的集中度超過了70%、CR8為80%以上,而且趨勢更具集中。這些頭部企業主要還是以電商件為主,與上遊電商之間有較強的雙向性關聯。

再看社會零售情況,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2019年10月社會零售總額為3810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7.2%,呈現回落。但網上零售額1-10月的總額為82307億元,同比增長16.4%,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65172億元,增長19.8%,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9.5%。可見,網絡零售依然是社會零售增長的重要推力,而作為支撐網絡零售的基礎設施服務,快遞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結合快遞件量、市場集中度、網絡零售發展狀況三個要點來看,早年的快遞量增長呈現“百花齊放、增量為主”的格局,而網絡零售爆發觸發了市場需求驟增,眾多的快遞企業主體成為了參與其中的共同推力。

轉入當前,上遊的電商正在出現交替與分化,變得更為豐富,增速也趨向平穩。而在服務供給端,快遞業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市場主體進一步集中,以加盟製為主的網絡化快遞佔據了市場較大權重。這主要源於加盟製網絡的高密度、高柔性特徵更能耦合網絡商家的廣泛性分布和多樣性需求。

在此環境下,頭部企業對市場存量的爭取顯得日趨激烈,同時也嘗試橫向業務延伸,以尋求新的增量市場。

此外,快遞的價格也頗受市場關注。年初至9月,快遞業一直在渲染降價,特別是一些主要的“產糧區”(北上廣、義烏等地),6月義烏市場的降價就引來各界對快遞業運營成本和盈利空間的關注。直至9-10月,伴隨著“雙十一”的到來,快遞業漲價的告知發布又引發各界質疑。

無論是降價、還是漲價,外界對快遞業都抱有高度的關注。在關注價格調整的同時,對其背後的價格杠杆運用、策略選擇、效果評估與評價等方面的解讀更為關鍵。

對於快遞企業而言,價格方面有三個要點需要關注。其一,調價區域的覆蓋性,很多情況下,價格會被平均化,並非所有區域都出現下降或上升,需要拆解不同區域進行分析,體系覆蓋率就是一個關鍵性指標;其次是調價幅度,日益收窄的幅度表明調價空間已經接近臨界,轉化價格競爭為質量競爭將成為新的轉向;最後,調價的緣由,外界常將降價理解為競爭,且多趨向於負面,但伴隨行業內技術、流程、模式的升級與優化,成本推動的價格下降也是一方面,這個是正面的。

筆者認為,從價格維度看,由於下降的空間有限,過往持續、逐步、單向的調價方式將會出現變化,特定時段、時期內的高頻、高震蕩的雙向價格調整會是一個趨勢,同時,價格的變動還是趨向平緩。此外,電商對於快遞企業的成本轉嫁空間也在縮小,主要快遞企業的價格底部逐漸顯現與穩固,這促使電商考慮除價格優勢外其他核心競爭力的塑造。

相伴於電商的快遞演化

市場多討論電商與快遞誰成就誰的問題,但實質上,兩者是相伴相隨的關係。需求端和供給端互為影響與變化,需要彼此調整各自的策略來適應對方。有關快遞生態的未來走向,筆者有以下幾方面猜想:

1、“泛快遞化”對於傳統快遞行業的革變

從此次“雙十一“商品品類來看,傳統的服裝、化妝品等爆款品類,逐步被家具、電器等商品所趕超。縱觀2019年1-10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構成:吃、穿和用類商品分別增長34.8%、7.1%和16.6%。由於線上商品結構變化所觸發的倉儲模式、運輸方式變化,將會是下一階段的行業轉向。

過往電商平台解決的是百貨類商品的在線化,而此輪的變革,則是對於商超商品的介入,包括了快速消費品、生活用品、日常商品等等。其場景或在線上、或是線上+線下的結合,嵌入了更廣的空間內。商超類商品較傳統的百貨類商品有著諸多體驗性需求差異,這需要有更好的時效、更短的配送、更高的密度,前置倉、同城即配、門市直配等單一模式或模式組合,成為了新的配送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原本由快遞單一主體來完成的工作,分散為另一主體或組合模式來實現,泛快遞化由此形成。

這一趨勢使得原本的單一市場被進一步細分化、垂直化,這對於現有的快遞業及快遞企業而言是一次挑戰。從短期而言,受限於市場體量、模式成熟度等原因,還不會對傳統快遞業產生直接影響,但伴隨著進一步發展,後期對整個市場的影響不容小覷,“泛快遞”形式將會嵌入傳統的快遞生態,形成更為多元的補充。

2、技術革新不是選擇,而是必選

每年“雙十一”的脈衝式件量,都會推高快遞件量新高度,其數值又會成為隔年快遞行業的常態化貨量。這類增長是爆發式的,需要牽動的是人員、場地、設施、車輛等一系列的配合。作為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快遞行業和企業受限於資源、空間、土地等硬約束要素,尋找新的應對策略成為製勝關鍵。

作為網絡科技較為領先的菜鳥、京東,在涉及物流業時,切入點均以智慧、科技、技術賦能於行業革新。目前,整個快遞行業對於數據、技術、系統等方面都表現出了熱情,自動化流水線、動態路由規劃、動態稱重、自動掃描、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動引導運輸車)、系統化集成等一系列技術革新等,就是企業內部運營層面的技術改造。2019年起,有關無人車、無人機、無人櫃等,觸及與消費者直接互動的科技化工具也在增多,這類技術有著更廣的覆蓋性。

可以預期,快遞企業在技術領域的革新將變得更為廣泛與深入,涉及的場景也會更多樣化,不僅停留於業務流程方面,也會觸及與用戶的互動,有關快遞行業的技術服務商、設備提供商等一系列的支撐性產業正在形成。

3、業務“定位”的延伸性挑戰

從“雙十一”的商品結構來看,大件商品有了較快的增長,這與原本的小件包裹有所不同,這也促使了快遞企業對現有產品服務的革新與變化。可以看到,各家頭部快遞企業早已開始了多元化布局,快遞、快運、倉儲、冷鏈等橫向業務板塊都有所延展,其目的在於實現對於多元業務的介入,以及實現對於商家的一站式服務,這相較於快遞企業在用戶心目中的定位有了更豐富的內涵。

從整體發展來看,這是較為積極的信號,但從實際操作層面來看,突出業務板塊間的互補、共享性是關鍵。從部分快遞企業來看,除了相近業務的快運較為有優勢外,其他各業務拓展雖有增長,但是體量依然較小,這主要受製於目標市場容量、產品優勢、客戶資源、市場成熟度等原因。因此,對於現有服務產品的篩選與聚焦,將成為快遞行業及企業下一階段業務深化與延伸的重點。可以預期,快遞企業將會在更多的本業、跨界領域內產生新服務、新模式,值得關注。

結語

縱觀此次“雙十一”盛宴,在歡慶新紀錄產生的同時,需重新思考電商、消費者、快遞三者之間的關聯性形態,特別是快遞這一基礎性設施。通過解構件量、價格要素的本質,有助於進一步強化外界對快遞的理解。當前,行業正處於關鍵性變革階段,市場格局正在出現新變化,展望未來,面對機遇的同時也有諸多不易,如何應對跨界競爭、技術賦能、業務優化,是其當下急需面對及回應的關鍵要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