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案例解析:追鮮!生鮮零售爆發背後的冷鏈更新

生鮮電商加速零售管道扁平化,冷鏈物流業隨之從混凝土轉向互聯網。

來源/新經濟100人(ID:qiyejiagc)

作者/董金鵬

2018年11月11日,清晨七點鍾,北京初現一絲寒冷。九曳供應鏈創始人兼CEO張冰在朋友圈發了一張海報,最顯眼的五個大字是:決戰到天明。

這天,他在九曳北京運營中心督戰。運營中心位於順義區李橋鎮任李路,往西北五公里處是首都機場。從這裡出發,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2.7萬公里鐵路、477.35萬公里公路、748.3萬公里航線共同築成一張巨大的物流網絡。

借由這張網絡,內蒙古的牛羊肉、新疆的水果、膠東半島上岸的海鮮、加拿大的龍蝦和泰國的榴蓮、椰青等生鮮產品,正緊急運往九曳供應鏈的26個生鮮集散倉儲基地,它們分布在22個城市。

兩個小時後,運營中心所在的北京順義倉,前一天的訂單包裹已經分揀、打包和裝車。此時在倉庫外,九曳鮮配團隊的配送員已經等候在門口。

上午9點30分,車輛陸續駛離倉庫,雙十一緊張又刺激的配送由此開始。

張冰告訴新經濟100人,一隻加拿大龍蝦從捕撈到餐桌,只需72個小時。中間經歷運輸、報關、質檢、跨國運輸、入關、收貨、加工、儲存、包裝和宅配等繁雜環節,日曬雨淋,霜打雪壓,日複一日,從業者必須與時間賽跑。

位於樞紐位置的九曳供應鏈,見證了中國冷鏈物流從混凝土到互聯網的巨變。

一、庫存可以放在一起

雙十一狂歡十年,迎來一個新時代,也送走了舊世界。2010年7月,劉達星大學畢業,進入物流行業。四個月後,趕上第二個雙十一狂歡購物節,一天5000多訂單,團隊足足忙了一個禮拜。

從那以後的每個雙十一,劉達星都沒有落下。2015年5月,他加入九曳供應鏈,從常溫物流轉入冷鏈物流,如今是九曳供應鏈北京運營中心總監。

劉達星的兩次職業選擇,都恰好遇上風口。電商崛起,中國零售管道迎來扁平化巨變。許多上遊品牌商繞過一二級批發商,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台開旗艦店,把工廠和倉柯瑞的商品直接賣給消費者。

2013年,張冰在阿里巴巴工作,團隊在線上預售車厘子和海鮮,火爆讓人意外。他意識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往線上走,產品從日用品、3C等逐步拓展到生鮮品類,但冷鏈物流跟不上。

物流的變化,伴隨著商品流動,對應著不同時代下的商業形態。當時,許多傳統冷鏈物流服務於百勝、沃爾瑪、華潤等大型零售企業的區域市場,行業被切成碎片,沒有人想過做全國的生意。

生鮮電商興起後,呼喚新一代的冷鏈物流。比如櫻桃、荔枝、楊梅、芒果等生鮮產品,需采摘後在產地預冷,之後進入全程溫控運輸,到倉庫後分類儲存,然後加工打包,再快速送達消費者。

2014年,張冰從阿里巴巴辭職,創辦了九曳供應鏈。

上遊生產企業不斷拓展線上管道,九曳供應鏈為其提供B2C和B2B全管道倉配服務。與傳統冷鏈不同,他們試圖通過技術,搭建一張覆蓋全國的生鮮供應鏈網絡。

「不管在天貓、京東開店,還是微商和社區團購,或者賣給華北的門市,庫存可以放在一起。」張冰告訴新經濟100人,「九曳為客戶提供綜合服務,他就不需要操任何心了。」

生鮮冷鏈由三段構成,分別是乾線運輸、倉儲管理和宅配。九曳供應鏈主營倉儲管理,乾線運輸和宅配均由社會力量實現。

九曳處於整條供應鏈的樞紐和集成商的位置,背後靠的是數據和技術。消費者在京東、淘寶等平台看到的訂單節點資訊,背後是5分鐘一次的數據采集。

乾線車輛均裝有九曳供應鏈研發的運輸管理系統,一旦出現溫度異常,會發簡訊給司機和平台。

在生鮮領域,物流成本佔據客單價的30%左右,其中乾線、倉儲和宅配成本佔比依次是10%、40%和50%。平台從上遊收取費用,再分配給合作夥伴。

創辦四年,九曳基於全國生鮮物流基地整合了1000多條乾線,負責末端配送的公司有80多家。

張冰說,60%的訂單送往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武漢、杭州、成都、重慶等城市是生鮮消費的新生力量。2018年雙十一,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城市的訂單,可實現上午下單,晚上送達,晚上下單,次日送達。在分布密集的縣城及以上地區,可實現次日達。

九曳順義倉日均生產8000-10000訂單。而整個九曳供應鏈,日均訂單可達6萬單,雙十一和年貨節等達到峰值,突破10萬單。

目前,90%以上的客戶是上遊生產企業,比如科爾沁牛業、蒙羊牧業、三全食品、思念食品等企業。在各個管道中,天貓和京東的訂單佔比仍佔絕大多數。

最近兩年,生鮮電商、社群電商、新零售等新業態層出不群,上遊生產企業逐步開拓新管道,九曳供應鏈跟著他們進入下遊終端。

但新的管道起來快,倒下也快。張冰說,九曳供應鏈與一家辦公室無人零售企業合作,幾個月後對方倒閉,盯了很長時間才把運費要回來。

二、客戶隻告訴你在-18℃以下存儲

創業之初,九曳供應鏈從B2C倉配服務切入冷鏈物流。這意味著,其倉庫結構和管理要比傳統冷鏈物流複雜得多。

冷鏈倉與倉之間的差別,關鍵在於內部規劃的提升和改善。九曳供應鏈現在的倉庫,按溫區可劃分為冷凍區(-18℃—0℃)、冷藏區(0℃—8℃)、常溫區(8℃—25℃),溫度通過電腦和系統控制。

九曳供應鏈剛起步時,市面上只有冷凍倉庫,以4.5米的大通庫為主,多數圍繞批發市場。COO樊清信說,一個大通柯瑞既放香蕉,又放蘋果,還放桔子,水果之間會相互催熟。

同樣是冰淇淋,奶油含量不同,存儲溫度也有差別。如果把溫度統一調為-18℃,某些冰淇淋的表層會軟化。

2015年,九曳北京倉只有100多平方米,位於北京通州區。8月,倉庫迅速增加到1000平方米。樊清信記得,受限於冷庫結構,2015年的品類以凍品為主。

2016年以後,蓬勃發展的生鮮電商催生了新的機會,市場上出現了高標準的冷庫。8米高的冷庫出現後,倉內才出現高層貨架。

九曳在北京有三處倉庫,總面積為40000平方米。在全國,22個城市建有26個倉庫,其中22個屬於產銷雙向流動倉庫。比如烏魯木齊倉,供東部沿海的客戶把產品賣到新疆,同時協助本地客戶把產品銷往全國。

目前,九曳供應鏈服務1000多家客戶,均集中於種植和養殖行業頭部。產地客戶的產品就近入倉,然後由九曳供應鏈提供全國分撥服務。生鮮產品有顯著的季節波動,每年五月到十月,是各種水果的銷售旺季;十月以後,海鮮和牛羊肉大量上市。

大客戶總監塗莫愁做過兩年傳統冷鏈物流,合約物流服務連鎖品牌。傳統冷鏈物流倉內,工人可以整箱或者用拖車搬運,不需要大面積的打包區。

相比之下,B2C倉配更依賴資訊化和精細化運營。一個C端的生鮮訂單,通常有好幾種產品,工人在不同貨架上找到產品,裝進一個包裹,再加冰袋和調料,然後打包。電商訂單很容易出現錯發和漏發,九曳供應鏈把差錯率控制在萬分之三以下。

在倉庫,工人每操作一個包裹,都要掃單子,看著包裝方案操作。張冰說,每個包裹怎麽包裝,都是個性化的需求。

倉庫的包裝方案,出自九曳供應鏈在上海的包裝實驗室。所有產品入倉前,先做包裝測試,包括:用什麽材料包裝,泡沫箱什麽密度,多少克的冰袋。

經過精密計算和測試的包裝方案,最終形成文字,提供給全國的倉庫執行。考慮到中國東西南北存在巨大地域差異,即便同一時間、同一批產品,在北京倉和廣州倉的包裝,也有著巨大的差異。

「這些都是我們一點點測出來的,然後落到系統裡面。」張冰說,裝進包裹的冰塊和乾冰,是客戶買單,必須在合作前溝通清楚。

有客戶為了控制成本,問張冰,250克乾冰就好了,為什麽要放500克?他回答說:「消費者越來越專業,一看東西軟了,品質可能沒有特別大影響,但是他不收包裹。」

2018年雙十一,順義倉的工人們從清晨7點開始工作,一直持續到晚上12點。在倉庫內,產品順著進貨口、倉儲區、稱重打包區和出貨口流動。

經乾線運輸到倉庫的產品,入倉前先經過人工識別和抽檢。入倉抽檢,最關鍵的是有效期和批次,接近保存期限的產品會被直接拒收。

產品到了倉庫,同樣是-18℃,放在不同位置,對存儲效果的影響很大。比如,麵團和肉都需要在-18℃下存儲,但麵團對溫度更加敏感,稍微有變化,表層就會出現結晶。

「客戶隻告訴你在-18℃以下存儲,具體怎麽去放,是我們自己摸索。」 劉達星說,「如果這個點都抓不住,那在這個行業就沒法做。」

在倉庫,工作人員每天要巡幾次庫,最重要的是檢查溫度。倉內溫度全程監控,出現異常,系統會給綁定的手機發送簡訊。

除了溫度,另一個是庫存管理。九曳會給客戶提供倉內運營數據,什麽產品銷量最好,庫存是多少,提醒對方去改善。

三、做得爛,還不如不做

通常,一個上遊客戶會在多個平台開店,散落在不同平台的訂單,需要一個ERP軟體統一管理。ERP對接倉庫管理、運輸管理和訂單管理等系統,打通訂單在途、倉內和配送的數據和資訊。

2014年,九曳供應鏈創辦時,許多客戶因剛開始接觸電商,沒有ERP系統。塗莫愁記得,他們的訂單資訊以Excel形式,通過電子郵件傳遞。

電商平台有了訂單,客戶整理進Excel表格。每天下午4點前,客服用郵件發給九曳供應鏈。九曳供應鏈下載Excel表格,再導入系統,倉庫按照系統資訊作業。訂單完成後,他們再從系統裡導出運單和庫存數據,做成Excel表格,用郵件發給對方。

一旦每天超過100個訂單,人工通過郵件處理,就容易出現錯誤,時效也難以保證。遇到消費者變更地址或者取消訂單,就要跨企業、跨部門互動,效率跟不上。

樊清信說,消費者取消了訂單,但是客戶沒有及時傳遞到倉庫,包裹可能已經發出去了。一個包裹的成本,需要10個-20個包裹的利潤來覆蓋。

有的客戶覺得,剛開始合作就要花四五萬元買系統,投入不值得。在東南沿海,許多企業家認為買軟體可以節省人工,但在資訊化比較薄弱的地區,投入資訊化,需要先轉變思維。塗莫愁和團隊一個一個說服客戶上系統。

張冰經常告訴他們,銷售團隊不是單獨去跟客戶談價格,而是為其提供一套解決方案,乾線運輸怎麽做,倉內怎麽管理,訂單怎麽包裝,配送如何做,如何對接系統等。跟客戶達成一致之後,才能落實到合約上。

初次接觸系統,有的傳統行業從業者會有些反感。「覺得系統還要導入,還要做審核,感覺很煩。」九曳供應鏈CTO侯高陽說,「他們會說,我以前做業務不需要這個樣子啊。」

早期上遊客戶的資訊化,以記錄數據為主,支持基本業務操作。那些年,傳統公司把資訊化看成輔助部門,類似於網管的角色,企業的資訊系統更多是一個個數據孤島,企業間協同效率低下。電商快速發展,對資訊化的要求是互聯互通,打通上下遊,實現供應鏈的協同效應。

現在,九曳供應鏈與所有客戶的合作,先做系統對接,一周時間解決。已經有超過20%的用戶選擇使用九曳的SaaS化ERP系統。

如果客戶較小,九曳免費為其提供平台式商家工作台,實現業務全鏈條資訊化管理。

客戶免費使用商家工作台,可以看到所有的監控資訊、庫存數據和每天進出貨量。另外,商家也可以通過平台入庫、出庫、預約、查單以及查看當天運作分析。

在倉內,打包掃描訂單,資訊瞬間傳遞到系統,客戶可以看到打單、生產、包裝、稱重等過程。另外,供應鏈數據還與電商ERP系統打通,把重要的節點數據上傳到平台,供消費者查詢。

上了系統,用戶一旦取消了訂單,資訊就會實時傳遞到ERP系統,倉庫很快會得到變更資訊。

「所有的客戶,不對接系統就不合作。你做得爛,還不如不做,對吧?」 侯高陽說。

許多上遊客戶接入電商後,自身也在演化。塗莫愁說,科爾沁牛業用了電商平台,銷售包裝更親近終端消費者,設計卡通形象和紙盒;為了保鮮,他們開始提高貼體包裝。

四、越吃,越喜歡吃好的

在日本和歐洲,生鮮產品從產地到餐桌有著成熟的流程和標準。

冰淇淋對溫度要求極高,操作過程也更規範。出庫先測溫,裝卸過程必須快,控制在20分鐘-30分鐘以內,發車前也要預冷。張冰說,冰淇淋的冷鏈運輸,每個環節都有人工交接,上一個人簽字,下一個人監督,通過了才能進入下一個環節。

根據烯牛數據顯示,2017年1月,九曳供應鏈拿到遠洋資本2億元B輪融資。

張冰計劃拿一部分錢出來,圍繞海南、廣西、雲南、新疆等農產品主產地,投資、建設標準化加工廠,讓非標農產品標準化,再向線上用戶或線下批發市場銷售產品。

然而,農產品不像冰淇淋,標準化沒有那麽容易。在國外,櫻桃采摘下來以後,先要預冷、清洗,然後做殺菌處理。九曳供應鏈從智利運過來的櫻桃,一個月後,果柄還是新鮮的。加拿大的車厘子,做了5000多單,沒有任何投訴。

農產品季節性較強,產地工廠覺得做系統不劃算,也沒有產地預冷倉。這些客戶,通常整車或者整箱裝車,運輸到倉庫再作業。

九曳供應鏈曾接到阿克蘇香梨的業務,不僅要去產地運輸,還要分揀,選出公母。因為訂單量太大,人工操作出現批量問題。

2018年,九曳供應鏈不再做產地訂單,將目光轉向海外。

原先,很多國外生產企業把產品賣給中國的貿易商,由他們在中國銷售。現在,這些生產企業試圖將產品直接賣給中國的消費者。一家挪威生產三文魚的企業在中國組建團隊,開設京東和天貓旗艦店,供應鏈外包給九曳。

最近幾年,C端用戶購買國外海鮮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比如許多消費者購買帝王蟹等海鮮,回家烹飪。

九曳供應鏈商業中心負責人方贇說:「消費降級不會出現在食品行業,民以食為天,人肯定是越來越喜歡吃好的。」

2018年,九曳成立自營B2B平台全直鮮,開展海外直采,為上遊客戶分銷產品。目前,全直鮮接入本來生活、天天果園、每日優鮮、盒馬鮮生、永輝超市等200多家B端商戶,SKU大約為600個-700個,其中60%-70%為海外進口。

方贇告訴新經濟100人,全直鮮已經為每日優鮮和蘇寧小店提供橄欖橙、廣西火龍果;為京東採購波士頓龍蝦、愛爾蘭麵包蟹、墨西哥紅龍蝦等;跟盒馬合作,進口澳洲車厘子。如今,生鮮行業正迎來快速發展期,更多面向單品的供應鏈企業湧現,他們將精力投入到農產品上遊,對其進行標準化。

九曳供應鏈投資了一家海外供應鏈的公司,泛捷供應鏈。目前,泛捷供應鏈有13個海外倉、30個分站點、100多個代理點。借助泛捷供應鏈,九曳供應鏈逐步走向海外採購。

九曳自營採購泰國榴蓮和椰青,並在泰國投資了一家加工廠。現在,每周大約有10櫃榴蓮和椰青進入到中國,每櫃接近30噸。從泰國到上海,不到一周時間,60%進入批發市場,40%進入商超和電商。

五、都是真金白銀賠出去的

2014年,塗莫愁剛到九曳供應鏈時,團隊只有8個人。四年後,團隊規模達到700多人,其中技術團隊100多人,BD團隊30多人,還有一半員工分布在倉庫。

她說,一起學物流的本科和研究生同學,畢業後三分之一轉行了,剩下的多數進入了企業做甲方,只有極少數人到了第三方企業。

第三方冷鏈物流是個苦活兒。在倉庫,工人穿著厚厚的棉襖,每天在極低溫度下連續工作8個小時。在常溫倉庫,一個人一天可以做1000多個包裹,但冷鏈倉庫複雜得多,人均處理包裹僅是常溫倉庫的十分之一。

2017年年貨節,工人們提前回家過年,但訂單量卻在暴漲。倉庫人力跟不上,團隊從辦公室緊急調集人員去支援,市場、財務、品牌等部門一起上。到最後,技術團隊也都跟著去揀貨。「活生生把一幫碼農變成了工人。」 侯高陽回憶說,「扛下來了,大家還是蠻有成就感的。」

現在,倉庫主管以上級別是九曳供應鏈員工,工人為勞務公司外派。80後、90後正在進入勞動力市場,他們對工作環境和氛圍有著更高的要求。此外,中國勞動力總量開始下降,藍領工人也從過剩轉向短缺。

張冰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善工作環境,讓一線團隊更穩定。侯高陽說,團隊內部一直在關注無人駕駛、倉儲自動化和機器人,希望新技術能夠減少冷鏈倉儲對人力的依賴。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機器人能適應冷庫環境。

不過,隨著技術人才進入,冷鏈物流正在迎來變化。塗莫愁說,許多95後大學畢業加入九曳供應鏈,成為管理培訓生。他們從倉庫乾起,三個月裝卸、搬運和包裝。她問,乾過這麽多活兒嗎?很多人回答說,沒有。

「我們覺得也挺好的,能為這個行業留住一些人才,讓他們從事這個行業,等於說也創造了一些價值。」 塗莫愁告訴新經濟100人。

創業第四年,張冰看問題,也沒有那麽急了。

「因為操作上的細節,九曳沒少交學費,產品運輸中出現了問題,該賠的都賠了。出了問題以後,找員工,全部培訓。」他感歎說,「那都是真金白銀賠出去的啊。」

張冰說,生鮮供應鏈偏實業,不像互聯網,有資本的推動就可以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如今,九曳供應鏈正以每年30%-50%的速度增長,也在見證行業從蠻荒走向成熟。

來源/新經濟100人(ID:qiyejiagc)

作者/董金鵬

物流指聞整理發布

⊙文章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物流指聞立場,轉載此文章需經作者同意,同時注明作者姓名及來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