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0年前絕版弄堂老照片 很多老上海人的“回憶殺”

照片主角都是些尋常市民老百姓,背景大多是充滿煙火氣的上海弄堂,即便色彩,也是簡單的黑與白。

這些可能比你年紀還大的老上海照片,均出自上海本土攝影師龔建華之手。旅居美國之前,龔建華在上海生活了44年,這座城市是他再熟悉不過的故鄉。

換房(攝於1984年)

原南市區孔家弄,孩子們圍觀老人爆米花(攝於1990年)

原南市區居民採購彩色電視(攝於1991年)

原盧灣區弄堂磨刀匠(攝於1994年)

龔建華年幼時,住在陝西南路永嘉路。小學三年級,他第一次摸到父親的蘇聯查爾基135照相機,從此戀上攝影。

因為倔強地認為“數位不如膠卷”,直到2008年,他才由膠卷改用數位拍攝,理由很簡單:“膠卷沒有了呀!”在此之前,他所有的照片都是自己手工洗出來的。為了操作方便,他甚至不戴手套。現在,他的十個手指除了左手大拇指以外,均布滿白斑,那都是長期浸泡化學藥水帶來的傷害。

從“好白相”到以此為業,他對攝影的理解也愈加透徹。在經歷了那個喜歡去偏僻之地“獵奇”的階段以後,如今的他更傾向於回歸最熟悉的地方,記錄那些充滿煙火氣的生活場景。

年輕時候的龔建華(攝於1992年)

對於拍攝的對象,他始終保持著一種長情。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龔建華開始有意識地關注上海弄堂。他走街串巷,捕捉人們在弄堂裡的千姿百態。在龔建華眼裡,這裡的生活特別有“味”。

每一張老照片,都有一個隱藏在城市角落的故事。

看《72家房客》回憶老弄堂市井生活

1990年夏天的一個周末清晨,龔建華在北京路、貴州路口的弄堂裡,拍攝了一幅名為《72家房客》的照片。狹窄過道中間至少擺著五台洗衣機,洗衣機旁,婦女們在忙著洗衣服,小女孩趴在凳子上做作業,兩小孩在澡盆裡戲水,門口婦女抱著小孩跟人聊天,還有抽煙打盹的老爺叔、淘米洗菜的老太太……放眼望去,小小弄堂,擠滿了婦女、老人和小孩。

作品《72家房客》(攝於1990年)

照片裡,每個人的動作都不一樣,混搭在一起卻意外地協調。無聲又靜止的照片,卻像一幀幀有說有笑的電影,播放著上海小天地裡的市井生活和家長裡短。

27年後,龔建華故地重遊。弄堂還在,家家都已裝修一新,再也沒小孩會在弄堂裡露天洗澡,門口抱著小孩的婦女,現已是80歲老太太了。

27年後,弄堂裡的一位居民已經80歲了(攝於2017年)

“老街上的新人”住進上等小區

上海還是那個上海,但又不再是屬於那個狹窄弄堂的上海。上海的變化,體現在建築的變化,更有人的變化。

《老街上的新人》,是龔建華自己最滿意的作品之一。1995年冬,他應邀給一對朋友拍攝婚禮。自忠路上的這個弄堂,就是新娘居住的地方。畫面中,穿著西式婚紗的新娘手挽身穿西裝的新郎,滿臉幸福,面帶春風。佝僂著身子的阿婆扶著弄堂裡的桌子,站在一旁欣喜地注視著這對新人。

作品《老街上的新人》(攝於1995年)

由於這位“搶鏡”的阿婆以及凌亂狹窄的弄堂背景,龔建華認為這張照片算不上嚴格意義的“婚紗照”,但他覺得那個戲劇性的瞬間,有種“弄堂裡飛出金鳳凰”的味道。“大概是我對弄堂特別有心吧,連這種機會都不肯放過”。

之後的2009年和2017年,龔建華兩次再見這對夫婦,他們和女兒居住在上海一處上等小區內。而小區所在的地方,在他們結婚之前還是一片破舊不堪的棚戶區。

徐家匯路的老房子(攝於1987年)

龔建華用這些跨越30年的照片,講述了人們在物質生活上的巨大變化。

弄堂裡走出來的一對新人,早已是幸福的三口之家(攝於2009年、2017年)

從偷瞄到不屑一顧 人們的思想觀念在變

上海的改變,不僅僅反映在城市的外貌,還有人們的思想。這種無形的改變也可以被鏡頭記錄。

“這是我拍的1988年上海第一屆裸體油畫藝術展。展出當天,觀眾蜂擁而至,都非常震驚。”在展廳的一角,一位年輕人,正認真地盯著一幅油畫觀看,他的目光伸向了油畫的背面。

年輕人目光伸向了裸體油畫的背面(攝於1988年)

80年代的上海,處於改革開放的前沿。上海雖然歷經繁華,公開的裸體藝術展還是吸引了大量男性。“在那個年代,人們的思想觀念還是比較保守。”龔建華回憶說。

上海第一屆裸體油畫藝術展吸引了大量男性參觀(攝於1988年)

他指著另外一幅作品,也展示了當時民眾公開接觸此類場景的反應。1987年,上海服裝展上,一位中年男人回過頭斜著眼睛偷瞄尚未穿好展示服裝的裸體塑料模特。“他的眼神也很有意思。”

一位中年男人斜著眼睛偷瞄裸體塑料模特(攝於1987年)

到了2007年,在一群穿著秋衣的模特前,一位老人若無其事,不屑一顧。龔建華說:“20年前後這個對比,反應了過去中國人對性文化的好奇和今天思想的開放。”

一位老人路過模特不屑一顧(攝於2007年)

黑白照片裡,帶著濃濃的寫實感,這是龔建華攝影一大風格。

“如果沒有記錄的意識,攝影就走偏了。”帶著這樣的信念,他拍上海三十多年,始終取材於市井生活,試圖記錄上海這三十多年的點點滴滴。他甚至沒有想過要“換一種拍法”,不諱言自己這些年來的拍攝“沒有什麽變化”,就是對這座城市的忠實記錄而已。

老上海(攝於1988年)

新上海(攝於2018年)

隨著時代的變遷,上海很多老弄堂,逐漸退讓給一棟棟聳立的摩登高樓。不少當年稀松平常的生活場景,已經成為再也回不去的歷史畫面。在龔建華看來,自己用鏡頭記錄下改革開放後上海弄堂與城市化發展之間互相碰撞而發生的記憶,是一種幸運。

拍了30多年後,龔建華對上海的拍攝,還在繼續。

*附:攝影師檔案

龔建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上海攝影家協會理事。現旅居美國,為舊金山陽光藝術攝影工作室(Sunshine Studio)主任,美國華盛頓特區Zone2point8簽約攝影家,老中地方新聞首席攝影記者。“美國弗吉尼亞博物館和裡士滿大學博物館永久收藏了龔建華整套共50幅的“老上海”攝影作品。

(影片/SMG攝界 供圖/龔建華 編輯/呂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