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夏至:古代“冰箱”是人們在夏日裡與自然鬥法的結果

至,極也。

在二十四節氣中,夏至與冬至,代表了一種極致。

《呂氏春秋》中說“冬至日行遠道,周行四極,命曰玄明。夏至日行近道,乃參於上。”

意思是說冬至這天,太陽運行在離北天極最遠的圓形軌連上,環行於四個極限點,稱為玄明。夏至這天,太陽運行在離北天極最近的圓形軌跡上,太陽正值人的上方。

每年6月21日或者22日,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直射地面的位置達到一年中的最北端,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為一年中最長,這標誌著盛夏時節的開始。

最北、最長,一個“最”字,道出了夏至的特點。這個極致的節氣,最容易為人所感知。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先民最早用土圭測日影的辦法確定夏至的時間,應該在公元前7世紀,這個時間遠在西漢的淮南王劉安正式命名二十四節氣之前。事實上,按照文獻記載,在《淮南子》之前,《尚書》、《周髀算經》、《周禮》等上古典籍中,都有關於夏至的記載,可見古人對夏至的重視。

在農耕文明中,夏至適逢麥收,是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的重要節日,因此古時夏至又被稱作“夏節”“夏至節”。宋代時夏至日開始,朝廷官員都要放假三天;到清代以前,每逢夏至日全國也要放假一天。很顯然,古人的快樂我們現在想象不到,既沒有祭祀,也不會放假,今天的夏至作為節氣而非節日,大多時候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而非具體的意象——這讓我們很難覺察這個“極致”的節氣,究竟是如何改變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的。

中國人講究吃,尤其每逢佳節倍思吃,夏至也不例外。民間說“冬至餃子夏至面”,是說冬至要吃餃子夏至要吃麵,其實這個說法太過寬泛。實際上黃河以北大部分地方,面食作為農民的主食,吃麵並不拘於時令。至於為何單說夏至吃麵?大約因為這時候小麥豐收,新麥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帝京歲時紀勝》中說“夏至大祀方澤,乃國之大典。京師於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乃都門之美品。向曾詢及各省遊歷友人,鹹以京師之冷淘面爽口適宜,天下無比。”

這是說舊時在北京地區,每逢夏至要吃冷淘面,一是品嚐新麥,二是為了解暑。面食在冷水中過一遍,清爽可口。在冰箱尚未普及的年代,涼水可謂是民間最好的降溫載體。

但也不完全是這樣。

就像現代人在夏日炎炎的時候要吃冷飲一樣,古人自然也不會放過這樣的體驗。

對付一種“極致”,需要另一種“極致”。

在尚未掌握人工製冷技術的古代,人們夏季所食的冰,來自冬天的貯藏。《周禮》中記載“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周代設立了一種官員名稱叫“凌人”,是專門掌管冰政的,就是在寒冬時將冰塊切好大量貯藏起來,等到盛夏時候再取用。

甚至為了方便用冰,古人還發明了一種器具,名叫冰鑒。冰鑒是青銅鑄造成的兩層的容器,內裡圓形,可以盛放食物和液體,外層為方形,夾層之中可以放置冰塊,用於食物的冷藏保鮮。可以說,這是中國最早的冰櫃或者冰箱。

當然,這種昂貴的冷藏食物方式,只有當時的達官貴族才能享受。中國目前出土的冰鑒,吳王光鑒、蔡侯方鑒,還有著名的曾侯乙墓銅冰鑒,都說明了這一點。

春秋戰國時期,冰塊窖藏技術還沒有那麽發達,冬天貯藏的冰塊到了夏季往往化了很多,即使是貴族,也只能節省著用。在祭祀或者宴客等大型活動上,才會用到冰塊。尤其是夏至的祭祀,用冰十分講究,先得舉辦一場開封儀式,才能把冰塊取出來用。

然而冰鑒容量有限,想要大量冷凍食物,還需要大型的冷藏室。戰國時期已經有冷藏室的雛形出現,20世紀60年代,在河南發現的鄭韓故城遺址中,就有一座冷藏室。這是一座地下建築,呈長方形,底部有陶井,用來貯藏冰塊,而食物可以直接放在陶井之外。陶井內的冰塊不易融化,因此可以做到長期保鮮。在這座冷藏室裡發現了大量家畜和家禽的骨骼,說明當時的冷藏技術已經很發達。

先秦時期樸素的冰櫃發展到唐代,窖藏技術進步了許多,這時候一般官員也能享受到這夏日的涼意。《金台紀聞》中記載,“唐學士……夏至後頒冰及燒新酒,常和冰而飲。”唐代每年夏至後朝廷給官員賜冰和燒酒,相當於夏日的清涼飲料,可以算作是當時的“高溫補貼”吧。

中國人向來不會辜負自己的口腹之欲,到了宋元時,冷藏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這一時期冬天的冰塊還是由朝廷負責儲藏和掌管,藏冰的容器也從青銅冰鑒逐漸發展為木質冰桶。

何謂冰桶?聽起來類似現在流行的“冰桶挑戰”的“冰桶”。宋元時大多數冰桶用紅木或者黃花梨木製成,製藝比青銅器簡單,大大減少了成本。一個冰桶呈一尺多高,木料刷漆後用銅片或者鉛片包裹,冰塊擱進去可以保存一整日,也方便攜帶。貴族出門在外甚至可以將冰桶放置在馬車上,作為“車載冰箱”使用。這麽看,古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比起現代人也不遑多讓。

明代的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先期鑿冰方尺,至日納冰窖中,檻深二丈,冰已入則固之,封如阜。”這段話描述的是明代的冰窖,到了明代冰窖已經不是官員貴族的特權,民間的冰窖日益興盛。雖然民間冰窖規模較小,通常是挖一個地窖,上面蓋低矮的小屋以遮蔭,窖底鋪一層草或者糠,裝滿冰後再用草或者糠覆蓋,便可以密封保溫。冬日的冰基本上沒有成本,只要窖藏得宜,普通人在炎炎夏日也能感受到清涼之意了。

進入工業時代,冰箱成為中國最早實現國產化的製冷電器之一,有冰箱冰櫃和空調加持,人們不再懼怕炎熱的夏日。這既是科技進步對生活方式的改革,也是文明一脈相承的結果。在中國的五行八卦理論中,從芒種到夏至,陽氣日盛而陰氣減弱,在夏至這一日則達到頂點,正對應著八卦中的乾卦。《易經·乾卦》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國的“冰箱極簡史”,是人們在夏日裡與自然鬥法的結果,充分展示了人自身的智慧與才華,正印證了自強不息這個道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