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萬字研究:比外賣更賺錢的機會:B2B餐飲大掘金

深響原創 · 作者 | 夏舟

編輯 | 亞瀾

“民以食為天”,朝著4兆元衝刺的巨大餐飲行業市場規模再次佐證了這句話。

但當外賣市場被美團和餓了麽兩大巨頭牢牢守住,To C的餐飲再沒有系統性機會。這時,產業目光集體向上遊走,環節眾多、過程極不規範的To B農產品供應成為了一個閃閃發光的大機會。

在美國,一家名為西斯科(Sysco)的食品供應公司在今年的營收鋼彈4000億。而在中國,95年就成立的食材B2B平台望家歡營收規模是位於十億級別。各種“勢力”在已有的食品供應鏈條中交錯盤桓,“產業互聯網派”則想通過技術的杠杆來快速給這個老市場革次命。

在這場掘金浪潮中,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模式的差異、供應鏈的不斷優化以及一個困境與利益同時撲面而來的機遇圖景。

01

兩大模式

在傳統餐飲行業中,多數企業每天都要去農貿市場定類定量採購蔬菜水果、肉類、水產品等主要食材,而這僅僅是食材供應鏈中的一部分。

一般來說,農產品都需要經歷從產地到銷地再到餐廳後廚的全流程,因此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多分為生產加工、物流流通、採購消費三部分

環節只有三個,參與者的數量卻遠超於這個數。

在最上遊的生產環節,個體農民、農產品種植公司、生產合作社、產地批發市場等多個供應方,生產源頭極其分散並缺乏標準。

而在從產地到銷地的流通過程中,一級、二級批發市場的多流程不僅降低了效率和食材新鮮程度,還因為管道加價而增加了成本。

至於採購端,中國餐飲行業中多為中小企業,通常都是私人化採購,過程不規範。

這就導致了傳統農產品供應鏈中的種種問題:

· 食材生產加工端極其分散,標準化程度差,缺乏安全檢驗、品控難且難溯源;

· 中間流通環節多,但冷鏈等物流技術不足,配送範圍和時間都大大受限制,運輸過程中食材的損耗嚴重;

· 採購端通常是基於經驗來決定食材的採購與數量,缺乏精細化管理;

· 資訊不對稱導致價格不透明,管道端加價率高,價格不穩定。

對於處於下遊的餐廳來說,他們對農產品的需求是新鮮與低價。但實際情況卻是他們化了幾乎兩倍於採購價格的錢,農產品的品質也因為經過多次運輸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這些問題本質上都是因為中國農產業受小農經濟的影響而非常分散。

然而,即使傳統的食材供應鏈已被詬病許久,目前餐飲企業採購農產品的主要管道依然是農貿市場,這一管道仍擁有鋼彈78%的銷售佔比。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我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已超過4400多家,其中年交易額億元以上的市場1671家,全國有各類農貿市場2.7萬個。以交易規模最大的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例,其2017年的交易量為1618噸,交易額鋼彈816億元人民幣。

這讓大家看到了農產品供應鏈中蘊含的巨大金礦。

隨著C端的餐飲消費需求更新和城市規劃的調整,低效的傳統供應鏈也不得不求變。與此同時,不少擁有互聯網基因的玩家開始入局,紛紛希望能借由技術和運營來重塑餐飲行業的農產品供應鏈。

在這些玩家中,有花大力氣做自營模式的美菜、鏈農等,也有做“輕”撮合模式的宋小菜、一畝田等。

前者是自身承包了採購、存儲、物流等多個流程,盈利來源主要是食材費用的差價;而後者是通過互聯網產品或服務來鏈接供應商與B端客戶,促成雙方交易,收取分銷傭金或服務費用。

- 自營模式 -

“供應鏈是核心”,這句話被無數電商人奉為真理。他們也從京東的身上看到了成功的影子:在痛下血本自建物流體系後,京東的服務品質和用戶口碑迎來了雙雙增長,“自營+平台”模式甚至成了京東的一大標簽。

餐飲食材B2B電商也很注重自營模式。這是因為它們希望通過自營服務來提供一站式服務,減少過多環節帶來的損耗並提高利潤空間。

由窩窩團聯合創始人劉傳軍再次創業的美菜網是自營模式的代表之一。通過重資產的自營模式,美菜網試圖跳過農產品供應鏈中的若乾級環節,將食材直接從農戶或者供應商處運到美菜的分揀倉庫,再由美菜向B端的餐飲企業進行運輸分發。

從產地到B端餐廳,美菜網希望一步到達。

自2014年成立以來,美菜網便一直重金投入物流:不僅自建了物流配送體系,自購自配幾千輛冷鏈車、搭建了4000多人的物流配送團隊,還在全國建立了近30個倉儲中心。這些中心是集包裝加工、分揀集散、存儲配送、檢驗檢疫、資訊處理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型冷鏈物流倉儲基地”。

比如在食材的包裝加工過程,美菜的倉儲中心推行蔬果類產品的包裝前置預加工計劃。這個計劃會根據B端用戶和物流的需要,讓供貨商在產地時就對商品進行預加工和分揀包裝。這樣的預加工過程能減少蔬果在物流轉運站和二次分揀加工中造成的損耗。

再比如食材的存儲過程。倉儲中心會通過自主研發系統,從商品入庫開始記錄生產日期、保存天數等參數資訊。系統會根據這些資訊提醒操作人員,按日期的先後排序進行作業,避免了操作不專業引發的商品超期損耗問題。而且,美菜還會在入庫後根據商品性質和外部溫度,分類存入常溫庫、恆溫保鮮庫和凍庫等三個溫區庫,進行有效保存。

美菜網在冷鏈物流上的投入也是它的特色之一。

根據招商證券的生鮮供應鏈深度報告,中國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不足。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生鮮冷鏈運輸的平均比例幾乎都接近100%,而中國果蔬、肉類、水產品的冷鏈流通率僅為22%、34%、41%,差距巨大。

據美菜網CEO劉傳軍介紹,蔬菜品類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鋼彈30%,每年損耗的蔬菜量接近1億畝土地種植的總產量。而美菜網的冷鏈物流體系正是出於降低食材在流通過程中的損耗的目的而搭建的。

不過,現實中依舊困難重重。

首先是冷鏈物流上的巨大建設和運營成本。根據浪潮資本的數據,5-20萬平方米的冷庫建設投入要高出普通倉庫0.45-1.8億元人民幣,店裡消耗為每小時每噸0.6-0.9kw,而且冷藏車的油耗高於普通車30%-40%。

因此,對於這個燒錢的環節,很多農產品B2B電商根本不敢碰。

其次是規模的局限性。作為一個高成本投入建設物流和倉庫的項目,美菜只有更大規模才能更好地展現其優勢。

餐飲公司新辣道的採購總監何鑫就曾對媒體表示過,餐飲供應鏈平台如果搭建得好,量大了成本自然能降下去,肯定要比零星採購要省錢。

然而,由於所涉環節太多、產地太過分散,大規模的供應鏈運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觀點認為,美菜到產地直采的模式所佔比例並不高,仍只是一個“一級批發市場”,並沒有實現其從田間到餐桌的願景。

面對著自營B2B的重模式,美菜在去年推出了“供應商入駐平台”功能,採用平台+自營的“京東模式”。對於入駐美菜商城的食材供應商,美菜不僅為其開放平台,也提供倉儲物流系統。也許,借由全國各地的食材供應商,美菜能進一步擴大規模,發揮其供應鏈優勢。

同一時期的鏈農雖然採用的也是自營模式,但是並沒有像美菜一樣大力投入倉儲中心的建設。正如其名,鏈農的特點是集中中小型餐飲商家採購需求,到新發地這種一級銷售地進行大批量食材採購。據稱,鏈農配送的農產品能比中小餐廳單獨採購便宜20%。

在這一流程中,鏈農的角色就像是一個代理商,借由大規模的訂單在批發市場處擁有更強的議價能力,涉及的只是銷地到B端商家的過程。這一模式的成本壓力明顯要小得多。

2017年7月,鏈農宣布獲得日本三井物產的數千萬元B+輪融資,並表示已在6月份正式實現盈利。鏈農創始人劉源曾表示,他在鏈農盈利的路線上花了1億多的學費,應該是中國餐飲供應鏈領域交過最多學費、踩過最多坑的人之一。

幾天過後,優配良品也宣布了月度整體規模化盈利。在2015年剛成立的時候,優配良品也同美菜一樣,砸錢建設產地轉運中心和區域的冷鏈轉運中心,將自己定位為一家為餐飲、酒店等商家提供一站式食材供貨服務的電商平台。

但另一方面,這一高成本模式讓優配良品看到了困境。正如管道運營總監李斌所表示的,像他們這種互聯網人在入行做餐飲供應鏈時的想法太過簡單了,以為只要把從需求端到上遊的中間鏈條砍掉就能產生高毛利,拋去配送成本就可以盈利。現實卻展現了自己真實且殘酷的一面。

在掙扎了一年多後,優配良品在2016年8月獲得了由易果生鮮和新鳳祥集團戰略領投的1.2億元人民幣,並將物流和倉儲業務轉為與易果生鮮合作。後者曾獲得阿里的四次投資,旗下的冷鏈物流安鮮達在全國10地擁有11個倉庫,為易果官網和天貓超市的生鮮業務提供冷鏈存儲與運輸。停止對物流和倉儲的自身投入,這成了之後優配良品盈利的最重要契機。

- 撮合模式 -

相比自營,另一種更輕鬆的模式是撮合。

在食材供應鏈中,管道方的加價率往往最高,自營模式的項目正是希望能通過自己成為某環節的管道而掌握議價能力。而採用撮合模式的項目多是扮演著交易平台的角色,以分銷傭金和服務費用為主要收入來源,利潤空間較低。

而且,自營模式的項目多以中小餐企為服務對象,通過聚合下遊商家的大規模採購需求來贏取更大的利潤空間。但是撮合模式卻不適合以分散的中小餐企為主要客戶。這是因為中小企業的訂單量小,而且位置分散,平台不僅單個交易的營收少,還要承擔很高的物流成本。

再加上中小企業的菜系各有不同,要求平台上能提供多種數量的食材品類,這又決定了平台要通過不斷擴充SKU才能滿足眾多中小企業的需求。總而言之,如果撮合業務是面向中小餐企的話,這將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前幾個月剛宣布完成1.8億元B2輪融資的宋小菜便是如此考慮的。

在2015年創立之初,宋小菜的創始人余玲兵就果斷放棄了把餐飲企業作為客戶。因為,在這個曾擔任淘寶特色中國項目創始人的判斷裡,需求多、客單價低的中小餐飲企業就好比是“大C端”,也具有個性化需求難滿足、配送履約成本高的問題

通過數據鏈接生產方和分銷商,宋小菜採用了以銷量定產量的反向供應鏈模式。先收集農貿市場“菜販子”的採購需求,然後對市場進行較準確的預估,再指導菜農按需生產,從而解決蔬菜供應鏈兩段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在這種模式中,上遊端的食材生產方可以以數據為導向,盡量避免供需不平衡而導致的滯銷問題;下遊端的分銷商則可以通過宋小菜的APP預定下單,在第二天早上去最近的冷鏈倉提貨就好。

專注於一些核心SKU品類,把供應鏈做深做透,從而去影響上遊的生產,獲取更大的議價權。這是宋小菜的另一大特點,也是其競爭壁壘。目前,宋小菜已經擁有80多個品類、共計3700多個SKU。同時,輕模式也讓宋小菜的能夠進行大規模的擴張。截至2017年年底,宋小菜已經覆蓋了45個城市,年交易量達20萬噸。

這種隻走線上的撮合交易也存在較多的弊端。

一是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僅有35.4%,互聯網化進程慢,農戶們不習慣線上交易,尤其會因為害怕滯銷而不信任預定交易;

二是在傳統的供應鏈體系中,農戶與批發商之間的合作頻次穩定,信任值高,線上的交易平台很難介入;

三是宋小菜這種拋棄B端餐企的模式在規模上會比較受限制。

不過撮合模式也有不少好處。

不砸錢自建倉儲和運輸,這使得採用撮合模式的項目成本較低,能更快地發展更多的用戶。並且,在用戶的規模基礎之上,撮合平台的後端能通過收集大量的採購習慣數據,來進行更精準的資源匹配和一些衍生業務。

以宋小菜為例,它憑借著幾年累積下來的後台數據和訂單資訊,開始嘗試提供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因此,宋小菜不僅能在資訊流,還能在資金流上發揮自己的價值。

同樣認可撮合模式的還有幾經波折的一畝田。

這個經歷了多次轉型的B2B平台成立於2001年,在接下來的兩年裡主要是提供農產品的資訊服務。而到了2014年6月,一畝田開始做線上+線下的交易撮合模式。在一年的時間裡,一畝田投入了大量資金,通過招聘產業鏈上的農業經紀人來促成交易。

4年2000%的增長速度、月交易額100億、單日突破3億、3個月員工增加1500人,這些數據都是一畝田在這一時期創下的記錄。然而,那時的一畝田就像一口吃出的大胖子,因為只看增長數據而控制不住運營規模。

2015年8月,一畝田傳出突然裁員1500人和新一輪融資泡湯。也正是從此之後,一畝田重新回歸到只在線上的輕模式,這次的定位是一家農業B2B交易撮合的互聯網公司。

目前,一畝田推出的APP能實現供銷發布、行情查詢、交易撮合、精準對接、線上支付、誠信檔案、實力認證、物流匹配、農資服務、生意關係等一系列服務。

對於介入線下交易的重模式,一畝田總裁顧銘認為這是一種資源效率偏低的方式,並沒有充分調動互聯網在資訊上的杠杆作用。

從線下交易轉為平台服務商的還有鏈菜。

這個項目最開始走的是自營路線,隨後轉向成為了一個免費入駐的大宗食材配送平台。今年,鏈菜再一次轉型更新,上線了涵蓋125座城市、178個重要批發市場、183個蔬菜品種的實時產品價格的農業價格指數大數據系統,並且在此基礎上推出了銷售小宗食材的電商平台“鏈菜優采”,為食材廠商快速對接城市管道商、批發商以及大型餐飲食堂客戶提供食材批發服務。

小農女也是如此,這個先是在2013年年底針對C端用戶銷售半成品生鮮淨菜的O2O平台也轉型了很多次。最近,它從類似美菜的線下配送業務又轉向了為配送商提供SaaS軟體服務。

- 多元玩家 -

美菜、鏈農、優配良品、宋小菜、一畝田…這些項目都是在2014年的O2O浪潮中成立的。四年過去了,不少農產品B2B電商在前兩年拿了幾輪融資後就沒了聲音,如飯店聯盟、天平派、後廚鮮生、錦繡鮮生等。

而今年才開始布局餐飲食材B2B供應鏈的只有兩大巨頭,京東與美團。

3月20日,京東新通路正式宣布進軍餐飲B2B,稱將為全國中小餐飲門市構建一條高效透明的供應鏈,並推出一套集食材供應、食材認證、菜品研發和門市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餐飲解決方案。

2016年就已上線的商家進貨平台美團快驢則也是在3月份開始大規模發展。

美團的快驢進貨主要是為外賣平台上的商家提供食材採購服務,目前主要會為商家們上門提供包括米、面、糧油、餐具、酒水飲料等標品類產品,蔬果類、肉禽類等非標品的生鮮產品也在擴張當中。

根據最新數據,快驢訂貨通過與倉儲物流服務商合作,已迅速覆蓋了21個省,38個城市,在項目剛開始的兩個月時間裡交易額就破2億元。

對標美菜,美團快驢少不了的是生猛的地推團隊。畢竟,在美菜成立初期,劉傳軍正是靠著之前窩窩團的戰友瘋狂開拓市場。美團和窩窩團作為百團大戰中的佼佼者,對這種地推搶佔市場的手段是再熟悉不過了。

在4、5月裡,美團快驢從上海開始,對糧油標品等大肆減價,燒錢補貼。兩個月時間,美團快驢的交易額就超過2億元。

目前,美團快驢平台上賣得最好的是米面糧油。以這些利潤空間較為固定的品類作為切入口,美團要想吸引顧客就注定要付出燒錢補貼的代價,但是補貼並不是長久之計。一旦低價銷售的策略停止後,美團快驢又將如何獲取客戶?

而且,米面糧油等食材是相對標準化且時效性不強的品類,並不會像生鮮產品一樣需要高頻次、即時購買。通過標品吸引來的客戶對平台的黏性與活躍度也會相對較低,那麽,當美團快驢失去價格優勢後,又將如何留住已有客戶?

在流通環節上,美團快驢則是通過與大型倉儲物流服務商合作來進行貨物配送。

餓了麽在2015年推出的有菜也是相似的發展路線。

在剛上線時,有菜只是作為一個連接食材供應商和餐飲商戶的平台,物流配送都是與第三方合作進行。

現在,有菜已轉型為“平台+自營”模式,在主要城市建立倉儲和物流系統來自營米面調料等標準品,而其他要求較高的生鮮品依然是與專業第三方合作。通過這種混合模式,有菜能更好地控制成本。

除了互聯網玩家外,一些餐飲企業因為身處行業中而更明白食材供應鏈上的痛點。因此,本身擁有餐飲企業背景的供應鏈B2B公司也會更具有一些優勢,比如海底撈旗下的蜀海、新辣道餐飲集團孵化的信良記。這些公司因為擁有豐富的餐飲供應鏈經驗,能在為其它餐飲企業服務的時候踩更少的坑。

美菜等白手起家的互聯網公司大多是衝著餐飲食材市場的規模潛力而來的。一旦規模化,兆的餐飲市場等著它們挖掘,這也是資本看好的重要原因之一。與這些互聯網公司不同,蜀海和信良記都是比較大型的連鎖品牌,為了節約成本和控制品質都擁有自己的供應鏈。

高成本建設供應部門後,為什麽不高效使用資源,做對外服務的開放平台呢?這是邊際成本的典型思維方式:反正已經走了採購、加工、倉儲、配送前四步,只要再在配送對象中加入其它餐企便能提高收入,降低邊際成本。

出於這一考慮,這些供應鏈公司都會在已有產品線上進行擴張,服務的對象一般會選擇大型連鎖餐飲企業。這是因為連鎖餐飲企業的需求量大、SKU種類較固定且訂單固定,能更好地控制風險。

以信良記為例,這是一家以專門打造餐飲爆款產品為定位的食材供應公司。因為母公司新辣道是靠魚這一品類起家的,信良記對水產品的供應鏈比較熟悉,提供產品種類逐漸便逐漸擴充到了小龍蝦、大閘蟹等爆款食物。

同時,比起互聯網公司,這類玩家也更願意在食材加工環節下功夫。信良記的最大特色產品便是加熱即食的小龍蝦,蜀海澤也在研究如何將酸湯肥牛、酸菜魚等做成冷凍食品。既可以長期保存又能不用考慮新鮮食材的損耗問題,這種半加工產品在存儲運輸過程具有極大的優勢,

目前,中國的餐飲食材B2B市場正處於高速發展的中期。經歷了一次洗牌後,牌桌上剩下的還有拿到了投資的初創公司、互聯網大公司和傳統餐飲企業。雖然已初顯格局,但還沒有到狂奔拉開差距的時候。

02

品類分類

對於食材供應B2B電商,選擇垂直品類還是全品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蔬菜、水果、豬肉、水產品,這些是餐企最常採購的食材,但它們也因為品類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

- 蔬菜B2B -

種類SKU多、種植地分散、水分容易在運輸過程中損耗,這些特性使得蔬菜採購通常以本地為主。在整合蔬菜供應鏈這件事上,面對著大大小小的菜農和蔬菜種植公司,規模化就好比是將一片海灘上的散沙聚合成堆,難度系數極高。

因此,在目前所有的食材B2B電商中,從產地直采運輸到B端客戶的比例極少。

但是蔬菜產業鏈中較高的加價率和損耗率又的確是個需要改變的部分。根據招商證券的數據,蔬菜在從田間到B端商家的過程中,加價率鋼彈70%,損耗率鋼彈37%。

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先從最上遊的蔬菜生產地開始改革。

當上遊能形成全國化的種植基地時,之後的供應鏈便能更順暢地進行下一步疏通工作。許多中大型餐飲連鎖企業便是如此操作的:通過與集合化且專業化的蔬菜種植公司合作,這些企業能使得供應鏈高效化,也能更好地控制成本。

根據其它國家的發展經驗,農業勢必會向規模化種植的方向發展,政府和企業都在往這一方向推動。

京東在通州便建設了一個總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的植物工廠,利用技術來實現水培蔬菜的量產。據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商城大快消事業群總裁王笑松介紹,這些蔬菜的價格將遠遠低於目前市場上的有機蔬菜價格。

- 水果B2B -

水果的標準化程度相對較高,生產受地域的影響較大。

全國正在形成分散化的種植基地,比如芒果、木瓜、火龍果等多產於海南,而蘋果、櫻桃、冬棗等的主產區是在山東。由於氣候、土壤的影響,不同地區生產不同種類的水果,這就決定了水果最主要的問題在於物流流通。

同時,國內水果中的很大一部分是進口而來的,以貨櫃為部門進行採購。如果數量在部門貨櫃以上,採購成本則會相對較低;如果數量在部門貨櫃以下,成本便會升高。面臨著水果不易儲存的問題,採購成本也會因為數量的變化而不確定。

比起C端用戶,餐飲企業對水果的需求相對較低且穩定,經常與蔬菜一同採購。

因此,市面上多是為零售門市和商超等提供水果B2B服務的電商,比如易果生鮮等,卻很少有專門服務餐飲企業的水果B2B電商。

- 豬肉B2B -

相比於果蔬種植,國內養殖的標準化以及規模化程度都要高。

以豬肉為例,豬肉規模化養殖比例能達10%以上。而且目前牧原和溫氏兩個集團正在南北方形成不同的豬肉養殖基地。

因此,在豬肉B2B中,已經有兩家巨頭佔據了賽道。再加上高成本的技術設施和規模化的採購,豬肉領域擁有較高的進入門檻,想要再打入供應鏈上遊的初創公司並沒有多少機會。

- 水產品B2B -

水產品的養殖基地沒有種植果樹類的分散,但也面臨著“散戶為主”的問題。這使得水產品最大的問題就出在上遊供應上。

一是養殖風險高帶來的數量不穩定。水產品的養殖過程涉及的技術繁多,而且生產商經常變換,這就使得供應難以有穩定持續的狀態;

二是從業者並不夠專業,不注重養殖環境和用藥情況,使得水產品的安全事故頻發。

而且,水產品對冷鏈運輸和存儲的要求極其高,這決定了許多餐飲企業會根據區域情況來採購水產品。如果要想全國規模化地分發水產品,必須先完善冷鏈物流和倉儲的基礎設施。

根據不同的資源背景,不同的餐飲食材B2B電商也會選擇不同的垂直品類。

如果是餐企背景如蜀海供應鏈和眾美聯供應鏈,他們一般都會根據自己的已有批發資源來提供整體的綜合服務,食材多能涵蓋這四大品類或者是只顧及垂直品類,比如多提供水產品的信良記。

而對於互聯網跨界背景的宋小菜、美菜等,它們多是覆蓋最容易獲取的果蔬品類。如果要再增加豬肉和水產品品類,這些創業公司得再建立管道關係、設定不同的存儲和物流規則等。對於它們來說,擴充品類能更好地服務B端商家,但也會給公司的管理運營帶來極大的負擔。而且,廣而不精,一昧的擴大SKU品類帶來的可能並不會是競爭壁壘,而是失去在核心SKU供應鏈的議價權。

03

供應鏈金融

除了圍繞食材本身來改進供應鏈,位於底層的金融服務也因為數字化而產生了很大變化。

當供應鏈上的任一玩家想要擴大生產規模時,它都會面臨著資金的問題。然而,在傳統的借貸過程中,這些中小微企業都不佔優勢。

數據顯示,全國有70%的個體戶和55%的中小企業主無法從銀行得到貸款。在飛速發展的餐飲行業中,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也急需解決。

在傳統的銀行貸款中,只有信用、擔保和抵押三種貸款方式。當企業向銀行進行貸款時,商業銀行會根據企業情況來決定其貸款方式。不過,不同規模的企業貸款結構具有明顯的差異。對於信用水準較低的中小企業,銀行貸款更傾向於向它們發放抵押貸款,而中小企業往往因為缺乏房、車等固定資產做抵押而無法完成貸款過程。

銀行方也面臨著同樣的困擾。即使他們想扶持三農,但根據規定,這些中小微企業既沒有信用記錄,也沒有不動產抵押。而且,銀行在庫存融資業務中要重人力去監控倉庫貨物,面臨很大的管理問題。對於為三農提供金融服務,許多商業銀行是有心無力。

對於這一情況,理想的供應鏈金融應該是介入到中小企業的業務中,了解它們有什麽回款穩定風險低的好業務。然後依托於這些真實具體的資訊,銀行再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然而,在目前的市場上,銀行有錢卻不能基於供應鏈資訊對中小企業進行綜合授信風險定價,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如電商平台能把握這些資訊卻缺乏資金。

資金與能力上的不匹配,這使得供應鏈金融產品的供給大大受限制。而通過銀行與核心企業的合作,這一問題將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決。

宋小菜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以數據技術為核心的交易平台能集合後台的交易資訊,並基於此來引入金融服務。

宋小菜的後台擁有有訂單數據,能解決對農產品抵押價值的評估問題。而且宋小菜作為供應鏈的參與者,更適合管理冷庫,監管農產品存儲。這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銀行單個管理冷庫多而散的問題。此外,宋小菜也掌握著交易實際場景,能對貸後環節進行管理。一旦出現問題,宋小菜擁有對貨有直接有效的處置能力。

貸前進行風險評估、貸中監管運營情況、貸後直接處置,像宋小菜這樣的農業B2B電商平台能在每個環節來幫助銀行進行借貸。這類電商平台也是銀行求之不得的合作對象。

基於農業B2B平台提供的採購商採購周期和採購量等資訊,銀行給採購商貸款,將資金壓力轉接給農業B2B平台。然而,這一模式仍處於初始階段。風險測定與承擔的方案,以及銀行與電商平台之間的信任機制還需要磨合探索。

不過,這一模式的潛力巨大。等這種金融服務成熟發展後,銀行和平台能對整條供應鏈進行更針對性的資金賦能,進一步提升供應鏈的高效發展。

04

困境與未來

當下,食材B2B電商多是抱著互聯網改變餐飲企業的初心邁入了這一賽道。雖然目前它們面臨著種種難題,但是一個產業的全方位更新是受政策、技術和社會環境的綜合影響,並不能由企業來決定。

在政策上,國家在推動餐飲業向數字化發展已做了不少努力。先是針對源頭的分散化產地,商務部在2015年8月推出的《全國農產品市場體系發展規劃》中提到,到2020年,要初步建立起以產地集配中心和田頭市場為源頭,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以農產品零售市場為基礎,以高效規範的電子商務等新型市場為重要補充的中國特色農產品市場體系。

而且,政府非常看好大數據對農業的助力。

2016年,農業部印發《關於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2017年8月22日,商務部發布《商務部 農業部關於深化農商協作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通知》,提出推動農產品產銷銜接、強化農產品電子商務大數據發展應用等十項重點任務。

2017年和2018年,農業農村部連續2年推進“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項目”。通知指出,農業部重點開展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4類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項目,結合產業類型,支持精準作業、精準控制設施設備、管理服務平台等內容建設。

這些法規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產地集約化運營、安全標準、現代化水準、冷鏈物流的發展。然而,事物的發展都是分階段的。要想創新能貫穿整條產業鏈,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更多更徹底的法律法規,比如在推動農業規模化種植上。

在技術上,冷鏈物流的技術並沒有發展完善,基礎設施並不夠;種植和養殖技術也有提升的空間,降低食材在需求與供給端出現的區域不對稱。同時,大數據、中央廚房等能使得供應鏈更高效的技術也仍處於發展初期。

同時,在社會環境上,農戶們對互聯網的接受度相對較低,線下交易轉到線上交流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數字化教育進程。而且,從事農業B2B電商的人才缺口也較大。

即使被囿於這些困境中,但餐飲食材供應市場的發展方向仍是向上的。更何況,西斯科的運營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激勵了國內的食材B2B電商,投資人們也正是看到了這樣的願景才熱衷於這一賽道。

美菜的投資方藍湖資本就曾表示他們在投資之前曾對一個關鍵問題進行過探討:大型自營電商的“規模優勢”是否能夠PK掉“小配菜公司加批發商”的組合的“小規模優勢”呢?在當時,西斯科就是他們的參考對象,這個答案的回答是能。

奔著規模效應的巨大紅利,每個餐飲食材B2B電商都希望自己能先做好準備,等社會環境和基礎設施的發展徹底推開這一行業的大門時,大家都希望自己是那個用互聯網技術的支點將傳統農業撬起的幸運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