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日時隔五年重啟貨幣互換:規模2000億元是此前10倍

■ 觀察家

中日之間有3000多億美元的貿易量,更新版的雙邊本幣互換協定,將為兩國企業提供更便利的金融服務。

10月26日,中國央行發布公告稱,中國人民銀行與日本銀行簽署了中日雙邊本幣互換協定,協定規模為2000億人民幣/34000億日元,協定有效期三年,經雙方同意可以展期。這是中日時隔五年後重啟雙邊貨幣互換協定,且規模是之前的10倍。

貨幣合作是中日經濟合作的內在規律性,也是超越東亞模式的內在困境、構建具有自主性的東亞經濟合作路徑的必然要求。

雙邊貨幣互換協定是應對金融風險的重要工具。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與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定,這本是構建人民幣國際合作網絡的重要的一步——這份協定既可以在危機時刻提供流動性,也便於雙方企業在貿易中使用本幣結算。

中日之間的貨幣互換其實始於2002年,是當時東亞金融危機後東亞地區開啟的貨幣互作網絡的一部分,中日作為兩個東亞經濟大國,在出現地區金融貨幣危機時可以向危機國家提供流動性。這頗具意義:東亞在經濟增長方面成績斐然,也是世界主要的出口基地,但在金融方面還嚴重依賴外部。危機過後,東亞國家也計劃創建一個亞洲版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但由於種種原因,只是以清邁倡議的形式建立了貨幣互換網絡。

金融貨幣的弱勢是東亞模式的“原罪”,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東亞國家普遍采取了釘住美元的政策,穩定的匯率環境有助於東亞國家的出口,但又阻礙了東亞國家金融體系的演化。可以說,布雷頓森林體系在東亞地區得以重建,東亞國家貨幣與美元就是一種輪轂結構。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世界金融體系也處於一個關口,各國從美元霸權結構鬆綁的意願也比較強烈,尤其是已成全球經濟增長重要一極的東亞地區,從貿易國家向金融國家的轉型,是個早已被提上日程卻沒有實施的計劃。在2010年之前,中日韓三國謀求建立更加緊密的貨幣合作關係,但在此後,由於地緣政治及經濟權力轉移等因素,貨幣金融合作被延宕下來。

而中日重啟本幣互換協定,不僅意味著中斷五年的貨幣互換合作正恢復,更重要的是中日經濟合作的領域和議題在更新,從貿易合作向產業投資、貨幣結算以及第三方市場的開拓。

中日之間有3000多億美元的貿易量,更新版的雙邊本幣互換協定,將為兩國企業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務。中日貨幣互換,也是彼此信任關係的體現,貨幣其實是經濟活動最敏感、最高級的部分,貨幣合作需要建立在較高的政治互信水準之上。李克強總理提出中日合作要提質更新,而安倍希望中日要從競爭走向協調,將雙邊關係推上新時代,就指向了這點。

貨幣互換協定是中日金融合作的重要一步。貨幣不僅具有計價、結算功能,還是財富的符號,在危機時刻也是信心的來源。可以說,貨幣合作是兩個國家深刻捆綁的體現,更是彼此之間的戰略支持。可以預期,在不斷積累政治互信、提升兩國經濟合作水準後,雙方經濟合作還會更進一步。

□孫興傑(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副院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