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端牢中國飯碗的底氣來自這裡

新華社北京6月25日電 題:端牢中國飯碗的底氣來自這裡——“希望的田野”上的全國土地日報告

新華社記者王建、宋曉東、周楠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在第30個全國土地日來臨之際,新華社記者深入黑龍江、河南、湖南等糧食主產區發現,各地加大耕地保護力度,不斷夯實糧食生產“根基”。希望的田野上,生機盎然,端牢中國人自己飯碗的底氣更足。

土地整治,薄地變“寶地”

盛夏時節,在黑龍江墾區前進農場第三管理區,種植大戶盛軍的400畝水稻連成一片,綠油油的稻苗長勢喜人。前些年,這個地塊有4畝多水泡子,不僅連不成片,還影響糧食產量。

地塊的變化,得益於前進農場開展的土地整治項目。盛軍說,土地整治後,水泡子被填平,不但增加了耕地,還實現了土地平整、水渠相通、穩產高產的目標,畝產達到1000多斤。

黑龍江省賓縣坡耕地面積大,侵蝕溝較多,黑土流失嚴重。當地通過秸稈填埋覆土等技術,實現侵蝕溝填埋再造複墾。目前,賓縣利用這項技術,已完成5條、1602.6延長米、面積9.66畝的坡耕地侵蝕溝秸稈填埋複墾,為治理侵蝕溝走出一條新路。

賓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負責人說,去年玉米生長季節,雨水較大,複墾耕地的作物不但沒有受到內澇災害,還喜獲豐收。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副處長丁宏權說,通過土地整治項目,僅去年全省就增加約6萬畝耕地,同時還把一些薄地變成了高產良田。

今年,河南省商水縣張莊鄉種糧大戶邱守先種的小麥迎來豐收,畝產達到1300斤。前些年,農田基礎設施不好,有的年份遇到旱情,畝產只有五六百斤。

這些年,商水縣投入大量資金對農田進行改造和提升,建成了5萬畝旱澇保收高產農田。當地農業部門數據顯示,改造後的高產農田,比改造前畝產量提高230斤左右。

耕地保護,守好沃土良田

近些年,一些地方耕地退化,土壤板結,患上“化肥依賴症”。河南省西華縣西華營鎮種地“老把式”曹自堂種了幾十年地,從一畝地化肥用量10斤到100多斤,耕地“越吃越饞”。

“耕地越來越板結,形成了惡性循環。”為保護耕地,曹自堂開始嘗試使用生物製劑對土壤進行修複。他進行了試驗,同樣的高溫氣象,土壤修複地塊玉米籽粒飽滿,畝產達到了1400斤,其他地塊則出現減產。

為推動土壤修複和農業綠色發展,西華縣拿出專項資金,開展“減肥”行動。通過種子肥料同播,提高化肥使用效率,不少農民化肥用量減少20%,土地更綠色健康。

有的地方還通過種植綠肥作物,守好沃土良田。湖南省華容縣三封寺鎮泰和村種糧大戶敖文華對綠肥作物紫雲英的好處深有體會。

敖文華說,紫雲英富含有機質,還田後改善了土壤結構,產出的稻穀、芥菜先後達到國家綠色食品標準,被當地專業合作社高價收購,收入增加了兩成。

耕地是農業之基。針對黑土地退化現象,近年來,黑龍江省實施耕地輪作休耕、保護性耕作、深松整地、秸稈還田等黑土地保護措施,讓黑土地更黑更“有勁兒”。

高標準農田,端穩中國飯碗

在黑龍江省慶安縣東禾農業有機水稻高標準農田基地,“方田化”的稻田規整有序,溝渠相連,放眼望去綠油油一片,蔚為壯觀。田間豎立著一個個微型天氣觀測站,顯示著當前的溫度、降水等數據。

“這些數據對水稻生長極其重要,如果某些數據超過正常值,就會發出預警,田間管理人員及時采取措施。”該基地負責人楊曉萍說,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後,改善提升了黑土地生產條件,增強了土地產出能力和抵禦自然災害能力。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金會說,黑龍江省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地力提升等為重點,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中國飯碗”裡裝上更多“龍江糧”。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實現“藏糧於地”的重要手段。截至去年,黑龍江省累計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8548萬畝,今年將再建設843萬畝高標準農田。

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國家“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糧食安全新戰略的重大舉措。2020年底,我國將確保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讓中低產田實現高產穩產,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