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必待老師如父母,但願待父母如老師

看到一則小故事:

在工作上失意的男人,接到了父親打來的電話。父親說明天來兒子家,送自己種的白菜給他。做兒子的很不耐煩:“為了這麽便宜的東西折騰什麽?”話音剛落,妻子將電話接過,一邊應承一邊謝著父親。

電話掛斷後,妻子對男人說:“看看你對待長官那勁頭,你什麽時候能拿出一半來對待父親呀?”

男人感到慚愧,在第二天父親冒著嚴寒上門後,做兒子的他像對待長官一般,泡熱茶、點香煙、扶車門,還在午飯時特意做了父親愛吃的菜……父親顯露出孩子般的忐忑和驚慌,享受著兒子突如其來的關懷和禮數。

父親歸家後,母親打來電話,向兒子描述著父親的興奮:父親變得跟小孩子一樣,把兒子給他倒茶、點煙、開車門的事兒,不厭其煩地講了好幾遍……兒子感受著母親聲音裡的笑意,眼眶酸澀,百感交集。

倒茶、點煙、為長官開車門……這些幾如現代社會生存法則般習慣性的舉動,平日裡,自己不知會在長官面前重複多少次。而在父親面前,作為兒子,僅僅做了一次。

從成長心理學來看,孩子對父母從崇拜到叛逆再到無視,是一個過程。

孩子總喜歡以“世界上最”為定語去評價身邊的人和事。年幼時,在他們的小世界裡,父母是最為偉大的存在。孩子的作文裡充滿了“世界上最愛我的人”、“最勇敢的人——我的爸爸”等稚嫩的標題。

後來我們站在父母的肩頭,見識到了更為廣闊的世界。羽翼逐漸豐滿的孩子,對父母的感情從最初的敬仰和依賴,慢慢變成了滿不在乎,甚至是疏離和冷漠。

“我們的溝通不在一個層次了。”這是年輕人與父母相處時,最容易得出的感想。

我不願意像故事裡一樣,拿父母與長官相提並論,而更願意以師道比擬孝道。

很多人,自小便推重老師遠勝於父母。其實,他們很遲才意識到,父母才是青少年最重要的老師。

教育家朱永新曾經說,人生有四個重要的場所:

第一個場所是母親的子宮,胎兒在那裡吸收母親的營養,感受母體的氣息,通過母親來感受外部世界的變化,所以說家庭教育實際上在母親的子宮裡就開始了;

第二個場所是家庭,人的第一聲啼哭是人生的第一個獨立宣言,這個時候人和外部世界的交流,主要是通過家庭來進行的,因此家庭是人離開母體以後一個非常重要的場所;

第三個是教室,要締造完美的教室,讓孩子健康成長。不過,孩子從教室、學校離開還是要回到家庭;

第四個場所是職場,人在這裡要拚搏,有很多事情要處理,但是,職場累了還是要回家。

所以,家庭是人生永遠離不開的一個場所,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港灣,最溫馨的一個港灣。人生從這裡出發,人生將回到這裡。

當你不斷上進,遲早會超越父母的水準。但,這不能成為你忽略父母人生經驗的理由,因為,學位、知識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生閱歷,更不能取代父母的慈愛之心和傾囊相授之情。

即使父母對你再也沒有“指導價值”了,也不能成為你蔑視他們價值的動因。

因為,人生還有倫理。

感動中國人物陳斌強在9歲時,父親因車禍去世,2007年母親得了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癡呆症)。陳斌強一連五年,風雨無阻帶著媽媽上班。

在陳斌強母親剛剛得病的時候神志是清楚的,那時家人問過她,願不願意去敬老院,然後陳斌強的母親想了一下,說我想跟兒子在一起。聽了這個話陳斌強流淚了,那時候就下定決心,不管以後多麽苦多麽累都不會丟下她。

帶著媽媽上班這個決定是被逼無奈的。陳斌強買不起車,坐公車又不方便,所以他用電動車帶著她去上班。但像母親這種病人她坐在車上可能亂動,於是陳斌強就找了一根帶子把她跟自己綁在一起。

小時候,這根布帶就是母愛,媽媽用它背著兒子。長大了,這布帶是兒子的反哺,兒子用它背著媽媽。

對待年邁、無依、智力退化的父母,能歡愉溝通、幸福贍養為佳,至少,應待父母如他們當年待你時那樣,無微不至,竭盡所能。

故事中的主人公,對待出身貧賤的父母心生嫌棄,自是三觀出了問題。待父母猶如此,待世人又會如何?

在這個世界裡,有的人會為朋友圈中號召捐款的推文感動,四處捐獻愛心,卻對老父老母欠缺起碼的贍養。這樣的人生,不說是虛偽,也至少是愚妄。

聽說過嗎?子欲孝而親不待,會是一個人最大的後悔,因為子女想要贍養父母時,但父母卻已等不到這一天。

關於與父母的相處之道,如果以師道比擬孝道,你會有更清晰的理解:

但願你自青少年起,能待父母一如待老師,即使叛逆,仍能求教於父母;

但願當你長成,能待父母一如待老師,雖然心智發達,但仍對父母保持尊敬;

但願你久經人世後,仍能待父母一如待老師,照料糊塗的父母,猶如對年邁的老師行禮如儀。

我每次上課前後,總是要求學生們端茶倒水的。

今天,如果各位同學有所思,現在就去給父母倒一杯茶,然後,坐下來,請教一個他們有以教你的問題,就像待老師一樣,恭恭敬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