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文宏作序,這部學術著作裡藏著應對疫情重塑社會的答案

面對突發的傳染病疫情,人類如何警惕“科普”變傳謠?怎麽避免從“傲慢”的陷阱中爬出,卻掉入“恐慌”的深淵?新近引進的英國學者馬克·霍尼斯鮑姆《流感大歷史:一部瘟疫啟示錄》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在推薦序中談到,一部傳染病史,就是人類和微生物的相互依存和相互鬥爭史,人類的生存與進化離不開微生物,但是也數次遭受險被消滅的命運。

梳理解讀過往的全球範圍傳染病傳播路徑,對當下應對疫情重塑的社會不無啟示。滬上“學習讀書會”今年首場線下活動,市精神衛生中心黨委書記謝斌、複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高晞、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王新宇等探討的話題之一就是,一場全球性傳染病帶來的不僅是成千上萬的死亡人數,還有難以磨滅的集體記憶與情感共鳴。傳染病不僅規訓了生活方式,也重構了社會文化。個體的敘述和集體的記憶交織呈現,只有親歷者才能明白這場大流行帶來的巨變。

“2020年,一場襲遍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我們不得不再次審視人類自身應對新發傳染病的能力。當我們回首歷史,發現早在1918年那場致命的大流感中,人類已經遭遇了和現在相似的經歷。”恰如張文宏在書中所說,人類的發展歷史始終是和傳染病糾纏在一起的。我們既不應該過於自信,認為人類已經具有征服所有傳染病的能力,也不應該過於悲觀,認為新的傳染病會征服人類。面對傳染病,多了解一點傳染病的歷史,我們將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待現在正在流行的這場傳染病。

回顧這段歷史,或許可以讓我們認識到人類的發展歷史始終是和傳染病糾纏在一起的。人類雖為地球上的特殊生物種群,但也不可能離開微生物而獨立存在,而微生物作為絕大多數傳染病的致病原也不可能被人類徹底消滅。《流感大歷史:一部瘟疫啟示錄》中提到,英國流行病學家威廉·法爾首次將統計學運用到醫學上,將統計學轉變為當時醫學專業最強大的流行病學工具之一。他利用數據統計測量一系列傳染病的死亡率。在此之後,數據成為疫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馬克·霍尼斯鮑姆曾著有《與恩扎一起生活:被遺忘的英國故事和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人類大瘟疫——一個世紀以來的全球性流行病》等多部醫學史普及學術專著。在《流感大歷史:一部瘟疫啟示錄》中,他敘述了19世紀至20世紀的流感流行史,講述醫療部門如何為描述流感的臨床特徵而努力;鐵路和日益發達的交通如何加速病毒的傳播;電報的發明以及新的大眾媒體傳播如何放大恐懼,引發公眾的轟動反應;專利醫藥行業如何利用消費者的恐懼以及人類對疾病的恐懼如何滲透進社會文化。流感幾乎成了這一時期人類社會和文化焦慮的晴雨表,對經濟衰退、技術發展、城市化和社會退化產生了巨大影響。《柳葉刀》評價,該書精彩描述了流感的定義和分類,以及在塑造我們對流感的認知和反應方面,文化活動是如何發揮難以置信的強大作用。

“就像我們現在要打疫苗一樣,也應該開發‘心理疫苗’。這是整個系統的問題,不是靠片劑就可以解決的。”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黨委書記謝斌教授認為,疫情對人的心理的影響是深遠的,除了疫情,其他變故也會引起心理問題。因此,不僅要給身體打疫苗,還要給心理“打疫苗”,平時注意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即心理韌性,包括對未來的預判能力,而不是疫情來了再去防範。

除了個人,社會也需提升心理韌性,建立起強大的社會心理支持網絡。“哪怕一個人被悶在家裡,有親朋好友可以保持聯繫,心理韌性也會得到提升。我們也要通過科研,提供好的心理健康服務產品,讓有需要的人及時得到幫助。”他說。

作者:許暘

編輯:陸紓文

責任編輯:宣晶

圖片:出版方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